NLP_BERT与GPT争锋

2024-02-20 14:44
文章标签 gpt nlp bert 争锋

本文主要是介绍NLP_BERT与GPT争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介绍
  • 小结


介绍

在开始训练GPT之前,我们先比较一下BERT和 GPT 这两种基于 Transformer 的预训练模型结构,找出它们的异同。

Transformer架构被提出后不久,一大批基于这个架构的预训练模型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其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两个预训练模型当然就是GPT 和 BERT这两个模型。

在ChatGPT震惊世界之前,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影响最大的预训练模型是 BERT,很多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BERT 展开的。由于BERT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很强,它也适用于很多下游任务。

初代的GPT和 BERT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其实GPT还要稍微早一些。因此,在 BERT 的论文中,特意将二者进行了比较。在下文中,我将用你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讲解二者的异同,这样你就明白BERT 和 GPT 这两个模型到底是怎么训练出来的了。

在对BERT 做无监督的预训练时,研究人员设计了两个目标任务:一个是将输入的文本中 k% 的单词遮住,然后让它预测被遮住的是什么单词,这个目标任务叫作掩码语言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l,MLM);另一个是预测一个句子是否会紧挨着另一个句子出现,这个目标任务叫作下一句预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NSP)。这两个任务在预训练时,数据集都是通过现成的语料文本构建的,标签也是原始语料自带的,所以属于无监督的预训练。其实,从模型参数优化的角度来讲,是有标签指导的。

掩码语言模型,举个例子:随机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中的“二”和“打”抠掉,被抠掉的词就成了标签,这样来训练模型的文本理解能力。

自然语言模型的预训练,最不缺的就是数据,比如维基百科、知乎、微博文本,这些平台中有海量的数据。预训练时在大量数据上基于这两个目标(MLM和NSP)对模型进行优化,就形成了预训练好的模型,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的结构和参数一并下载下来,再针对特定任务进行微调,就可以解决下游问题了。BERT适合解决的NLP任务包括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完形填空、关系抽取等推理性问题。

GPT也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但它与BERT有一些不同之处。

  • 首先,GPT在训练时采用的是单向语境,也就是从左到右的顺序。而BERT则采用了双向的方式,即同时考虑上下文信息。这使得GPT在生成文本时更擅长保持连贯性,但可能在理解某些上下文时不如 BERT。

  • 其次,在预训练任务上,GPT的主要任务是基于给定的上下文,预测出现的下一个词。这个任务就是我们之前反复介绍过的语言模型,也被称为语言建模(Language Modeling)。由于GPT 的预训练任务更简单,因此,它在生成文本方面通常表现得更好。

在实际应用中,GPT经过预训练后,可被用于解决各种下游任务,例如文本生成、文本分类、问答系统等,尤其是生成性问题。与BERT一样,GPT的预训练模型可以在大量文本数据上进行训练,然后根据特定任务进行微调,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总之,GPT与BERT都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NLP 模型,但在文本理解方式和预训练任务上有所不同。GPT采用单向语境和语言建模任务,而BERT采用双向语境和掩码语言建模及句子预测任务。在实际应用中,它们都可以通过预训练和微调的方式来解决各种 NLP 任务。

从BERT原始论文中的示意图来理解,这张图简单地说明了所谓单向和双向的区别。从宏观上看,BERT和GPT是相似的,图中蓝色的圈圈是Transformer 的隐藏层,其中的缩写Trm其实就是Transformer,而唯一的区别在于每个蓝色圈圈接收到的自注意力信息的方向。

  • BERT整体处理整个序列,既能够关注前面的信息,也能够关注后面的信息,所以是双向编码。在训练过程中,每个位置的向量表示都通过左右两侧的上下文信息一起学习,这样能更好地捕捉句子的语义。

  • GPT的理念就很不相同了。它是通过语言模型的思想,最大化语句序列出现的概率。你不是让我预测吗?那我只能翻来覆去看问题,不能先看答案啊!这就是生成式模型和填空式模型的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一下,BERT和GPT 的两个主要区别。

  • 第一,BERT是掩码语言模型;GPT 是生成式语言模型。我们这门课程一路以来讲的 N-Gram、Word2Vec、NPLM和 Seq2Seq预测的都是下一个词,其本质都是生成式语言模型。因此,生成式语言模型是语言模型的原始状态,而 BERT 的掩码语言模型“猜词”,是创新。

  • 第二,BERT是双向语言模型,每个位置的向量表示都通过上下文信息来一起学习;GPT 是单向语言模型,在解码器的每个自注意力子层中引入了一个掩码(掩蔽)机制,以防止当前位置的注意力权重分配到后续位置。

  • 第三, BERT只使用编码器架构;而GPT只使用解码器架构。

编码器的双向模型结构使得BERT能够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因此BERT更适用于理解任务,如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和问答等,因为它可以同时关注输入序列中的所有单词,而不仅仅是一个方向的信息。

只有解码器架构的GPT是一个单向模型,具有自回归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 GPT模型通过后续注意力掩码,确保每个位置只能看到当前位置之前的信息,这使得 GPT非常适合完成生成任务,如文本生成、文章摘要等。当生成一个序列时,GPT会根据之前生成的上下文信息生成下一个单词。

这两个模型的架构差异(见表7.1)使它们在不同类型的NLP任务中各有优势。 BERT 因其双向上下文关注和编码器架构在理解任务上表现出色,而GPT因其单向自回归特性和解码器架构在生成任务上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BERT 因其双向上下文关注和编码器架构在理解任务上表现出色,而GPT因其单向自回归特性和解码器架构在生成任务上具有较好的性能。


学习的参考资料:
(1)书籍
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西瓜书
百面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实战
阿里云天池大赛赛题解析(机器学习篇)
白话机器学习中的数学
零基础学机器学习
图解机器学习算法

动手学深度学习(pytorch)

(2)机构
光环大数据
开课吧
极客时间
七月在线
深度之眼
贪心学院
拉勾教育
博学谷
慕课网
海贼宝藏

这篇关于NLP_BERT与GPT争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28565

相关文章

4B参数秒杀GPT-3.5:MiniCPM 3.0惊艳登场!

​ 面壁智能 在 AI 的世界里,总有那么几个时刻让人惊叹不已。面壁智能推出的 MiniCPM 3.0,这个仅有4B参数的"小钢炮",正在以惊人的实力挑战着 GPT-3.5 这个曾经的AI巨人。 MiniCPM 3.0 MiniCPM 3.0 MiniCPM 3.0 目前的主要功能有: 长上下文功能:原生支持 32k 上下文长度,性能完美。我们引入了

GPT系列之:GPT-1,GPT-2,GPT-3详细解读

一、GPT1 论文: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 链接:https://cdn.openai.com/research-covers/languageunsupervised/language_understanding_paper.pdf 启发点:生成loss和微调loss同时作用,让下游任务来适应预训

BERT 论文逐段精读【论文精读】

BERT: 近 3 年 NLP 最火 CV: 大数据集上的训练好的 NN 模型,提升 CV 任务的性能 —— ImageNet 的 CNN 模型 NLP: BERT 简化了 NLP 任务的训练,提升了 NLP 任务的性能 BERT 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使用了哪些 NLP 已有的技术和思想?哪些是 BERT 的创新? 1标题 + 作者 BERT: Pre-trainin

8.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深度学习:从词向量到BERT

引言 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理解和生成技术的发展。通过从词向量到预训练模型(如BERT)的演进,NLP技术在机器翻译、情感分析、问答系统等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本篇博文将探讨深度学习在NLP中的核心技术,包括词向量、序列模型(如RNN、LSTM),以及BERT等预训练模型的崛起及其实际应用。 1. 词向量的生成与应用 词向量(Word Embedding)

速通GPT-3: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全文解读

文章目录 论文实验总览1. 任务设置与测试策略2. 任务类别3. 关键实验结果4. 数据污染与实验局限性5. 总结与贡献 Abstract1. 概括2. 具体分析3. 摘要全文翻译4. 为什么不需要梯度更新或微调⭐ Introduction1. 概括2. 具体分析3. 进一步分析 Approach1. 概括2. 具体分析3. 进一步分析 Results1. 概括2. 具体分析2.1 语言模型

MiniCPM-V: A GPT-4V Level MLLM on Your Phone

MiniCPM-V: A GPT-4V Level MLLM on Your Phone 研究背景和动机 现有的MLLM通常需要大量的参数和计算资源,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大部分MLLM需要部署在高性能云服务器上,这种高成本和高能耗的特点,阻碍了其在移动设备、离线和隐私保护场景中的应用。 文章主要贡献: 提出了MiniCPM-V系列模型,能在移动端设备上部署的MLLM。 性能优越:

文本分类场景下微调BERT

How to Fine-Tune BERT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论文《How to Fine-Tune BERT for Text Classification?》是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做了一些实验来分析了如何在文本分类场景下微调BERT,是后面网上讨论如何微调BERT时经常提到的论文。 结论与思路 先来看一下论文的实验结论: BERT模型上面的

OpenAI澄清:“GPT Next”不是新模型。

不,”GPT Next” 并不是OpenAI的下一个重要项目。 本周早些时候,OpenAI 日本业务的负责人长崎忠男在日本 KDDI 峰会上分享了一场演讲,似乎在暗示一个名为 “GPT Next” 的新模型即将出现。 但OpenAI的一位发言人已向Mashable证实,幻灯片中用引号括起来的”GPT Next”一词只是一个假设性占位符,旨在表明OpenAI的模型如何随着时间呈指数级进化。发言人

AI跟踪报道第55期-新加坡内哥谈技术-本周AI新闻: GPT NEXT (x100倍)即将在2024推出

每周跟踪AI热点新闻动向和震撼发展 想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沿进展吗?订阅我们的简报,深入解析最新的技术突破、实际应用案例和未来的趋势。与全球数同行一同,从行业内部的深度分析和实用指南中受益。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成为AI领域的领跑者。点击订阅,与未来同行! 订阅:https://rengongzhineng.io/ 点击下面视频观看在B站本周AI更新: B 站 链接 观看: 本周AI

什么是GPT-3的自回归架构?为什么GPT-3无需梯度更新和微调

文章目录 知识回顾GPT-3的自回归架构何为自回归架构为什么架构会影响任务表现自回归架构的局限性与双向模型的对比小结 为何无需梯度更新和微调为什么不需要怎么做到不需要 🍃作者介绍:双非本科大四网络工程专业在读,阿里云专家博主,专注于Java领域学习,擅长web应用开发,目前开始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 🦅个人主页:@逐梦苍穹 📕所属专栏:人工智能 🌻gitee地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