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FM in pytorch

2024-02-12 17:10
文章标签 pytorch deepfm

本文主要是介绍deepFM in pytorch,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前言

学这些东西的过程,就是感受知识以反人类的方式传播的过程。

五花八门的表演、措辞、逻辑,每个作者书写时都有自己的dialect,就像听老外不同的accent一样。

科技树往上爬,没人出来做阶梯状的体系整理,导致不同的作者默认你的预备知识结构不同,又不给例子也不讲解中途变化的......

看一样东西费好久也未必能找到一篇能说清楚的文章。

不得不感慨,能做到深入浅出的优秀连接器还是太少了。

就是这种十年一出的连接器太少,才让广义学术与普通人的生活间隔太远。

无怪听说过丘成桐的少于陈景润的,知道高锟的少于杨振宁的。

 

 

理论部分

 

①DeepFM

因为作者是中国人,所以起名方式就比较耿直了,基本是九年义务教育看得懂的水平。

这东西的结构画出来,就是左边deep network,右边FM,所以叫deepFM。

(网上的图已经传播到像素模糊了...只能手动重绘)

其中deep部分并不怎么deep,才2个全连接层(FC),入门DL的人应该都看得懂。

 

②FM(Factorization machines),因子分解机部分

在传统的一阶线性回归之上,加了一个二次项。

上面这条式子严格来说只能叫【FM的二阶公式】,理论可以推广到n阶。

 

资料:

请务必看这篇大佬在2014年的研习文章,写的太好了 皮果提《Factorization Machines 学习笔记(二)模型方程》

还有这位用Katex手打公式的老哥 ·清尘·《FM、FMM、DeepFM整理(pytorch)》

对理论有了一知半解之后再往下结合我的代码理解。

 

#原论文
@inproceedings{guo2017deepfm,title={DeepFM: A Factorization-Machine based Neural Network for CTR Prediction},author={Huifeng Guo, Ruiming Tang, Yunming Ye, Zhenguo Li and Xiuqiang He},booktitle={the Twenty-Six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pages={1725--1731},year={2017}
}
#https://www.ijcai.org/proceedings/2017/0239.pdf#因子分解机论文
https://www.csie.ntu.edu.tw/~b97053/paper/Rendle2010FM.pdf

 

当前环境的主流似乎还是tensorflow。

但我实在不喜欢tensorflow这种图结构,所以学习的是pytorch版本。

 

代码部分

 

1.对单个feature的稀疏向量进行紧凑化处理

首先是sparse vector到 dense vector的embedding层。

前置知识是离散特征的向量化,需要自学。

例如,调包侠常用的sklearn包里的onehotencoder,countvectorizer之类的。

这里假设你已经会了。

#讲人话时间#假设有特征gender
values = (man,female,trans)
#one-hot之后会得到长为3的vector
#e.g. 
v = [0,1,0]#如果取值有10万种,那么len(v)=10^5,而这么长的vector里面只有一个1
#我们希望把它压缩到一个比较亲近人类的长度,e.g.300
#于是有
feature_size = 10^5
embedding_size= 300#构建embedding层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embd_layer = nn.Embedding(feature_size, embedding_size) #很简单吧

 

2.从单feature扩展到n个feature

#现在我们有n个feature
#每个feature的取值分别有feature_size种,存在一个list中。#伪代码
features = [age,gender,work]
feature_sizes = []
for feature in features:feature_szie=len(feature)feature_sizes.append(feature_size)#于是我们可以求相关参数#在FM算法中,作者把一个字段作为一个field,于是我们可以根据传入的参数,知道有多少个field
n_fields = len(feature_sizes)#再对每一个field都建立embedding
embedding_size = 300
embd_layers = nn.ModuleList([nn.Embedding(feature_size, embedding_size) for feature_size in self.feature_sizes]
)#我们希望每一种feature,embd之后的size都是相同的,所以这里统一使用了300。
#complete! 也很简单吧!

 

完成之后我们得到了更加紧凑的dense feature,注意这个dense_feature是embd层的输出的水平拼接

把n个300维的向量拼接的做法就不用说了吧。

所以可以算得其 dim = n个field * 每个300维  = 300*n 维 

 

 

3.Deep部分,把dense_feature丢进神经网络

 

#把300*n维的维度信息提出来
dense_dim =  n_fields * embedding_size#设定两个全连接层的维度,简便起见假设它们维度相同
fc_dim = 100#现在我们要丢dense_feature进去self.fc_layer1 = nn.Sequential(nn.Linear(dense_dim,fc_dim),nn.BatchNorm2d(fc_dim),nn.LeakyReLU(0.2, inplace=True)     
)self.fc_layer2 = nn.Sequential(nn.Linear(fc_dim,fc_dim),nn.BatchNorm2d(fc_dim), nn.LeakyReLU(0.2, inplace=True)     
)#经过2层之后,
#过于简单,引起舒适

 

我们进行的是如图的这部分:

 

 

4.FM部分,根据sparse feature计算二阶项的预测值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参数共享,也是deepFM的创新点之一。

 

(公式来源网络)

 

#参看上图公式
#在deepFM论文中,作者让FM部分的参数k,等同于deep部分embd后的向量长度
#这样就达成了共享参数的目的#所以我们知道
k = embedding_size = 300#所以对feature

 

对每一个field,都有一个(feature_size,embedding_size)的参数矩阵。

还是以gender为例,这个矩阵shape=(3,300)

直接上结果。

默认你已经自学完成了理论部分。

那么这就是参数共享了,因为形状一样,所以可以用embd层的参数矩阵,去代替FM部分隐因子的参数矩阵。(理直气壮)

The embedding layer for sparse features in the DNN shares the parameters with the latent vectors (factors) of the FM layer.

 

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用代码来表达推导公式:

备注:原论文的版本,把小k换成小f,网上流传的也多是遵循原版使用字符f。字母不影响达意。

我们把这个式子分为两部分。

\LARGE FM1 = \frac{1}{2} \sum_{k=1}^{K} (\sum_{i=1}^{n} v_{ik} x_{i}) ^2 , FM2 = \frac{1}{2} \sum_{k=1}^{K} \sum_{i=1}^{n} (v_{ik} x_{i}) ^2

则,原式 = FM1-FM2

考虑下列过程

 容易知道,v'x的每一行都是 k=f 时的,

\LARGE \sum_{i=1}^{n} v_{ik} x_{i}

例如v'x的第1行是k=1时的上式。而v'x的shape = (k,1),是一个k维的列向量,共含有k个元素。

显然我们只需要对v'x的k个元素,逐个平方,再sum,接着乘1/2,即可得到FM1。

 

再考虑下述过程。

如果你用过matlab之类的东西,应该知道点运算。 【.^2】表示逐元素取平方。

 显然(v.^2)'·(x.^2) 的每一行的,都是k=f时的

\LARGE \sum_{i=1}^{n} (v_{ik} x_{i}) ^2

我们只需要对(v.^2)'·(x.^2) 的每行sum加和,接着乘1/2,即可得到FM2。

 

这就是FM因子分解机理论上的计算方式了。

然而这样做的操作量很大,每个矩阵大小=n*k = feature_size * embedding_size 。

 

又考虑到,我们输入的特征向量x是稀疏的!

虽然shape=(n,1),但是n个元素里面只有1个1,其他(n-1)个都是0!

 

那么,假设我们知道那个1的下标值,例如我们知道xi=1,而其他的 xj = 0 , ( j=1,2,3,...n, j ≠ i )。

我们的整个计算过程,就可以只关注vi ,shape = (1,k),和 xi , shape = (1,1)

而xi=1,怎么乘都不影响vi的值,所以进一步的,我们只需要关注vi。

这样计算值就极大地缩减了。

(当然,为了让模型具备泛化能力,我们先不假定xi=1,而是假定xi等于某个不为0的数字。)

于是,最终我们需要的结果就转变成了,vi·xi ,xi是一个很可能为1的数字,vi是(1,k)行向量。

 

这就是为什么在ad_ctr等领域你才能看到FM理论的大量应用,因为这些地方的特征都是极为稀疏的。

【特征的特征决定了我们选取的处理特征的理论】

 

而上文说过,由于我们强行令参数共享,所以 v=embedding矩阵,shape=(feature_size,embedding_size)。

#先构筑一个简单的embd层,
embedding_size=1
feature_size=3
embd_layer = torch.nn.Embedding(feature_size,1)#如果对第n个field,我们知道一个下标i,使得xi为当前field的唯一非0值。
idx = 1
#在pytorch中,我们可以这样取出vi 
vi = embd_layer(idx) #shape = (1,embedding_size) =(1,k)#----------------
#如果对第n个field,我们有m个样本的下标构成一个tensor
batch_idx = torch.Tensor([0,1,2])    #shape=(m)
batch_vis = embd_layer(batch_idx)    #shape=(m,k)#再有m个样本的对应xi的值
batch_xis = torch.FloatTensor([1,1,1]) #shape=(m)#我们让每个样本的vi与对应的xi相乘
res = (batch_vis.t())*batch_xis       #(k,m)*(m)=(k,m)
res = res.t()                         #shape=(m,k)#由前面的讨论知道,此时res的每行,
#都是第m个样本在第n个field的(v'x)'=vixi,即长度为k的行向量
#[vi1xi,vi2xi,...,vikxi]

我们解决了一个field内m个sample的问题,现在可以把问题扩展到全部n个field了。

 

回顾公式

\LARGE FM1 = \frac{1}{2} \sum_{k=1}^{K} (\sum_{i=1}^{n} v_{ik} x_{i}) ^2 , FM2 = \frac{1}{2} \sum_{k=1}^{K} \sum_{i=1}^{n} (v_{ik} x_{i}) ^2

 

Remarks:

我学在这里的时候对n的含义犯蒙了很久。

FM算法说,n是input向量x的维数,n=len(x)。

可是网上流传的implementation中,又引入了n=n_field概念。可我们明知道每个field的长度>=1,这样一来len(x)>=n_filed。

现给予解答如下。

以下描述为个人推定的猜想事实,可能有误。

①原始的FM算法(2010)里,作者并未提到field概念。x是单纯的一个任意输入的n维向量,我们对其中的每一个维度xi,构造一个辅助向量vi,shape=(1,k)。

你可以有2个特征,一个比如说是'price',就是个1维的数字,另一个比如说'status',是ont-hot处理之后的10维向量。

这两个特征拼接到一起形成一个输入,n=11就是它们拼接后的总长度。

这是n的原始概念,FM的作者并未限制n的特化。

②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Field-awarness FM即FFM算法,区别在于embedding的时候引入了Field概念。效果优于单纯的FM。

就好像三百年前,人们说'车'这个词指马车,后来有了汽车,现在人们提到‘车’第一反应就是汽车。

概念由于知识的进步被上位替代了。

或者说,由于现在入门的学生,可以一次性回顾、学习间隔十年之久的所有模型,对不同模型的概念产生了混用。

于是这批中继学习人员写的文章,就混用了一批相似度很高、具备继承关系的模型的概念。

于是现在的人们,哪怕去使用FM,也会带上field的概念。

③ 对上一条的佐证是,我在2014、2013年讲述FM的文章里,就看不到field这种说法。

可见知识入侵、概念交叉是近年来逐渐发生的。

④有趣的是,可以证明,哪怕混用了field概念,也不会影响FM算法的有效性。

因为原算法足够【平凡】。

用一图来证明。

容易知道,在带field概念的FM算法中,n=n_field。

如果假设,平均每个field长 avg_len = 4,那么有 len(input) = 4*n,显然大于n。

 

但是有趣之处在哪呢,因为我们的input是稀疏的,每个field内只有有限个(通常为1个)取值非0。

于是,我们可以将n个field内,p个非0值提出来,拼接成长为p的一维向量,作为当前sample的input* 。

这样就从【带field概念的FM算法】,又回到了【原始FM算法】。

 

此时原始FM算法的,

n*= len(input*) = p

理想情况下,每个field内只有1个非零值,于是,

p =n_field = n

从而有,

n* =n 

证毕。

 

于是我们知道,在理想情况下,第i个field里面的那个唯一非零值,正是input*中的第i个数,叫它xi也没毛病。

 

而参数数量方面。我们有n个field,就有n个embd层,于是有n个 featuresize*k的参数矩阵。

显然可以做到,对输入的x中的 len(x) 个维度来说,每个维度 xi 都有唯一对应的 vi,shape=(1,k)。

 

这又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可以参数共用。

因为提取n个非零项组成input*,再与n个k维的vi相乘,这件事情得到的结果,不正是deep部分dense feature这个层的输出吗?

 

这说明,对我们写代码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考虑n_field就足够了,不需要关注len(input)。

每次拼好长为n_field的input*向量之后,按照原始的算法,算fm1-fm2就完事了。

综上,n=n_field是有道理的。

 

 

继续,我们要把n个field的vixi全部算出来。

用一个循环就可以了。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对n个field搭建modeln_field = 4                 #有4个字段 
feature_sizes= [5,3,6,4]    #每个字段向量化后的长度分别为5,3,6,4
embedding_size = 30        #希望以k=30来表达这些向量n_embds = nn.ModuleList(
[nn.Embedding(feature_sizes[i], embedding_size) for i in range(n_fileds)]
)#从n_field个字段内提取唯一的非零值对应的vixi#假设有一个存储idx的文件,m个样本在n个field对应的非零项的下标
#shape=(m_samples,n_field)
train_idx = read_from_file('xx.file') #再有m个样本在n个field对应的非零项xi的值,shape=(m_samples,n_field)
train_values = read_from_file('xxxxx.file') results = []
for i , module in enumerate(n_embds):#当前为 i_th_fieldbatch_idx = torch.Tensor(train_idx[:,i])         #shape=(m)batch_vis = module(batch_idx)                    #shape=(m,k)batch_xis = torch.FloatTensor(train_values[:,i]) #shape=(m)#我们让每个样本的vi与对应的xi相乘res = (batch_vis.t())*train_values    #(k,m)*(m)=(k,m)res = res.t()                         #shape=(m,k)results.append(res)#由前面的讨论知道,此时res的每行,
#都是第m个样本在第n个field的(v'x)'=vixi,即长度为k的行向量
#[vi1xi,vi2xi,...,vikxi]

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results列表。

需要用它来算FM1和FM2。

 

\LARGE FM1 = \frac{1}{2} \sum_{k=1}^{K} (\sum_{i=1}^{n} v_{ik} x_{i}) ^2 , FM2 = \frac{1}{2} \sum_{k=1}^{K} \sum_{i=1}^{n} (v_{ik} x_{i}) ^2

 

观察公式,对FM1,我们需要固定K不动,先sum一轮vikxi,然后逐项平方。最后逐K累加。

对FM2,我们需要固定K不动,先平方vikxi,再sum。最后逐个K累加。

 

先看FM1,以K为轴,先固定K不动。

(1)以n为维度sum一次。其实就是把results这个 list of tensor里面的每一个shape相同的tensor ,在相同位置上全部加起来。

fm1_step1 = sum(results)    #sum(n*[m,k]) -> (m,k),此处必须使用python原生sum()

关于为什么要使用原生sum(),请看 《Pytorch Tensor的奇妙运算》 加法部分。

(2)然后逐项平方。

fm1_step2 = fm1_step1*fm1_step1  #(m,k)*(m,k)=(m,k)

(3)最后逐K累加。

fm1 = torch.sum(fm1_step2,dim=1) #sum([m,k] ,dim=1) -> (m)

 

再看FM2,同样以K为轴,先固定K不动。

(1)先进行逐项平方

fm2_step1= [item*item for item in results] #list of n*(m,k)

(2)再以n为维度sum一次。

fm2_step2 = sum(fm2_step1) #sum(n*[m,k]) -> (m,k),此处必须使用python原生sum()

(3)最后逐K累加。

fm2 = torch.sum(fm2_step2,dim=1)  #sum([m,k],dim=1) -> (m)

 

最后两者相减,乘系数即可。

quadratic_term = (fm1-fm2)*0.5

 

至此,我们得到了 $y=w0+\sum wixi + \sum \sum wij·xixj$ 中的最后一个二次项。

但是还少了线性部分。

这个简单。

linear_part = nn.ModuleList(
[  nn.Linear(feature_sizes[i]),1)  for i in range(n_field)]
)

 

现在FM部分被彻底搞定了,我们看看进度条。

 

5.合并输出,计算loss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设deep部分的输出为 deep_out
total_out = deep_out + quadratic_term  #shape=(m,1)#根据任务不同,这里的输出可以做不同的处理。比如点击率预测就是分类问题了。
#但是我当前的需求是数值预测,所以直接拿来用#随便选一个损失函数,或者自定义
loss_func = F.binary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优化器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self.parameters(), lr=self.learning_rate, weight_decay=self.weight_decay)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self.parameters(), lr=self.learning_rate, weight_decay=self.weight_decay)
#optimizer = torch.optim.RMSprop(self.parameters(), lr=self.learning_rate, weight_decay=self.weight_decay)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grad(self.parameters(), lr=self.learning_rate, weight_decay=self.weight_decay)optimizer.zero_grad()
loss = loss_func(total_out,train_y)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补充理解

#关于那个因子分解可以扩大学习面。

#对wij来说,需要样本里面存在xi和xj交叉的情况(两者同时非0出现在同一个样本中),算出来的y去算loss,再反向传播,才能更新到wij。一共有n*n个参数,显然很难满足n*n个wij都被训练到。

#分解之后的vi,只跟xi关联。于是只需要样本里面存在某个xi非0的情况,就可以对这个维度的vi进行更新。

#于是我们只需要最低n个样本,就能照顾到每一种xi非0的情况,就能训练到n个vi。

 

 

#参考

@bitcarmanlee: https://blog.csdn.net/bitcarmanlee/article/details/52143909

site:美团点评 @del2z, 大龙 : 《深入FFM原理与实践》https://tech.meituan.com/2016/03/03/deep-understanding-of-ffm-principles-and-practices.html

site:简书 @石晓文的学习日记 : https://www.jianshu.com/p/6f1c2643d31b

site:知乎 @Jachin: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479030

这篇关于deepFM in pytorch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03132

相关文章

Nn criterions don’t compute the gradient w.r.t. targets error「pytorch」 (debug笔记)

Nn criterions don’t compute the gradient w.r.t. targets error「pytorch」 ##一、 缘由及解决方法 把这个pytorch-ddpg|github搬到jupyter notebook上运行时,出现错误Nn criterions don’t compute the gradient w.r.t. targets error。注:我用

【超级干货】2天速成PyTorch深度学习入门教程,缓解研究生焦虑

3、cnn基础 卷积神经网络 输入层 —输入图片矩阵 输入层一般是 RGB 图像或单通道的灰度图像,图片像素值在[0,255],可以用矩阵表示图片 卷积层 —特征提取 人通过特征进行图像识别,根据左图直的笔画判断X,右图曲的笔画判断圆 卷积操作 激活层 —加强特征 池化层 —压缩数据 全连接层 —进行分类 输出层 —输出分类概率 4、基于LeNet

pytorch torch.nn.functional.one_hot函数介绍

torch.nn.functional.one_hot 是 PyTorch 中用于生成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张量的函数。独热编码是一种常用的编码方式,特别适用于分类任务或对离散的类别标签进行处理。该函数将整数张量的每个元素转换为一个独热向量。 函数签名 torch.nn.functional.one_hot(tensor, num_classes=-1) 参数 t

pytorch计算网络参数量和Flops

from torchsummary import summarysummary(net, input_size=(3, 256, 256), batch_size=-1) 输出的参数是除以一百万(/1000000)M, from fvcore.nn import FlopCountAnalysisinputs = torch.randn(1, 3, 256, 256).cuda()fl

Python(TensorFlow和PyTorch)两种显微镜成像重建算法模型(显微镜学)

🎯要点 🎯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算法模型:🖊恢复嘈杂二维和三维图像 | 🖊模型架构:恢复上下文信息和超分辨率图像 | 🖊使用嘈杂和高信噪比的图像训练模型 | 🖊准备半合成训练集 | 🖊优化沙邦尼尔损失和边缘损失 | 🖊使用峰值信噪比、归一化均方误差和多尺度结构相似性指数量化结果 | 🎯训练荧光显微镜模型和对抗网络图形转换模型 🍪语言内容分比 🍇Python图像归一化

Pytorch环境搭建时的各种问题

1 问题 1.一直soving environment,跳不出去。网络解决方案有:配置清华源,更新conda等,没起作用。2.下载完后,有3个要done的东西,最后那个exe开头的(可能吧),总是报错。网络解决方案有:用管理员权限打开prompt等,没起作用。3.有时候配置完源,安装包的时候显示什么https之类的东西,去c盘的用户那个文件夹里找到".condarc"文件把里面的网址都改成htt

【PyTorch】使用容器(Containers)进行网络层管理(Module)

文章目录 前言一、Sequential二、ModuleList三、ModuleDict四、ParameterList & ParameterDict总结 前言 当深度学习模型逐渐变得复杂,在编写代码时便会遇到诸多麻烦,此时便需要Containers的帮助。Containers的作用是将一部分网络层模块化,从而更方便地管理和调用。本文介绍PyTorch库常用的nn.Sequen

【python pytorch】Pytorch实现逻辑回归

pytorch 逻辑回归学习demo: import torchimport torch.nn as nnimport torchvision.datasets as dsets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from torch.autograd import Variable# Hyper Parameters input_si

【python pytorch】Pytorch 基础知识

包含知识点: 张量数学操作数理统计比较操作 #-*-coding:utf-8-*-import numpy as npnp.set_printoptions(suppress=True)import torch# 构造一个4*5 的矩阵z=torch.Tensor(4,5)print(z)# 两个矩阵进行加法操作y=torch.rand(4,5)print(z+y)# 另一种表示

【python pytorch】windows 10 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安装

Python3.5+pip安装cpu版本 pip install http://download.pytorch.org/whl/cpu/torch-0.4.0-cp35-cp35m-win_amd64.whlpip install torchvision Python3.6+pip安装cpu版本 pip install http://download.pytorch.org/whl/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