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优先,留心“侧风” | IDC2022年中国ICT市场十大预测解读

本文主要是介绍数字化优先,留心“侧风” | IDC2022年中国ICT市场十大预测解读,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关注云报

洞察深一度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带来的挑战,所有企业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风浪。能够鼓动这股风浪的因素有“顺风”、“逆风”和“侧风”。

乘“风”破浪

数字化创新步伐的加快、政府的激励和扶持计划,无疑是“顺风”,推动着数字化转型不断走向深入;疫情的流行、供应链紧张、地缘政治风险等,显然构成了“逆风”,增加了数字化转型的成本、难度。但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相对比较明朗,也引起了产业界、企业的足够重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顺势而为或逆流而上,都已经是经验之谈。

但是“侧风”,由于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可能转为“顺风”,让数字化企业乘风破浪,也有可能转为“逆风”,成为转型升级中的障碍或羁绊。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变化、数字主权辨析、网络安全之殇、生态系统颠覆重构等挑战,或明显或隐藏,增加了“侧风”的不稳定性和破坏力。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特别提到,中国用户尤其要注意“侧风”的影响。这些风浪将影响2022年及以后。因此,所有企业必须制定新的“数字化优先”的战略来适应,最好是掌握风浪的变化,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在风浪中实现创新与增长。

IDC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特征、数字化水平、业务目标等,梳理出未来两年内,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九大”数字化优先策略——无线连接优先、个性客户优先、数字孪生优先、边缘数据优先、领域智能优先、混合工作优先、安全隐私优先、远程运营优先、软件创新优先。有的企业可能会问:“九大优先策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底哪一项最优先呢?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解释说:“数字化优先首先是相对于传统策略来说的,所有企业都应该优先选择数字化策略,变革传统,实现转型升级。其次,企业的状况千差万别,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当前最适合、最紧迫的数字化优先选择。”

edc09d74e50a3a302b8882e804fa35ac.png

霍锦洁强调,“乘风破浪”与“数字化优先”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IDC研究的重点。

十大预测

IDC的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中国ICT市场(含第三平台与创新加速器技术)规模将达到7937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9.2%,高于GDP的增长;2022年数字化转型支出将达到3291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18.6%。数字化转型依然是企业的核心战略,增强韧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基于上述对ICT市场走势的判断,IDC发布了“2022年中国ICT市场十大预测”。

ea7f99301446be328428db58e9e3edb4.png

预测一:

行业深度数字化加速,

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机会可期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IDC预测,2022年,超过50%的中国经济将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或受到数字化的影响。到2023年,三分之一的公司将从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创造超过30%的收入,而2020年未超过五分之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善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业务创新,以数字化服务带动转型升级的企业,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宠儿”。

预测二:

云市场格局有变,

边缘专属行业多云走向分布

2020年中国前10大公有云厂商市场份额占比达到91%,比201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由于客户需求和政策的导向,边缘云、专属云、行业云、多云部署等趋势驱动云市场走向分布,头部云厂商增速放缓,后起之秀增长迅猛。IDC预测,到2023年,40%的中国1000强企业将重置云选择流程,关注业务成果而非需求,评估从设备到边缘以及从数据到生态的云服务商产品组合,以寻求在满足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加速创新。

有必要再三强调,企业上云是一段旅程,不能浅尝辄止,而是应该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将上云、用云推向纵深。分布式云、云原生、多云等将成为新的热点。

预测三:

企业智能理念兴起,

智能预测与智能决策价值凸显

人工智能是“十四五”规划中数字产业化聚焦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同时智能化转型也是国企未来三年的工作重点。为了更好地发挥AI的价值,企业智能(Enterprise Intelligence)理念兴起。IDC将企业智能定义为组织的学习能力与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以便在强大的数据文化中不断学习和应用,并产生规模化洞察,使得组织能够改善业务结果。IDC预测,到2025年,超过60%的企业将把人类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NLP和模式识别相结合,做智能预测与决策,增强整个企业的远见卓识,并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高25%。要达到这些绩效,设置用于协调业务与AI的专属CXO也将成为刚需。

预测四:

多元化交互重塑用户体验,

“元宇宙”概念持续发酵

用户体验创新一直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之一,疫情更加速了各类新型技术与终端的应用,虚拟展馆、AI数字人、5G智能视频客服、AR/VR终端等不一而足。IDC预测,到2023年,50%的中国1000强将转移一半的新技术硬件与连接支出,以便重塑用户体验,那些能够为工作、学习、娱乐、健康、空间等领域提供优良数字化体验的组织,将在获取和保持客户忠诚度方面建立长期优势。IDC将“元宇宙”定义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可提供游戏、购物、社交、学习等沉浸体验的开放虚拟世界。

都说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当前,元宇宙的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2022年,这一概念将持续发酵,AR/VR出货量也将增长迅猛。

预测五:

网络连接价值进一步彰显,

5G应用场景部署加速

疫情使公司部分员工远程办公成为新常态,生产制造企业的远程运营与维护也是刚需,线上会议与活动更是必不可少,而视频直播营销早已成为重要渠道,快速、稳定、安全的网络连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IDC预测,到2022年,40%以上的组织将优先考虑网络连接的韧性,以确保业务连续性和新的应用场景的开发,从而为客户、员工与合作伙伴带来不间断的数字化互动与优良体验,这也将驱动5G应用场景部署加速。IDC还预测,到2023年,30%的中国1000强企业将首先开发全新的流程,用于远程运营。

预测六:

数字孪生全方位渗透,

组织开始打造虚拟新基建

数字孪生概念的提出已经超过10年,但深度应用还较少。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AI、5G、云计算等技术的大量应用和成熟,数字孪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车道。IDC预测,从2021年到2027年,为数字孪生建模的实物资产和流程的数量将从5%增加到50%,从而实现运营绩效的优化,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可以加速实现转型与创新。IDC预测,到2025年,30%的城市将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和数字相结合,并改善关键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的远程管理。“虚拟新基建”或许很快也将成为新的流行词。

预测七:

“即服务”交付将更为普及,

企业IT预算将重新分配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之一,软硬产品服务化就是最重要的举措,既可以增加用户的粘性,又可以使服务商保持稳定增长。“一切即服务”的时代正在到来,ICT市场更是如此。IDC预测,到2024年,由于在安全、云平台、虚拟工作空间和连接领域采用集成的“即服务”捆绑包,40%的大型企业IT预算将重新进行分配。虽然更快的实施周期、更敏捷的部署、与业务使用保持一致的优势已得到充分认可,但IT团队仍需要不断监控投资组合的膨胀风险。

预测八:

数字化生态系统持续重构,

工业互联网看到盈利曙光

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基于API的生态系统强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互联网公司和ICT技术服务商都在强化自己的生态,大型行业用户也在通过自己的行业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打造自己的数字化生态系统。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1000强公司平均30%的收入将来自与合作伙伴构成的行业生态系统,这些收入通过共享数据、共享应用、共享运营等举措获得。50%的首席信息官也将把合作利用行业生态系统的能力,作为其创新、数据共享、差异化和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源泉。

预测九:

数据保护和隐私挑战巨大,

数据治理与安全成为刚需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和《数据安全法》从2021年9月1日起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从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同国外类似法律相比,中国的三部法律更加严格,创新点更多,在用户权利、出境评估、数据共享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严格限制。这给所有企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IDC预测,到2024年,数据隐私、安全、放置、使用、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将迫使80%的中国大型企业在自主基础上重组其数据治理流程。成功的组织将利用数字主权作为对资源/数据控制进行新投资的重要推动力,并致力于降低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信任风险,同时为新的客户体验、员工体验和远程运营工作提供基础。在这一趋势下,数据治理、零信任与隐私计算、云与边缘安全将成为企业的刚需。

预测十:

双碳与ESG是新议程,

技术普惠考验企业社会责任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2030年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更好地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对所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治理的新要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双碳与ESG目标,持续考验企业的社会责任。IDC预测,到2023年,50%的中国1000强公司将把环境可持续性参数牢固地嵌入其业务KPI中。50%的中国1000强企业将需要首席信息官实施可持续的信息技术,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实践嵌入从采购到处置的技术生命周期中。

数字化转型正在不断加速并走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克服挑战,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道必答题。

26963fc8450c89368c69a5a1c4151d0b.png

欢迎扫码关注云报

e42b8741d24947ecc02057a65c1c6125.png

这篇关于数字化优先,留心“侧风” | IDC2022年中国ICT市场十大预测解读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686925

相关文章

MySQL中的MVCC底层原理解读

《MySQL中的MVCC底层原理解读》本文详细介绍了MySQL中的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机制,包括版本链、ReadView以及在不同事务隔离级别下MVCC的工作原理,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演示了在可重... 目录简介ReadView版本链演示过程总结简介MVCC(Multi-Version Concurr

关于Gateway路由匹配规则解读

《关于Gateway路由匹配规则解读》本文详细介绍了SpringCloudGateway的路由匹配规则,包括基本概念、常用属性、实际应用以及注意事项,路由匹配规则决定了请求如何被转发到目标服务,是Ga... 目录Gateway路由匹配规则一、基本概念二、常用属性三、实际应用四、注意事项总结Gateway路由

解读Redis秒杀优化方案(阻塞队列+基于Stream流的消息队列)

《解读Redis秒杀优化方案(阻塞队列+基于Stream流的消息队列)》该文章介绍了使用Redis的阻塞队列和Stream流的消息队列来优化秒杀系统的方案,通过将秒杀流程拆分为两条流水线,使用Redi... 目录Redis秒杀优化方案(阻塞队列+Stream流的消息队列)什么是消息队列?消费者组的工作方式每

解读静态资源访问static-locations和static-path-pattern

《解读静态资源访问static-locations和static-path-pattern》本文主要介绍了SpringBoot中静态资源的配置和访问方式,包括静态资源的默认前缀、默认地址、目录结构、访... 目录静态资源访问static-locations和static-path-pattern静态资源配置

MySQL中时区参数time_zone解读

《MySQL中时区参数time_zone解读》MySQL时区参数time_zone用于控制系统函数和字段的DEFAULTCURRENT_TIMESTAMP属性,修改时区可能会影响timestamp类型... 目录前言1.时区参数影响2.如何设置3.字段类型选择总结前言mysql 时区参数 time_zon

MySQL中的锁和MVCC机制解读

《MySQL中的锁和MVCC机制解读》MySQL事务、锁和MVCC机制是确保数据库操作原子性、一致性和隔离性的关键,事务必须遵循ACID原则,锁的类型包括表级锁、行级锁和意向锁,MVCC通过非锁定读和... 目录mysql的锁和MVCC机制事务的概念与ACID特性锁的类型及其工作机制锁的粒度与性能影响多版本

Redis过期键删除策略解读

《Redis过期键删除策略解读》Redis通过惰性删除策略和定期删除策略来管理过期键,惰性删除策略在键被访问时检查是否过期并删除,节省CPU开销但可能导致过期键滞留,定期删除策略定期扫描并删除过期键,... 目录1.Redis使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来删除过期键,分别是惰性删除策略和定期删除策略1.1惰性删除策略

Redis与缓存解读

《Redis与缓存解读》文章介绍了Redis作为缓存层的优势和缺点,并分析了六种缓存更新策略,包括超时剔除、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旁路缓存、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读写穿透和异步... 目录缓存缓存优缺点缓存更新策略超时剔除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旁路缓存(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先更新数

C#反射编程之GetConstructor()方法解读

《C#反射编程之GetConstructor()方法解读》C#中Type类的GetConstructor()方法用于获取指定类型的构造函数,该方法有多个重载版本,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获取不同特性的构造函... 目录C# GetConstructor()方法有4个重载以GetConstructor(Type[]

跨国公司撤出在华研发中心的启示:中国IT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近日,IBM中国宣布撤出在华的两大研发中心,这一决定在IT行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撤出,不仅对众多IT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IT产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思。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应如何看待跨国公司的决策?中国IT人才又该如何应对?中国IT产业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跨国公司撤出的背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