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40、馒头详谈Neuralink公司,完成人类首例人脑芯片植入手术,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1月29日,北京时间2024年1月30日,Neuralink公司总裁马斯克在其社交平台X上声明,其属下公司Neuralink已经完成世界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的手术,并且接入者术后神经元尖峰检测(neuron spike detection)表现良好。
今早上班路上看新闻铺天盖地的全是此类消息,自己作为此行业的从业者也会更加的关注一些。首先,Neuralink公司2015年创立,2016年由马斯克收购,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主要研发将人工智能植入人类大脑皮层的脑机接口技术。
Neuralink公司于2023上半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以启动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该公司到 2023 年 9 月,开始为其首次人体试验招募志愿者。所以这时候完成首例人脑植入Neuralink物是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事情。情理之中是拿到许可后短短几个月内完成手术,意料之外是Neuralink公司自动外科手术的先进性。
埃隆·马斯克
全球脑机接口公司的大哥:Neuralink:
国内外近几年出现了很多脑机接口公司,比如Neuralink、NeuroSky、中电云脑、蓝色传感等等,各个国家也早在2010-2020年制定了相关脑机技术的研发大纲,咱们国家于2021年制定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首批资金30亿元人民币,后续资金达上百亿。但是美国早在2013年美国总统奥马巴就宣布启动脑计划,2022年美国进入该计划2.0阶段,预计到2026年总投资达50亿美元。老美尤其重视BCI技术在军事和医疗方面的应用,并制定了相关政策,禁止向我国出口相关技术。
Neuralink公司成立时间早,创始人集合了生物学家、工程学家、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8位创始人,开始了空前了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并于2019年推出了第一个植入式BCI设备,该设备将1024根电极线植入到大脑的某跨区域,采集大脑的电信号,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信号传到终端。Neuralink在2021年展示了一只玩‘Mind Pong’的猴子,并借助Mind Pong和Neuralink的技术,解码了猴子用来控制手的大脑信号。同一年,从Google、Vy Capital和OpenAI三家世界顶级的AI公司集筹了2.05亿美元。这也促使Neuralink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融资D轮的BCI技术科技公司。
Neuralink Surgical Robot
Neuralink核心技术和目标:
植入物‘link’:
通过自动外科手术机器人将Link以开颅的方式 植入大脑内部,然后Link通过蓝牙将处理后的 神经信息传递,并与外部设备(NeuralinkApp)相连,进而做出打字、移动等反应,最终实现用思考去操作外设的效果。
手术机器人:通过单个8毫米颅骨开口精确有效的插入许多螺纹
芯片:能够更好的保证神经信号的实时性,以便 于外设在更短的时间差内做出反应。
当前目标:就如今天马斯克的这篇声明,目前被植入芯片的受试者,希望被试能够通过意念操纵手机。
终极目标:人类意识上传芯片,完成永生。
Neuralink Patient Registry
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
据中科院所表示,差距至少在5-10年,其实我感觉说少了,作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上层:芯片。光是这一项就足以让国内望尘莫及。咱们国家北上广和杭州的BCI龙头企业,已经能够自产自销一些BCI设备,比如集成式BCI采集设备、脑电帽等,但这是BCI技术的中层技术。拿脑电帽来说,国内能够做8导联、16、32、到256,价钱不等,目前上海BCI某龙头公司64导联的帽子就需要独家定制了,而Neuralink公司可以做1024导联的帽子。单从这个就可以看出差距。
脑机接口技术目前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疑问,我用CV的发展历程来类比的话,当前脑机接口的发展水平,约等于“‘彩色胶卷相机’刚诞生。也就是1920年相机和现在Iphone16pro相比的水平。
这个比方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计算机视觉之所以得以大发展,说起前提大家时常想到深度学习的发展、算力的提升等等,但在这些前提之前,一个必要的大前提其实在潜意识里会被忽略——海量数字图像,换言之,大量数字化、内容各异、读写简单且质量好的信号。但在脑机接口领域,要么信号质量和空间分辨率非常有限(非侵入式),要么使用起来有临床风险并很快会排异(侵入式),某种意义上正如同早期的黑白胶卷相机,使用起来不易且信号质量有限——当然,只是一种类比,当前的脑机接口技术早已做到可以同步传输信号,且这项研究开展的一个前提也必然是信号的数字化。
在目前,硬件上新的突破使得信号质量和易用性之间的平衡更容易达到,比如g.tec的g.PANGOLIN在非侵入式路线里可能最典型的EEG技术下实现了1024电极的分辨率,中科院微系统所最近发表的以蚕丝为载体的侵入式电极(也是脑虎科技的核心技术)在解决排异性和减小手术创口上也达到了比较突破的水平。这只是两个我想到的我详细了解过的,实际上像是Synchron这样拿到FDA临床许可的企业,很可能有更可靠的技术——事实证明他们的stentrode确实在植入后有从当前情况看更优良的稳健性,除此之外各种实验室和企业肯定也有很多值得一提的研究,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用彩色胶卷相机来类比,正是因为这些新的技术能让我们获得信号质量更好、能捕捉到信息更多(比如更多电极就能更精确解码各个皮层和特定任务之间的映射关系,正如图像中的色彩信息为同样内容图像增加的信息量)。但其易用度还依然局限在实验室条件下(比如EEG还必须在电磁屏蔽环境里,费力地在被试头上涂上导电膏),没法很轻松地让更多市场受众自如记录下大量数据。与此同时,也同样由于信号质量的限制,以及一个更绕不过去的问题——神经信号的个体差异,也造成了脑机接口相关的各种信号的大型标准化数据集的缺乏。
要想完成意识上传,脑机接口技术需要发展成什么地步?
上面说过,国内龙头企业脑电帽超过64导联就需要独家定制,而Neuralink能做到1024导联,要想完成完全式脑机融合,则需要做出至少百万导联级别的EEG采集设备。
脑电采集设备的导联数,决定了采集到的EEG信号的精确程度,数据越好,扔给AI模型处理后能达到的精度就越高,就越能训练出高智能的AI模型。数据的质量决定了模型训练的最终结果,而模型调优只是为了逼近这个结果。
结语:
记得小时看过基努·里维斯饰主演的<黑客帝国>,这部电影题材超前,也是现在BCI技术的最终目的:意识上传,达到永生。我前些天对我爱人说:要是咱们晚生100年就好了,这样脑机接口的技术可以达到现在2024年iPhone16的技术了,或许可以上传一小段人脑的意识,达到虚假的永生境界。但无论如何,让我们祝贺马斯克完成脑机接口科技探索的'一大步'!
这篇关于40、馒头详谈Neuralink公司,完成人类首例人脑芯片植入手术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