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随记 —— 内容与作者简介

2023-12-25 13:04

本文主要是介绍《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随记 —— 内容与作者简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本书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了PCI与PCI Express总线相关的最为基础的内容,并介绍了一些必要的、与PCI总线相关的处理器体系结构知识,这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深入理解处理器体系结构是理解PCI与PCI Express总线的重要基础。

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超越PCI与PCI Express总线自身的内容,理解在一个通用处理器系统中,局部总线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从而理解其它处理器系统使用的局部总线。

本书适用于希望多了解一些硬件的软件工程师,以及希望多了解一些软件的硬件工程师,也可供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类的研究生自学参考。

作者介绍

以下内容援引Sailing_W(王齐) 是谁?

他在博客上写过关于PC历史,PCIE,Cache 的一系列高质量文章。通过博文可知他是《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一书的作者王齐。但是网上并查不到他的信息。

Sailing_W_浅谈CacheMemory,浅谈PCIe体系结构,浅谈PCIe体系结构-CSDN博客

我是通过《Linux PowerPC详解—核心篇》这本书认识王齐老师的,以下是我找到的多年前王老师背景自我介绍。

作者:ppx201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456268/answer/18552570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齐.

背景:大侠应邀来我司交流,遂作此文介绍自己;阅后深有感触,特向大侠申请以飨诸位。

儿时在天山脚下长大。记忆中的冬天总是伴着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在山的南北,即便是到了盛夏,雪也不曾完全融去。待得晴日,从我家向北望去,总是能看见无际的雪山。前些年,去了一趟玉龙雪山,那里的风景很美,却不能引发我过多的关注。

还在懵懂间,我便上了学。小学和初中没有在我心中留下过多的记忆。在高中,教我数学的是彭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教我语文的是钟老师。他们是一对夫妇,待我极好。我已有二十年没有与他们相见,仍怀感恩。

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从高考到最后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期间,所有数学科目的成绩累计在一起也扣不了多少分。年轻人时经常引以为豪,后来与学专业数学的人接触多了,发现自己连基本的加减乘除也没有熟练掌握。细想起来,对数学的热爱,给予我最大的回报,是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能与她在一起,是上天对我最大的恩德。

在1992年我开始上大学,在一所军事技术院校渡过,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大学毕业接着读了研究生,还是计算机专业。一年的基础课后,我剩余时间在一家军队研究所工作。这家研究所地处无锡,从我工作的地方向东西南三个方向都可以抵达太湖,向北是进城的路。那时工作得很辛苦,我今天习得的这些皮毛多与这段辛苦有关。当时国内没有实行双休日制度,周六是上班的。在这里,周日的上午还需要加班。我们极少进城,仅是往返车程就需要一个多小时。在休息时间异常珍贵的那段年月,浪费一个小时过于奢侈了。我们很快适应了这里,对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习以为常。

在这里的生活工作如时钟般规律。住所,食堂和办公室间距离均不过百米,只要不去进城一切都很方便。早晨七点准时起床,步行吃早饭,步行去上班。我们所做的项目约有一千多人共同参与。即便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们,也需要用一个上午和其他部门的人开会讨论着各种问题。十二点下班用餐之后,我们总是抓紧时间午休。一天之中,下午两点,或者更迟一些才是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下午的工作通常很忙碌。我们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个用于IO处理的专用服务器,我们将其称为IO节点,这些IO节点将通过大规模的网络与运算节点互联。整个项目将由几千个运算节点和IO节点组成。

我很难忘记这段漫长的岁月。我在这里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做一个基于PCI总线的光纤适配卡,负责PCI总线和光纤接口部分的FPGA逻辑设计。从现在的技术来看,这是一个没有太大难度的课题。而将时光推移到1997年,这个任务并不容易完成。当时有一个资深工程师一直在指导我做这些工作。军队研究所这个传帮带的传统被华为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在华为的最顶层建筑中有相当多的人来自军队。

在这里加班是一个常态,即使是按照规定,晚上8:00到10:30也是工作时间。我们总能苦中为乐,一天之中最惬意的时间是下午6:00到晚上8:00,我们不是在操场打球,就是邀几个好友打桥牌。当时的军队研究所多有打桥牌的传统。

年轻的时光总是值得回忆,先后在这里做了许多项目。第一个项目很快结束了,之后陆续做着一些与处理器相关的项目。当时我们并没有自己做处理器,而是选用了DEC的Alpha 21264,主桥是21272。在当时Alpha系列处理器是巨型机中的首选处理器,Alpha系列处理器的性能和设计复杂程度较为明显的超过当时的同类产品。

我们组除了要设计一块基于Alpha21264的IO处理器之外,还需要设计网络和盘阵接口部分,这部分设计需要使用一些专用的ASIC。我们有时也需要设计PCB板,这些任务我参与的相对较少。这时起,我开始在工作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那些与处理器流水线和Cache Memory系统相关的知识。

这个项目历时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除了日常的IC Design工作,也学习操作系统,偶尔写几个驱动程序,修改操作系统内核代码。除了学习与工作直接相关的OSF操作系统之外,我与几个同事共同研究Linux,我们也是国内较早接触Linux的一些人。年轻时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们总想着多学习一些知识。

时间过得很快,总有曲终人散。我选择离开军队。这个选择很艰难,实施的过程更加艰难。当时部队研究所的待遇很差,在我之前有无数人提出了这个申请。我至今不知道离开部队是否一定是正确的选择。所有选择都是基于当时的认知,一经决定容不得一丝犹豫。

也许是命中有贵人相助,与他人相比我的专业过程异常顺利。我于2002年离开了部队。近些年我的部分同事和同学们也陆续离开了军队,这些人多数散布在政府机关公务员系统。也有部分人选择了创业。我加入了摩托罗拉半导体,就是今天的飞思卡尔。

加入摩托罗拉半导体后,前后参加了两个与IC Design相关的项目,一个是将Coldfire微架构与802.11b MAC进行集成,另一个是与802.11g MAC进行集成,这两个项目在香港设计。我有近一年的时间频繁穿梭于香港,深圳和上海之间。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取消了802.11b的集成工作,之后改做集成802.11g。我仍记得在当年写工作总结时的情景。在总结中我写道我们Terminate了这个项目。香港老板帮我改了改,告诉我说这个项目不是被Terminate了,而是Upgrade到了802.11g。半年之后802.11g的集成工作已经没有地方再去Upgrade,只能被Terminate了。我头一次体会到即便是尽自己全力也无法改变项目最终命运的辛酸。许多资深的员工告诉我这些很正常,在摩托罗拉,失败的项目从数量上远远超过成功的项目。

在香港的IC Design中心很快解散了。我回到摩托罗拉北京选择了一份和Linux有关的工作,这已是2003年的9月。十一长假过后,我在10月8日刚上班的时候得知正式通知,摩托罗拉已经将半导体部门分离出去。新浪在十月七日就发布了这个消息,我们作为摩托罗拉的员工对自己公司的消息远没有新浪灵通。

分离后的公司有个临时名字叫SPSSpinco,后来改名叫飞思卡尔。名字的变革意味着许多。我们从此开始有了飞思卡尔的员工,许多从摩托罗拉加入飞思卡尔的员工多少有些怅然若失。分离后飞思卡尔的业绩还不错,那一年摩托罗拉的业绩也很不错,其总收入甚至还超过了半导体部门还在的年头,华尔街也借此证实了半导体部门确实是摩托罗拉的负担。

此刻我逐渐感受到在外企中国做研发的无奈。我们承接的许多项目只是试探性质。这种试探性的研发对于多数中国工程师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我们被迫接收这种无奈。我们明白即便与美国同事没有文化与语言等等的一系列障碍,他们也不会把产品命脉给予这里,况且许多外企中国的队伍也没有做好这些试探性的研发。中华大地,本不缺乏人才,只是没有用好。在中国外企,许多Talent被一些垃圾项目荒废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许多中国外企的项目经理真正精通的是ABC,也只是流利,达意。我见过许多在中国外企工作了十年以上的工程师,真正的研发造诣可能只有两三年。在北京,做了几个和Linux PowerPC相关的BSP后,我准备离开研发团队。我和当时的老板说,我只恨自己的时间太少,恨中国并不强大。离开研发团队后,我加入了Sales部门。此后我一直在这个部门工作,直到离开飞思卡尔。

在Sales部门的工作与华为交往最多,也因此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这个公司是我除了工作学习之外的,朋友最多的地方。与他们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很多在中国外企研发团队中不可能学会的知识,总结了一些PowerPC处理器和Linux相关的内容,书写了《Linux PowerPC详解—核心篇》这本书籍,这本书关注于PowerPC微架构和Linux操作系统本身。

我坚持写完这本书,不想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倘若一开始就知道写书如此艰辛,我必会放弃。写这本书我最大的成就是完稿时,我体会到了重来都没有感受过的平静。这本书出版后,我发现了很多不足,很多内容并不准确,我有计划更新这部分内容,却事与愿违。

完成第一本著作后,我还准备书写《Linux PowerPC详解—应用篇》,当时想写处理器总线和网络这两部分。这本书几乎完成了一半。没有完成另一半的书写不是因为我的懒惰,只是我的身体无法支撑,每天下班后继续用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坚持写作。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尚未完成这本书的初稿,便已离开了飞思卡尔。

我至今仍记得离开时的情景,正是在那一周我国西南的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

加入英特尔的过程非常偶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我加入了这个公司的技术团队,负责Linux架构方面的工作。这与飞思卡尔Sales团队多数人的选择不同。我始终对技术工作难以忘怀。在Sales团队工作时,技术层面的事情也未曾懈怠。在书写那些书籍的过程中,亲力亲为,从原理图设计,Bootloader程序到Linux BSP的移植重头做了一遍,最终做出了基于一些PowerPC的参考板和若干参考设计。

在参考板的设计中,元器件的采购最为繁琐。幸运的是,摩托罗拉半导体进入中国非常早,也是一所大学校。我的许多同事朋友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已遍布在各大半导体公司中,东借几个样片,西凑几个电阻电容,元器件倒是没有什么投入。真正投入的是时间与心血。

在英特尔的工作,并不比摩托罗拉繁忙。我们组从Moblin,Meego到Tizen一路做过来,终极目标是将其用于手机。这些努力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尚无定论。Moblin是英特尔自己做的,基于Open Source开发模式。Meego是英特尔与诺基亚一道做的,后来随着诺基亚与微软的合作而告终结。Tizen在与三星合作。

这些是我在Intel的部分工作,另一部分与处理器体系结构相关。加入Intel的第一件事情是梳理了x86微架构的历史,先后阅读了近万页的x86处理器数据手册,将一些简单的心得体会罗列出来,就是我在开源杂志中的名为《PC的足迹》的这篇文章。

随后我将尚未完成的《LinuxPowerPC详解—应用篇》书稿的部分内容取出,我不喜欢半途而废,却不能身在英特尔去书写与飞思卡尔相关的书籍。PCI Express总线是英特尔的重心所在。我向朋友借了一块Virtex V5的开发板,利用LogiCORE实现了一个Ring-Buffer的DMA数据传送机制,最后完成了《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这本书籍的初稿。

将此书交付机械工业出版社已是2009年的冬季。还有一篇文章已在我心中酝酿多时,回想建国以来的艰辛,到今日的种种不合理,心中总有一股不平之气。几天时间写完了《又逢己丑》,发表在我的博客中。这并不是一篇技术文章,我觉得在今天的中国,有些问题如果不得已妥善解决,所谓技术报国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在2010年,ARM的Cortex系列微架构异军突起,电子信息领域正式进入Mobile Era。英特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x86还是ARM,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历时三个月,分析了从ARM1开始直到Cortex A15微架构之后,书写了《ARM与x86》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我的博客中,后来被弯曲评论转载。

也是这个原因,我与弯曲评论的陈怀临先生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我认识他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聊着各种各样的话题,最多的依然是技术。当时我的专注点依然在处理器微架构,他已经开始创业,做互联网中的应用了。

在微架构中有两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一个是指令流水线,另一个是Cache Memory系统。指令流水线的设计基本上是Superscalar与OOO执行的组合,自Tomasolu算法提出后,很少有质的变化。我选择研究Cache Memory系统。我对Cache Memory系统并不陌生,也做过一些与此相关的小设计。待到动笔时却方显艰难。在阅读了近千篇论文之后,我发现之前对Cache Memory系统的无知,很谨慎地写出《浅谈Cache Memory》,最初的版本是0.01。这篇文章率先发表在弯曲评论。我一直都计划将其更新至1.0,并正式出版,却一直抽不出整块的时间。在不远的将来,这个心愿终究会完成。

在英特尔的另一段时间,需要与华为相处。我与华为有难解之缘,即便在英特尔的研发部门,仍然也有部分时间与他们打交道。向他们推广x86处理器也是作为英特尔员工的责任,不容推却。

在这段时间里,认识了英特尔内部许多极有天分的同事,我们凭借着对处理器,网络,系统总线和对客户的理解,销售与技术团队其利断金。我们一道解决了许多问题,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华为的许多项目中战胜了多核MIPS的挑战,获得了一些Design Win。

Sandy Bridge处理器与PCI Express总线也逐渐成为华为网络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谈不上是成就,只是一些琐事,慢慢记录下来。岁月一天天过去,已经到了看见他人年轻真心羡慕的年纪。心中却尚有未了心愿,遂有此篇。

这篇关于《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随记 —— 内容与作者简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535616

相关文章

两个月冲刺软考——访问位与修改位的题型(淘汰哪一页);内聚的类型;关于码制的知识点;地址映射的相关内容

1.访问位与修改位的题型(淘汰哪一页) 访问位:为1时表示在内存期间被访问过,为0时表示未被访问;修改位:为1时表示该页面自从被装入内存后被修改过,为0时表示未修改过。 置换页面时,最先置换访问位和修改位为00的,其次是01(没被访问但被修改过)的,之后是10(被访问了但没被修改过),最后是11。 2.内聚的类型 功能内聚:完成一个单一功能,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缺一不可。 顺序内聚:

STL经典案例(四)——实验室预约综合管理系统(项目涉及知识点很全面,内容有点多,耐心看完会有收获的!)

项目干货满满,内容有点过多,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卡。系统提示读完超过俩小时,建议分多篇发布,我觉得分篇就不完整了,失去了这个项目的灵魂 一、需求分析 高校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包括三种不同身份:管理员、实验室教师、学生 管理员:给学生和实验室教师创建账号并分发 实验室教师:审核学生的预约申请 学生:申请使用实验室 高校实验室包括:超景深实验室(可容纳10人)、大数据实验室(可容纳20人)、物联网实验

【python计算机视觉编程——8.图像内容分类】

python计算机视觉编程——8.图像内容分类 8.图像内容分类8.1 K邻近分类法(KNN)8.1.1 一个简单的二维示例8.1.2 用稠密SIFT作为图像特征8.1.3 图像分类:手势识别 8.2贝叶斯分类器用PCA降维 8.3 支持向量机8.3.2 再论手势识别 8.4 光学字符识别8.4.2 选取特征8.4.3 多类支持向量机8.4.4 提取单元格并识别字符8.4.5 图像校正

JS中【记忆函数】内容详解与应用

在 JavaScript 中,记忆函数(Memoization)是一种优化技术,旨在通过存储函数的调用结果,避免重复计算以提高性能。它非常适用于纯函数(同样的输入总是产生同样的输出),特别是在需要大量重复计算的场景中。为了彻底理解 JavaScript 中的记忆函数,本文将从其原理、实现方式、应用场景及优化方法等多个方面详细讨论。 一、记忆函数的基本原理 记忆化是一种缓存策略,主要用于函数式编

如何在Excel中根据单元格内容作MSnbsp;…

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INDEX+SMALL+IF+ROW的数组公式组合,也就是说只要在IF中通过条件的构造,基本上就可以想提取什么条件的数据都可以,数据查询肯定得心应手。 但是,我们一起强调函数公式不是万能的,尤其是数组公式在海量数据面前,既是软肋也是硬伤,而且构造这个函数组合还需要你要具备或者能理解简单数组公式逻辑,对于在函数公式方面没有深究的人,自然是一头雾水。当然,就像“数据透视表”一样,

python读取pdf内容写入到Excel表格中

要从每个 PDF 文件中提取全文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粘贴到一个新的或现有的表格中,你可以使用 Python 的库来完成这一任务。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步骤和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步骤概述 读取文件夹中的所有 PDF 文件。提取每个 PDF 文件的全文内容。创建一个新的 Excel 表格或使用现有的表格。将提取的内容粘贴到表格中,每个 PDF 的内容放在一个垂直单元格中。保存表格文件。 所

Java利用正则表达式获取指定两个字符串之间的内容

package com.starit.analyse.util;import java.text.SimpleDateFormat;import java.util.ArrayList;import java.util.List;import java.util.regex.Matcher;import java.util.regex.Pattern;public class DealSt

Nodejs的Express框架使用总结

初始安装express,你也可以通过编辑器的shell安装依赖,比如vs # 创建并切换到 myapp 目录mkdir myappcd myapp# 初始化 package.json 文件npm init -y# 安装 express 到项目中npm i express 新建一个基础的接口 // 0. 加载 Express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