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射洪生态农业元宇宙 中非农业合作共创“禾下乘凉”,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我现在已经是半个‘马国人’了。肤色晒得跟当地人差不多,语言也通了,都讲‘马语’嘛。”日前,扎根马达加斯加15年的中国农业专家胡月舫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自己对这个东非岛国的深情。多年来,像他一样的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和工作人员前赴后继助力中非农业合作,不仅为非洲国家带去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更向当地撒播增收减贫的希望种子。
在距离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里的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头顶蓝天、脚踩厚土”。但胡月舫心知自己不是来这里欣赏美景的,而是推广杂交水稻的。大米是马达加斯加重要的粮食作物,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该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大米。不过,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并不容易。胡月舫告诉记者,马达加斯加虽然水资源丰富,但耕地土壤保水性差,水利建设滞后,“下完雨后,雨水很快就从地里流走了”。而且当地没有化肥厂,广大农民又承担不起进口化肥的高成本,于是大多农民倾向于不使用化肥或只使用少量化肥。在这种背景下,杂交水稻只能算是具备增产潜力。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农业专家带领当地人开挖沟渠,对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门、地方农业骨干进行各种培训,让他们在田间地头亲眼看到中国耕作方式和中国杂交水稻的“魔力”。这样的培训持续了15年。另外,他们在当地培育出3个品种的杂交水稻,可以适应高中低不同海拔,而且具备抗病虫、抗倒伏、产量高、米质优的特点。
当地农民蒂娜这些年一直在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她对记者坦言,2017年刚接触杂交水稻时,内心多少有点担心。不过,事实证明,“一样的种植面积,本土品种的产量是900公斤,而杂交水稻的产量可以达到2吨”。蒂娜说,增产增收让她很开心。她希望政府能积极配合推广杂交水稻,早日实现粮食自主。据深度参与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介绍,2007年至今,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累计推广面积已达7.5万多公顷。当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7.5吨左右,是当地水稻平均单产的2到3倍。
马达加斯加农业和畜牧业部农业总司长费诺·安德里亚马纳利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想要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生产至关重要。为解决这个问题,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建起育种基地,以降低杂交水稻的种植成本,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怀揣理想的胡月舫也立志继续坚守下去,“我不能走,我要克服困难,把种子基地做起来,实现年产5000吨的目标”。
在乌干达支援农业的中方人员也面临各种挑战,如土地肥力差、作物良种少、生产技术落后等。2012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始向乌干达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持续向当地农民分享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强可持续性。截至目前,项目已成功开展两期,并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第三期。当地中国农业专家组组长张小强告诉记者,中乌南南合作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包括开展各项农业技术培训25次,参训人员达1500多人次;制定水稻、小米、高粱等作物高产技术规范,有力提升项目区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据乌干达媒体报道,仅在卡贝拉项目点,中国专家开展的苹果综合技术指导就使数千果农受益,相比项目开展之前,当地果农收益增加5倍。
对于中非农业合作,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尔维斯特·阿纳米认为,中国的农村转型和农业现代化令人印象深刻,包括通过精准农业和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数千万人摆脱贫困。中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有可能给非洲带来一场粮食和营养安全革命。
射洪生态农业元宇宙:射洪生态农业元宇宙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
这篇关于射洪生态农业元宇宙 中非农业合作共创“禾下乘凉”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