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心智斗争》,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总结:人有俩个思考系统;偏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了解偏误就能更好的对待偏误;
纪录片
前言:建议大伙先看纪录片,大伙有大伙的感觉,也许我的不那么正确,直接看我的读后感是没有感同身受的(我自己是看了俩边,大概第一遍系统1多用点,第二遍让系统2多用点这种感觉)
这是一部纪录片,大概讲述的是一个伟大的思维认知进步,让我们意识到,错误确实存在,有时候,那些让你犯错的原因你还找不到,希望看完这部纪录片的你也能和我一样,有所收获。
全片我讲根据每个例子和对应提出的观点和我的感受。
开篇讲到的一个例子是关于出租车司机的,出租车司机会在下雨天获得更多的收益(下雨天,人们希望打车),但是出租车司机还是会在达到一天的收益时,选择休息。按照理性的思考,出租车司机应该在下雨天多干活,晴天可以少干点,这也可以达到一个平均的收入正常,但一般选择的是到达收益就收手这一做法,存在了一些矛盾的地方。还有之后的一些例子也是为了引出一个观点,人们有俩个思考系统,即system①和system②,系统1是快速的,直觉的,直接感官的,生活中绝大部分选择都是和这个系统1是有关的,它是我们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做出选择的主角。而系统2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懒惰的,理性的,它是我们做出选择的配角。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就是你做出的反应和选择,有时候是经过系统1的,有时候是经过系统2的,有些时候是二者都参与。那么如果,人的思考确实存在不同的模式,那么来思考一下出租车司机的的心路历程,首先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获取到今天的收益,或者说维持生活的收益。那么基于这个目标,如果我选择了雨天多干活,晴天少干一点,这也我要考虑的事情包括但不局限于,天气,天气预报,确认分配的天数情况,去获得收益,等等等等,也就是说我如果通过这个“雨天多干,晴天少干”的方案去达到自己的目标,我要考虑的事情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以“每天达到固定的收益”这个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情况相对来说思考的事情就少了。也就是说,如果目标明确为获得一点收益时,这也的做法是我认可的,因为它经历了系统2后才选择的。这里要注重的一点是目标,因为目标的存在所以让事情变得有逻辑,因为无论那种方案都能达成目标,那我为什么要选择那种麻烦的呢,虽然可能那种方案有那种方案的好处,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意多思考。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A在追逐B的过程成,A是否会注意到一旁发送的打架事件,通过纪录片上的情况来说,发现打架的事件的人是相对较少的,也就是为了提出人的注意的是有限,在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忽略一些事情,这个让我想到我昨晚看的一个反扒的魔术,提到的一个概念“非注意盲视”,当然在这部片子中也说了这个概念。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发生人身上的一种现象。基于这种客观存在的错误,又提出了一个概念认识偏误的系统性错误(偏误),已经被发现的偏误又很多很多,一些例子和我理解的现象去对应的认识是,晕轮效应(就比方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ta的其他地方,而讨厌一个人就会讨厌ta的其他一些人或事;再或者说一件体现美好品德的事情,人们不会把他联系到一个罪恶的人身上)【这个反思到我自己身上,就是我可能与A发送过冲突,但是与B没有,但是B会和A玩得蛮开心,我就会觉得有点不舒服,或者当B做了一些事的时候我会想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我虽然本就知道不该牵连B,但是还是有点不舒服,但是知道这个偏误后,我就释怀了,我因为这个偏误的存在让我有了这种想法和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发生于系统1,因为又有了这个理由,我在系统②就可以告诉自己因为客观存在的偏误让你发生的感觉,其实是可以在理解后释怀的,这也讲可能有点想自己找理由骗自己,但如果这不是骗呢,就是因为偏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正当理由,那我就可以理智的告诉自己不用有这种感受】;宜家效应(人们会对自己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这个反思到自己身上就是小时候自己做的手工,花了很多心思,就会觉得它很值钱怎么怎么样,还会问老妈,”老妈,你看我这个卖x元肯定可以叭“,其实,客观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不值那个价】焦点效应(人们总会以为有人会特别的关注自己)【这个在初高中都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当某些巧合的事情发生,我总觉得就是谁在关注我。或者说放眼日常走路,也会觉得陌生人会注意我,注意我的外貌,言行等等】确认偏误(这个就是第三个例子)损失趋避偏误(第四个例子),事实上被发现偏误多了去,更何况还有没发现的呢?
第三个例子就是大概讲关于一次模拟恐怖袭击来临,让各位情报分析师来分析,恐怖袭击的来源等等,因为提供的情报中,有关于A组织的一次已经发生过的袭击事件,所以人们大部分会认为还是这个A组织,即猜测答案为A,去对应找证据,证明A是那个源头,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些证据,那些证据可能指向的是正真的源头B。这种偏误是确认偏误,连老道的情报分析师都会陷入这个偏误,那么说明偏误确实是挺可怕的。
第四个例子讲的是关于一个金钱的实验,纪录片不止一次的提过这也一句话“如果一些规则涉及了金钱,那么这些规则可能会改变”,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实验第一个环节是A向一个路人发10美元,第二个环节是让他做一个选择,一个是直接再拿5美元,一个是投硬币,正面可以拿10美元,反面则什么都没有。这个实验的结果出现的情况是10,15,20,但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是选择不投硬币。紧接着又向路人B发了20,然后让他做出一个选择,一个是放弃投硬币,失去5,一个是选择投硬币,正面什么都不失去,反面失去10,在这个实验结果出现的情况也是10,15,20,但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是选择投硬币。这个讲的就是损失趋避偏误,一些其他的例子是,一天你丢了100,你会很伤心,但第二天你捡到了100,你可能没有那么开心,也就是同样的价值的得失,在这种偏误的思维模式下,损失会被得到更重要。
最后一个实验是讲述对偏误的反思和它的来源,以及是否能改变。实验是对猴子做的,最后得出来的结果是,猴子也一样存在这也的偏误,也就是说几千万年的思维偏误是一直存在的,这不得不然那个人思考良久。而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我理解来就是,要嘛改变自己,去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和把它加入到你的思考规则之下,要嘛是改变环境。
最后附上评论大伙点着比较多的例子
这篇关于《心智斗争》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