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串匹配之bm算法,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以终为始
在串匹配之kmp算法中,已经简单介绍了kmp
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km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已经成功匹配的字符的信息,快速跳过无意义的对齐位置,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下面,我们首先对这样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的串匹配问题中,字符集的规模往往是挺大的,比如说英文字符集,就至少有52个字符,更不要提ASCII码,还有中文字符集了。这样,在随机的情况下,一次比对成功的概率只有1/52
,并且多次比对成功的概率以指数的速率减小,比对的次数服从几何分布,期望的比对次数仅有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蛮力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也只有O(n + m)
。
在一般的串匹配问题中,模式串的规模较小而文本串的规模往往极大,比如在一篇论文中查找某个英文单词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文本串中往往具有大量模式串中不会出现的字符。设想如果在任意一个对齐位置,模式串与文本串是从后往前比对,此时一旦在文本串中出现模式串中不存在的字符,就可以将整个模式串移出这个字符,从而跳过大量无意义的对齐位置。如下图所示:
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这种情况在头几次比对中出现的概率是极高的,因此相对于自左向右的比对,将比对的方向变成自右向左,的确可以极大地提高串匹配的效率。
bm-bc策略
坏字符(bad character, bc)策略是一种非常简明的策略。它的基本思想是,在自后向前的某次匹配中,一旦在某个位置k
比对失败,则将模式串整体右移,并且重新从右至左开始新一轮的比对,将比对失败的字符称为坏字符。而要使下一个对齐位置能够匹配,则至少要在坏字符处能够匹配才行,如下图所示:
因此,坏字符策略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模式串中,位于坏字符Y
左侧,并且与字符X
能够匹配的下一个字符。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字符能够有多个,也就对应了多个移动距离,所有这些移动距离都是值得对齐的。因此,为了不错过其中的任意一个字符,应该取移动距离最小的那一个,使之与文本串中的X
对齐。
为了快速地确定下一个对齐位置,可以仿照kmp
算法的思路,对于模式串中出现过的所有字符,保存每个字符出现的最后位置,构成bc
表,以便在字符匹配时迅速更新对齐位置。因此,bc
表就有 ∣ Σ ∣ + 1 \left|\Sigma\right| + 1 ∣Σ∣+1项,其中 Σ \Sigma Σ为模式串的字符集,并且将额外的一项用来代表所有没有在模式串中出现过的字符,此时直接将模式串整体移过该字符。
这样,bm-bc
策略就可以利用bc
数组来快捷地实现了。在一次匹配失败后,比如失败位置j
处文本串字符为X
,查询bc
表会有三种情况:
一是bc[X]
的确存在,并且bc[X] < j
,此时直接将bc[X]
处的字符平移到与文本串中的X
对齐,即可开始新一轮的比对,此时模式串移动的距离应该是j - bc[X]
;另一种情况是X
没有出现在模式串的字符集中,此时应该将模式串整体移动字符过X
,即移动的距离的j + 1
,为了与上面的情况统一,可以令bc[*] = -1
,其中*
表示所有没有出现在模式串中的字符,另一种理解方法是认为在模式串的左侧P[-1]
存在一个通配符可以与X
匹配。这两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最后一种情况是bc[X]
存在,但是bc[X] > j
,即P[bc[X]]
出现在P[j]
的右侧,此时显然是不可以将P[bc[X]]
与文本串中的X
对齐的,因为此时将造成模式串的左移。实际上,这种对齐早在之前的比对中就已经被排除掉了。这种情况下,不妨简单地让模式串右移一个单位,然后从右至左开始新一轮的比对。该情况如下图所示:
这样,可以形成下面基于bm-bc
策略的串匹配代码:
int match(char* text, char* pattern){int *bc;makeBC(text, &bc);int m = strlen(pattern), n = strlen(text);int i, j;for(i = 0, j = m - 1;i + j < n;){while((j >= 0) && (pattern[j] == pattern[i + j])) --j;if(j < 0) break;//elsei += (bc[text[i + j]] < j? j - bc[text[i + j]]: 1);j = m - 1;}delete [] bc;return i;
}
bc
表的构建
实际上,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涉及到了如何构造bc
表的问题,这里做一个统一的总结。为了构造bc
表,需要遍历模式串中的每一个字符,并且把每个字符X
最后出现的位置保存在bc[X]
中。为了简单起见,这里的bc
表包含全部字符集,比如整个ASCII码字符集,这样便于判断某个字符是否出现在模式串当中,否则还需要额外建立一个散列表或者位图,还是需要消耗同样的空间,因此这里的bc
表兼具了给出移动位置以及散列表的作用。
在bc
表的构建中采用画家算法
(painter’s algorithm),即从左至右遍历模式串,对于其中每一个出现的字符,都将其位置(或者秩)更新到其在bc
表中对应的项中,这样,遍历结束时bc
表保存的就是所有字符最后出现过的位置了,因为bc
表中各项的值,只取决于该字符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类似于画家作画时,画布上的某处最终的颜色,仅取决于画家在该处的最后一笔,因此称之为画家算法。bc
构造的算法如下:
void makeBC(char* const pattern, int* bc){bc = new int[256];for(int ix = 0; ix != 256; ++ix)bc[ix] = -1; //initialize to -1for(int ix = 0; pattern[ix] != '\0'; ++ix)bc[pattern[ix]] = ix; //painter's algorithm
}
使用bc
策略时,最好可以达到O(n/m)
的时间复杂度,对应了每次都在最右一个字符匹配失败,然后整体右移m
个单位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这固然是一个非常好的结论,但是bc
策略在最坏情况下却会达到O(mn)
的时间复杂度,与蛮力策略相当,该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每次都需要进行m - 1
次比对,才能在最左侧一次比对中失败,而该次失败只能让模式串右移一个单位。这种情况正与蛮力策略的最好情况相一致。一般地,单次匹配成功的概率越大,即字符集越小,就越接近于这种最坏的情况;单次匹配成功的概率越小,即字符集越大,就越接近于最好的情况。
bm-gs策略
对上述bc
策略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是因为bc
策略中只利用到了匹配失败的坏字符
,而在坏字符之前的那多次成功比对却直接被bc
策略忽略了。在上面的这种情形中,如果注意到最左侧的1
与其右侧四个字符均不相等,一次比对失败后可以直接跳过这四个无意义的对齐位置,从而规避了这种低效的情况。
基于上面的考虑,我们这里提出好后缀(
good suffix, gs)策略。顾名思义,好后缀策略
就是要将某次比对失败前的成功比对信息加以利用,因此它的思想和kmp
算法是一致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利用这些成功比对的信息,将模式串直接移动到下一个值得对齐的位置,那么这里的值得对齐的位置和kmp
算法是否存在异同呢?
设某次比对失败于模式串的位置j
,因此P[j+1, m)
与文本串中的对应字符依次相等。一般地,如果这m - j -1
个字符在模式串中左侧的另一位置再次出现,则显然是一个值得的对齐位置,如下图所示:
但是如果这m - j - 1
字符没有在模式串中重复出现,是否就不存在值得的对齐位置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此时的情形就类似kmp
的情形了啊,一般地,如果模式串存在一个前缀,与子串P[j+1, m)
的后缀相互匹配,那么这也是一个值得的对齐位置,如下图所示:
和bc
算法和kmp
算法一样,如果这样的对齐位置有多个,应该取出其中移动距离最短的一个,从而不会错过其他的对齐位置。并且仿照bc
策略和kmp
算法的思想,可以预先构造一个gs
表,其中gs[i]
表示在第i
个位置比对失败后,按照好后缀策略
应该采取的位移量。这样,就可以通过bc
表和gs
表把两个策略结合起来,具体说来,由于两个策略都是给出可能匹配的必要条件,因此值得对齐的位置一定同时满足这两个必要条件,在一次匹配失败后,可以同时查询gs[i]
和bc[i]
,并且选择它们给出的移动距离的最大值,来作为最终的移动距离,具体的代码如下:
int match(char* text, char* pattern){int *bc, *gs;makeBC(text, &bc);gs = buildGS(pattern);int m = strlen(pattern), n = strlen(text);int i, j;for(i = 0, j = m - 1;i + j < n;){while((j >= 0) && (pattern[j] == pattern[i + j])) --j;if(j < 0) break;//elsei += MAX(gs[j], j - bc[text[i + j]]);j = m - 1;}delete [] bc;delete [] gs;return i;
}
需要指出的是,gs
表是只依赖于模式串P
本身的,这是因为和kmp
类似,文本串的相关字符已经全部和模式串匹配了。以下就主要讨论如何高效地构造gs
表,而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只能尽量…
gs表的构造
还是首先考虑蛮力策略吧,为了找到gs
表中的任意一项,如gs[i]
,根据gs
表的语义,应该从位置i
往前遍历整个模式串,直到出现上面讨论过的两种情况位置,其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m^2)
,因此蛮力算法构造gs
表的时间复杂度为O(m^3)
。而这里要介绍的一种O(m)
构造gs
表的策略,你就知道它有多难了。
ss表
为了构造gs
表,首先引入ss
表的概念——ss[i]
是表示在P[0, i]
的所有后缀中,与P
的某一后缀匹配的最长长度,即最长匹配后缀
(maximum matched suffix)的长度。如下图所示:
如果可以成功地构造出ss
表的话,就可以用ss
表快捷地构造出gs
表,因为ss
表中包含了gs
表中的全部信息。
ss -> gs
这里先讨论如何通过ss
表构造出gs
表。
实际上,对应于上面提到的好后缀的两种情形,由ss
表构造gs
表也无非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ss[j]
对应的最长匹配后缀延伸到了P
的最左侧,此时有
ss[j] == j + 1;
如下图所示:
此时,对于模式串中所有的秩为i
的字符,如果有i < m - j - 1
,则MS[j]
都是在该处匹配失败的一个候选对齐位置,对应了上面好后缀的第二种情形,此时它们的移动距离距离都是m - j - 1
,即m - j -1
必然是gs[i]
的一个候选。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形并不适用于i >= m - j - 1
的情形,因为首位两个子串完全匹配,在该位置对齐后的下一次匹配必然会失败。
第二种情形是ss[j]
是P[0, j]
的一个真后缀,此时有
ss[j] < j + 1;
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MS[j]
只能作为在位置m - ss[j] - 1
处比对失败的候选对齐位置。这是因为,假如i > m - ss[j] - 1
,这里的情形与上面讨论的一致,两个子串完全匹配,在该位置对齐后的下一次匹配必然会失败;而假如i < m - ss[j] - 1
,由于ss[j]
的最值性,MS[j]
的前一个字符必然与P[m - ss[j] - 2]
不相等,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对齐位置。综上,此时m - j - 1
是gs[m - ss[j] - 1]
的一个候选。
将上述两种情况进行综合,可以得到下面的通过ss
表构造gs
表的算法:
int* buildGS(char* P){int* ss = buildSS(P);int m = strlen(P);int* gs = new int[m];//initializefor(int j = 0; j < m; ++j) gs[j] = m;for(int i = 0, j = m - 1; j >= 0; --j)if(ss[j] == j + 1)while(i < m - j - 1) //double loop?gs[i++] = m - j - 1;for(int j = 0; j < m - 1; ++j) //painter's algorithmgs[m - ss[j] - 1] = m - j - 1;delete []ss;return gs;
}
需要对上面的算法做一些说明。可以看到,在构造gs
表时,是使用画家算法,优先对ss
的第一种情形进行判断,再使用第二种情形的结果来覆盖第一种情形。实际上,ss
的第二种情形的确是优先于第一种情形的,可以证明,对于同一位置i
,ss
的第二种情形对应的位移量一定小于第一种情形,可以画个图自己看看(留作习题答案略,读者自证不难
然后对两种情形的两次循环,其方向是不一致的。第二个for
循环(第一种情形的循环),对于每个位置i
,是直接写入它的最短移动距离,因此是从右到左的循环。而第三个for
循环(第二种情形的循环)由于是使用画家算法,需要不断覆盖之前的结果,所以是从左到右的循环,这样后写入的结果才是移动距离更短的。容易看出,由ss
表构造gs
表的算法,其时间复杂度只有O(m)
,可以注意到其中是有一个二重循环的,但是由于gs
表中的每个位置至多写入一次,因此该循环还是至多只会被执行O(m)
次。
那么接下里的问题,就是如何构造ss
表了!
ss表的构造
首先还是先考虑一下如何通过蛮力来构造ss
表,对于ss
表中的每一项ss[i]
,需要从该位置向前遍历,来找到一个最长匹配后缀,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m)
,因此蛮力算法的总体时间复杂度为O(m^2)
。
下面介绍一种在O(m)
时间内构造ss
表的策略,这个策略连我邓公没有讲清楚,我就瞎写点东西…
这种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对于ss[j]
,应该利用此前的构造ss
的匹配信息,从而快速的更新当前的ss[j]
。简单说来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如下图所示:
在构造ss
表的过程中,动态地保存和更新之前的极大匹配后缀,分别用lo
和hi
来表示它的范围,即P(lo, hi]
。此时j
位于lo
和hi
之间,因此就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位置m - hi + j - 1
,以这两个位置为后缀的子串,至少拥有j - lo
个完全匹配的字符。第一种情形是
ss[m - hi + j - 1] <= j - lo
此时,得益于ss
的最值性,P
的长度为ss[m - hi + j - 1]
的后缀,必然是与P[0, j]
匹配的最长匹配后缀,因此ss[m - hi + j - 1
必然是ss[j]
的最大取值,因此可以直接更新
ss[j] = s[m - hi + j - 1];
倘若不满足第一种情形的条件,即
ss[m - hi + j - 1] > j - lo
则对应了这里的第二种情形,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已有的信息,只能知道P(lo, j]
与P(m - hi + lo - 1, m - hi + j - 1]
是相互匹配的,因此P(lo, j]
与P(m + lo - j - 1, m - 1]
是相互匹配的,故ss[j]
至少为j - lo
。此时,MS[j]
有可能继续向左侧扩展,因此需要依次对接下来的字符进行比对。此时将更新hi = j
,并在一次比对成功后更新lo
的值,即--lo
,直到这样的比对失败,即可确定当前的ss[j]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lo
和hi
的更新是为了保证对接下来要进行确定字符,进行一个尽可能大的覆盖,而并非只是单纯地维护匹配后缀的最大值,以保证后面要遍历到的位置,尽可能地处于lo
和hi
的包围中,从而可以应用这里的两种情形。
因此,可以形成下面构造ss
表的代码:
int* buildSS(char* P){int m = strlen(P);int* ss = new int[m];ss[m - 1] = m;for(int lo = m -1, hi = m - 1, j = lo - 1; j >= 0; --j){if((lo < j) && (ss[m - hi + j - 1] <= j - lo)){//case oness[j] = ss[m - hi + j - 1];}else{hi = j; lo = __min(lo, hi);while(( 0 <= lo) && (P[lo] == P[m - hi + lo - 1]))--lo;ss[j] = hi - lo;}}return ss;
}
可以注意到,上面的代码中也是含有两重循环,但是由于lo
和j
都至多减少到零,而每一次循环都会执行--j
或者--lo
,因此循环至多执行O(m)
次,其时间复杂度仍然是O(m)
。
这篇关于串匹配之bm算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