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聚内核与微内核,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可以把内核分为主要的两个类别:聚内核与微内核(还有第三类,外核,主要存在于研究领域)。聚内核比其它两类的设计更简单,在1980之前所有内核都采用聚内核的方式。聚内核被实现为运行在单一的地址空间里的单一的进程。因此,这种内核通常以一个静态的二进制文件保存在磁盘中。所以内核的服务都存在并执行于一个大的内核地址空间里。在内核的内部进行通信显得直接了当,因为所有运行在内核态的代码都在相同的地址空间里:内核可以直接调用函数,就像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一样。这个模型的支持者们以聚内核的简洁和性能为理由。多大数Unix系统都采用聚内核的设计方法。微内核则不是实现为单个的大的进程。而是把内核的功能分解成不同的进程,通常把这些进程称为服务。理想情况,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服务才运行在特权模式下。其他服务都运行在用户空间里。所有这些服务,都被分解到不同的地址空间里,因此,像聚内核那样的直接的函数调用不再可能(指在多个服务间进行通信时)。替代地,微内核的通信通过消息传递:一套进程间通信(IPC)的机制被内嵌到系统中,各种服务通过在IPC之上发送消息来相互调用彼此的服务。把各种服务的分离可以防止一个服务的失败引起其他服务的失败。同样的,这种模块化的系统允许一个服务替换掉另一个服务。
由于IPC的机制会导致比平常的函数调用更多一些的开销,此外,它还包含在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进行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同时消息传递也会有一些延迟,所以微内核的吞吐量似乎不如采用简洁函数调用的聚内核。因此,所有实用的基于微内核的系统,现在都把大多数或所有服务放在内核空间,以避免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带来的开销,并潜在的支持直接的函数调用。Windows NT内核(被用于Windows XP,Vista,7)和Mach(被用于部分Mac OS X)就是微内核的例子。最新版的Windows NT和Mac OS X都不会在用户空间运行微内核的服务,它们都背离了微内核的设计初衷。
Linux属于聚内核,也就是说,整个Linux内核运行在内核态的单一的地址空间里。然而,Linux也从微内核中借鉴了很多好的想法:Linux推崇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抢点它自己(称为抢占式内核)、支持内核线程、可以动态加载二进制文件(内核模块)到内核镜像中。因此,Linux没有任何一个微内核设计带来的性能损耗:内核的代码都运行在内核态、直接的函数调用、没有消息传递的通信模式。虽然如此,Linux是模块化的、线程的、并且它自己是可调度的。实用主义再一次胜利。
这篇关于聚内核与微内核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