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感知器算法原理与python实现

2023-11-29 07:36

本文主要是介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感知器算法原理与python实现,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感知器算法是一种可以直接得到线性判别函数的线性分类方法,它是基于样本线性可分的要求下使用的。

一、线性可分与线性不可分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蒋样本_{X}增加了以为常数,得到增广样向量 y=(1;x_{1};x_{2};...;x_{n},则n个样本的集合为y_{1},y_{2};y_{3},.....,y_{n},增广权矢量表示为 a = (\omega _{0}\omega _{1};\omega _{2}....,\omega _{d},我们得到新的怕没别函数 

 二、算法步骤

三、算法实现

1.生成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加载数据集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提取特征和目标变量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只选择两个特征变量和两个目标类别,进行简单的二分类
x = x[y < 2, :2]
y = y[y < 2]# 绘制散点图
plt.scatter(x[y == 0, 0], x[y == 0, 1])  # 绘制类别0的样本
plt.scatter(x[y == 1, 0], x[y == 1, 1])  # 绘制类别1的样本
plt.show()

2.实现算法

def check(w, x, y):# 检查预测结果是否与真实标签一致return ((w.dot(x.T)>0).astype(int)==y).all() def train(w, train_x, train_y, learn=1, max_iter=200):iter = 0while ~check(w, train_x, train_y) and iter<=max_iter:iter += 1for i in range(train_y.size):predict_y = (w.dot(train_x[i].T)>0).astype(int)if predict_y != train_y[i]:# 根据预测和真实标签的差异调整权重w += learn*(train_y[i] - predict_y)*train_x[i]return wdef normalize(x):# 归一化函数,将输入数据转换到0-1范围max_x = np.max(x, axis=0)min_x = np.min(x, axis=0)norm_x = (max_x - x) / (max_x - min_x)return norm_xnorm_x = normalize(x)
train_x = np.insert(norm_x, 0, values=np.ones(100).T, axis=1)
w = np.random.random(3)
w = train(w, train_x, y)

3.绘制决策边界 

def plot_decision_boundary(w, axis):# 生成决策边界的坐标网格x0, x1 = np.meshgrid(np.linspace(axis[0], axis[1], int((axis[1] - axis[0])*100)).reshape(1, -1),np.linspace(axis[2], axis[3], int((axis[3] - axis[2])*100)).reshape(1, -1))x_new = np.c_[x0.ravel(), x1.ravel()]x_new = np.insert(x_new, 0, np.ones(x_new.shape[0]), axis=1)# 对网格中的点进行预测y_predict = (w.dot(x_new.T)>0).astype(int)zz = y_predict.reshape(x0.shape)# 设置自定义的颜色映射from matplotlib.colors import ListedColormapcustom_cmap = ListedColormap(['#EF9A9A', '#FFF59D', '#90CAF9'])# 绘制决策边界plt.contourf(x0, x1, zz, linewidth=5, cmap=custom_cmap)# 绘制决策边界
plot_decision_boundary(w, axis=[-1, 1, -1, 1])
# 绘制类别为0的样本点(红色)
plt.scatter(norm_x[y==0, 0], norm_x[y==0, 1], color='red')
# 绘制类别为1的样本点(蓝色)
plt.scatter(norm_x[y==1, 0], norm_x[y==1, 1], color='blue')
# 显示图形
plt.show()

4.使用sklearn库完成算法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lassificationx,y = make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0, n_features=2,n_redundant=0,n_informative=1,n_clusters_per_class=1)#n_samples:生成样本的数量#n_features=2:生成样本的特征数,特征数=n_informative() + n_redundant + n_repeated#n_informative:多信息特征的个数#n_redundant:冗余信息,informative特征的随机线性组合#n_clusters_per_class :某一个类别是由几个cluster构成的 #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x_data_train = x[:800,:]
x_data_test = x[800:,:]
y_data_train = y[:800]
y_data_test = y[800:]#正例和反例
positive_x1 = [x[i,0] for i in range(1000) if y[i] == 1]
positive_x2 = [x[i,1] for i in range(1000) if y[i] == 1]
negetive_x1 = [x[i,0] for i in range(1000) if y[i] == 0]
negetive_x2 = [x[i,1] for i in range(1000) if y[i] == 0]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Perceptron
#定义感知机
clf = Perceptron(fit_intercept=False,shuffle=False)
#使用训练数据进行训练
clf.fit(x_data_train,y_data_train)
#得到训练结果,权重矩阵
print(clf.coef_)
#输出为:[[-0.38478876,4.41537463]]#超平面的截距,此处输出为:[0.]
print(clf.intercept_)#利用测试数据进行验证
acc = clf.score(x_data_test,y_data_test)
print(acc)
#得到的输出结果为0.98,这个结果还不错吧。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画出正例和反例的散点图
plt.scatter(positive_x1,positive_x2,c='red')
plt.scatter(negetive_x1,negetive_x2,c='blue')
#画出超平面(在本例中即是一条直线)
line_x = np.arange(-4,4)
line_y = line_x * (-clf.coef_[0][0] / clf.coef_[0][1]) - clf.intercept_
plt.plot(line_x,line_y)
plt.show()

 

四、优缺点

1.优点:

简单且易于实现:感知器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算法,它的基本原理易于理解,实现也相对简单。
收敛性保证:如果数据集是线性可分的,感知器算法可以收敛到最优解,即找到将不同类别分开的最优超平面。
适用于大型数据集:感知器算法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对于大型数据集也能够有效处理。

2缺点:

仅适用于线性可分问题:感知器算法只能处理线性可分的问题,当数据集不满足线性可分条件时,算法不能收敛到最优解。
对初始权重敏感:感知器算法的收敛性与初始权重的选择有关,较差的初始权重选择可能导致算法无法收敛或者收敛到较差的分类结果。
无法处理非线性问题:感知器算法无法处理非线性的分类问题,对于非线性数据集,需要使用更复杂的分类算法或者考虑使用特征转换等技术。
只能进行二分类:感知器算法只能进行二分类,无法直接处理多分类问题,需要通过拓展或组合多个感知器来处理多分类任务。

总体而言,感知器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线性分类算法,适用于处理线性可分的二分类问题。然而,对于非线性问题或者多分类问题,感知器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使用其他更复杂的算法来解决。

这篇关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感知器算法原理与python实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431991

相关文章

HarmonyOS学习(七)——UI(五)常用布局总结

自适应布局 1.1、线性布局(LinearLayout) 通过线性容器Row和Column实现线性布局。Column容器内的子组件按照垂直方向排列,Row组件中的子组件按照水平方向排列。 属性说明space通过space参数设置主轴上子组件的间距,达到各子组件在排列上的等间距效果alignItems设置子组件在交叉轴上的对齐方式,且在各类尺寸屏幕上表现一致,其中交叉轴为垂直时,取值为Vert

Ilya-AI分享的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提示工程技巧

Ilya(不是本人,claude AI)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Prompt撰写技巧。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 提示精确化:在编写提示时,力求表达清晰准确。清楚地阐述任务需求和概念定义至关重要。例:不用"分析文本",而用"判断这段话的情感倾向:积极、消极还是中性"。 快速迭代:善于快速连续调整提示。熟练的提示工程师能够灵活地进行多轮优化。例:从"总结文章"到"用

不懂推荐算法也能设计推荐系统

本文以商业化应用推荐为例,告诉我们不懂推荐算法的产品,也能从产品侧出发, 设计出一款不错的推荐系统。 相信很多新手产品,看到算法二字,多是懵圈的。 什么排序算法、最短路径等都是相对传统的算法(注:传统是指科班出身的产品都会接触过)。但对于推荐算法,多数产品对着网上搜到的资源,都会无从下手。特别当某些推荐算法 和 “AI”扯上关系后,更是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但,不了解推荐算法,就无法做推荐系

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类系统

目录 引言项目背景环境准备 硬件要求软件安装与配置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代码示例 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预测应用场景结论 1. 引言 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目标是自动识别图像中的对象类别。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深度学习技术,我们可以构建高效的图像分类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诊断、监控分析等领域。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类系统,包括环境

python: 多模块(.py)中全局变量的导入

文章目录 global关键字可变类型和不可变类型数据的内存地址单模块(单个py文件)的全局变量示例总结 多模块(多个py文件)的全局变量from x import x导入全局变量示例 import x导入全局变量示例 总结 global关键字 global 的作用范围是模块(.py)级别: 当你在一个模块(文件)中使用 global 声明变量时,这个变量只在该模块的全局命名空

【前端学习】AntV G6-08 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

【课程链接】 AntV G6: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章十吾老师讲解了一个复杂的自定义节点中,应该怎样去计算和绘制图形,如何给一个图形制作不间断的动画,以及在鼠标事件之后产生动画。(有点难,需要好好理解) <!DOCTYPE html><html><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06

学习hash总结

2014/1/29/   最近刚开始学hash,名字很陌生,但是hash的思想却很熟悉,以前早就做过此类的题,但是不知道这就是hash思想而已,说白了hash就是一个映射,往往灵活利用数组的下标来实现算法,hash的作用:1、判重;2、统计次数;

hdu1043(八数码问题,广搜 + hash(实现状态压缩) )

利用康拓展开将一个排列映射成一个自然数,然后就变成了普通的广搜题。 #include<iostream>#include<algorithm>#include<string>#include<stack>#include<queue>#include<map>#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clude<ctype.h>#inclu

康拓展开(hash算法中会用到)

康拓展开是一个全排列到一个自然数的双射(也就是某个全排列与某个自然数一一对应) 公式: X=a[n]*(n-1)!+a[n-1]*(n-2)!+...+a[i]*(i-1)!+...+a[1]*0! 其中,a[i]为整数,并且0<=a[i]<i,1<=i<=n。(a[i]在不同应用中的含义不同); 典型应用: 计算当前排列在所有由小到大全排列中的顺序,也就是说求当前排列是第

深入探索协同过滤:从原理到推荐模块案例

文章目录 前言一、协同过滤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UserCF)2.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ItemCF)3. 相似度计算方法 二、相似度计算方法1. 欧氏距离2. 皮尔逊相关系数3. 杰卡德相似系数4. 余弦相似度 三、推荐模块案例1.基于文章的协同过滤推荐功能2.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功能 前言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推荐系统成为连接用户与内容的桥梁。本文聚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