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ARM 安全系列介绍 1 -- 奇偶校验与海明码校验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奇偶校验介绍
- 奇偶校验 python 实现
- 奇偶校验C代码实现
- 海明码详细介绍
奇偶校验介绍
奇偶校验是一种错误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内部以及数据通信领域。其基本原理是为了使得一组数据(通常是一字节8位)中的“1”的个数为偶数或奇数。
奇偶校验分为两种:
- 偶校验:确保数据中“
1
”的个数为偶数。如果“1”的个数是奇数,则添加一个“1
”进行校验;如果“1”的个数已经是偶数,则添加一个“0
”进行校验。 - 奇校验:确保数据中“
1
”的个数为奇数。如果“1”的个数是偶数,则添加一个“1
”进行校验;如果“1”的个数已经是奇数,则添加一个“0
”进行校验。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有一个字节的数据,二进制表示为1001 1100
(十六进制为9C
)。这个字节中“1
”的个数为4
,是偶数。
- 如果我们要进行偶校验,由于“
1
”的个数已经是偶数,所以我们添加一个“0
”,得到的校验字节为1001 1100 0
(十六进制为138)。 - 如果我们要进行奇校验,由于“
1
”的个数是偶数,所以我们添加一个“1
”,得到的校验字节为1001 1100 1
(十六进制为139)。
当接收方收到校验字节后,就可以通过计算“1
”的个数来判断数据是否出现错误。如果接收到的字节中“1
”的个数与预期(偶数或奇数)不符,就可以认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奇偶校验只能检测出单个位的错误,如果多个位同时出错,可能会导致错误无法被检测出来。
奇偶校验 python 实现
在串行通信中,奇偶校验被用于错误检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Linux系统并没有直接可以进行奇偶校验的命令。你可能需要使用其他工具或语言(如awk,perl,python等)来实现奇偶校验操作。这些操作通常涉及到二进制数的处理和位操作。
例如,下面的 Python 脚本可以计算一个文件的奇偶校验:
def parity_of(int_type): parity = 0 while (int_type): parity = ~parity int_type = int_type & (int_type - 1) return(parity) filename = 'yourfile'
with open(filename, 'rb') as f: c = f.read(1) while c: print(parity_of(ord(c))) c = f.read(1)
这个脚本会读取文件 ‘yourfile
’,然后逐字节计算奇偶校验,并输出结果。如果结果为0
,表示该字节中有偶数个1
;如果结果为-1
,表示该字节中有奇数个1
。
奇偶校验C代码实现
#include <stdio.h> unsigned int parity(unsigned int n)
{ unsigned int parity = 0; while (n) { parity = !parity; n = n & (n - 1); } return parity;
} int main(void)
{ unsigned int n; printf("Enter a number: "); scanf("%u", &n); printf("Parity of number %u is %s\n", n, (parity(n)? "odd": "even")); return 0;
}
上述代码首先会询问用户输入一个数字,然后计算该数字的偶校验。如果该数字的二进制表示中 ‘1
’ 的个数是奇数,则它的偶校验就是奇数,反之则为偶数。
对于奇校验,只需稍微修改一下上述代码即可:
#include <stdio.h> unsigned int parity(unsigned int n)
{ unsigned int parity = 1; // 修改这里 while (n) { parity = !parity; n = n & (n - 1); } return parity;
} int main(void)
{ unsigned int n; printf("Enter a number: "); scanf("%u", &n); printf("Parity of number %u is %s\n", n, (parity(n)? "odd": "even")); return 0;
}
现在,如果输入的数字的二进制表示中 ‘1’ 的个数是奇数,则其奇校验就是偶数,反之则为奇数。
海明码详细介绍
海明码(Hamming code)是一种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方式,由美国数学家理查德·海明于1950年代早期提出。
海明码的核心思想是在数据位中插入多个校验位,这些校验位覆盖的数据位范围有所重叠,使得任何一个位的错误都能被至少两个校验位所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如果某一位发生错误,可以通过查看所有的校验位来确定出错的是哪一位,从而达到纠错的目的。
具体来说,对于长度为 m 的信息位,我们需要添加r个校验位,其中 r 是满足: 2rr >= m + r + 1 的最小整数。例如,对于长度为4位的信息位,我们需要添加3位校验位,因为 23 = 8 >= 4 + 3 + 1。
在确定了校验位数量后,我们需要确定每个校验位的位置以及它们应该覆盖的数据位。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规则可循:首先,把校验位放在2的整数幂的位置(1,2,4,8…等等);然后,每个校验位覆盖的数据位是从该校验位的位置开始,覆盖相应的位数,然后跳过相同的位数,再覆盖相同的位数,以此类推。比如,位置在 2 的 n 次方的校验位,会覆盖从位置 n 开始的每隔 n个位。
生成了校验位之后,接收端可以通过检查每个校验位来确定是否有错误,以及错误在哪一位。如果所有的校验位都是正确的,那么数据没有错误;如果某些校验位错误,那么错误的位置就是这些错误校验位的位置之和。例如,如果位置2和位置4的校验位错误,那么错误的数据位就是位置 2+4=6。
海明码虽然只能纠正单个位的错误,但它的优点是实现简单,计算量小,适用于需要实时纠错的场景。
这篇关于【ARM 安全系列介绍 1 -- 奇偶校验与海明码校验详细介绍】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