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底物拓展及应用,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底物拓展及应用
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底物拓展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以及转化率(先终标记产物的占比)与底物稳定阴离子的能力相关而与氧化还原能力关系不大,因此,他们猜测反应应该是通过直接脱羧或者形成烯醇式的过程实现的。这看似与反应对醛酮等官能团的兼容性相矛盾,但其实需要注意到,在体系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当高的(0.2 M),因此能优先与脱羧后形成的碳负离子反应。
实际上,在氮气气氛和弱布朗斯特酸存在条件下,确实会出现脱羧质子化,并且速率与布朗斯特酸的酸性成反比,表明布朗斯特酸捕获脱羧中形成的二氧化碳是决速步骤。在氮气气氛下,实验中还观察到原料发生“歧化”反应,从表观上看,一个原料分子的羧基与另一个原料分子上的α-H发生了交换。这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碳负离子确实有很强的捕获二氧化碳的能力。但这种过程似乎是不可逆的。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在实验条件下,α-H的H/D交换速率也得到显著提升,可能的原因是形成了酸酐中间体,提升了α-H的酸性。
机理研究。
上述机理研究启发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温和的脱羧反应生成的亲核试剂和醛、酮等进行反应(氮气气氛下),通过形成C-C键构建一系列分子。
3C同位素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甙 碳-13同位素标记的溴化膦化合物
(11C、13C、14C、D、3H、18O)同位素标记葡萄糖 碳同位素标记双酚S和双酚AF
这篇关于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底物拓展及应用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