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独角兽企业重金招聘Python工程师标准>>>
第一遍《读道德经》序
“做笔记的习惯来自航空大学的感受。那是很担心毕业后再也不能看到这些书了,笔记本比书便宜和轻便多了,就做笔记吧。”
这是我写在笔记本首页上的一段话(有错别字,见谅)。 自毕业以来,说要低调沉默个十年,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书。并常写“一方水土”,告诫自己,扎根这里,“十年树木”(管子语),终会成长的。
刚开始,很迷茫,不知道该选些什么样的书,就是一通乱翻。 当翻到《庄子》时,实在不懂了,开始琢磨该怎么读,竟也得出一番结论:先读史,再读经,其次写自己感想,最后看别人的传记。 是这样理解的。 先读史,了解一些事情发生的大环境和经过。 再读经,认识一下当时主流观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把写自己的感想放在看别人传记之前,是不想被别人的想法先入为主。 当然别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也是要看看的。
就这一看书先后顺序,还跟小强争论过。不过谁也没有说服谁。 我就按我的理解,开始看《史记》等史书,看《道德经》,看其他书,做笔记,写自己的感想,于是有了本文。
读过《史记》,我感觉给朋友讲的遍数最多的要数齐桓公继位的这个小故事了。 想想公子纠,自以为“射杀”敌手,胜券在握,只是磨磨蹭蹭了一下,就把自己的小命给搞丢了。 真是时不我待啊。
读过《道德经》和《狼图腾》,感觉这两本书是我这两三年读过的二三十本书中最想推荐的两本。 当看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们说老子是消极避世的,打死我也不信。 而《狼图腾》那震撼人心,砥砺灵魂的言辞,依然绕梁不绝。
参阅《狼图腾》等书,来读《道德经》,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世界的本质是限制。
“世界的本质是限制”,这句话其实是刚开始上班那年,倍感不自由,所发的感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论断的模仿“歪曲”。 是这样理解的。 既然世界的本质物质啊意识啊争个不休,何不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联系呢?貌似都承认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就这么定了,我就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联系,是互相联系。 再强化一点,世界的本质是相互约束,是限制。 这样的话,认识事物,不用老盯着“是什么”,而要重点关注“会怎样”。 最明显的例子是信号处理的冲击函数,不需要问该函数具体是啥样子,只需要关注他的功能就行了。 同样对“道”的理解,也就成了“道可道,非常道”,不要去问道“是什么”,而要关心道“会怎样”。
记得有人分析说老子故弄玄虚,洋洋洒洒五千言,也没有说清道是啥,还不如易经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的明白。 其实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易经和道德经讲的道不一样,一个是非常道,一个是常道。 就像每本计算机教材都可以说“一个零一个壹就是道”呢。他们不是一回事。
二、群体
我最开始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形式是散散聚聚的。似乎也能说得过去,物质都是这么个存在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语)。 有幸读到《隐藏的智慧》一书,内提到有关群体的观点,特别长见识,推荐一读。 又读到《狼图腾》一书,狼也是群体活动的动物。 作为人,我们也不可避免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 慢慢的感觉,用群体代替散散聚聚,这种提法可能要好点。 这里没有用团体,感觉群体比团体更有普遍性。 关于群体的知识,我欠缺比较多,举几个例子就不再说了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我感觉这个像Unix工具的哲学,小巧功能单一,可靠性高,极低耦合;
三、利益平衡和环境
小时候,俺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某地发大水,淹了,人们纷纷逃难。其中,一富户带了一大包金银珠宝,一穷户抱了一馍筐子窝窝头。 路上,富户对穷户说我一包金银珠宝,换你一馍筐子窝窝头,管不(可以不)? 穷户竟然同意了。几天后,穷户饿死了,富户渡过难关,又把那包金银珠宝给捡回来了。” 听过之后,不禁感慨“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利器真是失败啊”。 后来学到一篇课文,刘伯温的《说虎》,更加加深了这个认识。
由此开始欣赏“惟利是图”这个词。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这有啥见不得人的呢? 英国的丘吉尔还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呢。 利益如此重要,需要上上心,然而果真如此吗? 受汉语传统的对偶成双成对思维的影响,不禁要问,跟利益相对的是啥? 物理学中常用的平衡一词,顺利登台,正好和利益匹配。 世间的纠纷等似乎一下子都可以解释了,各种利益,各种平衡。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这种理解已经很完美了,即使不完美,顶多修修补补就可以了。 尤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阴一阳之谓道”嘛,更确信了这种认识。 直到一个字“熵”的出现。 这些内斗性质的利益和平衡,最终结局只能玩完。 解决方案,不只是“和谐”这种平衡,还要眼光向外,或者更高一个层次的利益与平衡。 这就是环境。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直对这句话很好奇。 因为还有一句类似的古话。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该怎么理解呢? 我感觉用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说,比较好理解。 0,1和位数。只有加了位数这个“三”,才可能从0,1,一下子“生万物”。 用易经来说,阴阳,只有加上演变这个“三”,才可能用阴阳指象万物。
这里所说的环境一词,并不能很好的概括它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放眼外界,演变,提供能量,出现的种种异常等等。 暂时找不到更好的词,将就吧。 最后提醒一下,不管你以前接受过什么观点,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环境真的很重要。
带着这样的理解角度,咱们来看《道德经》吧。 虽然一位校友曾说“我一听你要写这个读后感,就知道肯定是奇谈怪论“,我还是把它写出来吧,也理清一下自己的头绪,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