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模拟电子技术之场效应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 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MOS )场效应三极管
- MOSFET 基本共源极放大电路
- 图解分析法
-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 共漏极和共栅极放大电路
1. 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MOS )场效应三极管
场效应管是一种具有放大作用的元件,它是构成放大电路的基本器件,并且是一种三段器件,所以有时候也称为场效应三极管
在一块掺杂浓度较低的P型半导体基片上的两个区域掺入高浓度的五价杂质元素,形成两个杂质浓度很高的N型区域,然后再在P型硅表面生成一层很薄的二氧化硅绝缘层,再在中间二氧化硅以及两个N型区上面分别安置三个铝电极,它们称为栅极、源极和漏极,常用字母g、s和d表示:
栅极和其他源极包括衬底都是绝缘的,所以常称栅极为绝缘栅极
漏极与源极之间需要通过栅极绝缘层之下称为沟道的区域导电,这个沟道的几何尺寸(长度L和宽度W)都是影响场效应管导电特性的重要参数,它们一般在微米数量级,并且宽度尺寸通常大于长度尺寸
这种方式构成的场效应管称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 )场效应三极管
为了便于分析,常常采用场效应管的纵向剖面图:
实际上,衬底也会引出一个电极:
两个N型区与P型衬底之间一定会形成两个PN结,在栅极无任何电压时,无论漏极和源极之间加什么极性的电压,两个PN结总有一个是处于反向偏置的,漏、源极之间都是无法导通的
这样的场效应管称为增强型场效应管
符号除了表示场效应管之外,还必须描述两个信息:
- 一个是增强型还是耗尽。漏极与源极之间的断线表示栅极未加适当电压时,漏极与源极之间的导通沟道是断开的
- 第二个是N沟道还是P沟道。箭头方向与PN结正向导通方向一致,就是由P指向N,这个箭头是由衬底指向沟道,表示这是N沟道场效应管
MOSFET管工作原理
N 沟道增强型MOSFET
栅源电压对沟道的控制作用
如何让漏极和源极之间出现导电沟道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实际上,沟道的产生,取决于栅极的电压。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就是衬底和源极并接在一起。另外,为了考察栅极电压单独作用的情况,这里也先把漏极和源极短接在一起,然后在栅极和源极之间加一个正电压 V G G V_{GG} VGG,也就是栅源电压 V G S V_{GS} VGS等于 V G G V_{GG} VGG:
显然,这个电压也是加在栅极和衬底之间的电压。由于绝缘层的存在,这个电压会在珊极和衬底之间形成一个电场,当 V G S V_{GS} VGS电压还比较小的时候,不会对器件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漏极与源极之间仍然没有导电沟道。逐渐增大栅源电压,电场也逐渐增强,当 V G S V_{GS} VGS电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力作用下,半导体中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P型区靠近绝缘层下方的多数载流子空穴将被排斥,远离绝缘层;而少数载流子自由电子被吸引到绝缘层下,同时两个N型区的多数载流子也被吸引到栅极区域绝缘层下,这样,在电子层下方,由于缺少载流子而形成耗尽区:
而紧靠绝缘层下方累积出了电子层,因为电子是带负电荷的载流子,所以是N型层:
相对于P型衬底,它也被称为反型层,这个反型层实际上就是漏极和源极之间的导通通道,他将漏极和源极之间联通了,导电沟道是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也称为感生沟道:
场效应管也因此而得名,电场的强弱受栅极电压 V G S V_{GS} VGS控制,只有在栅源电压超过某个固定电压时,才会感生出导电沟道,这个电压称为N沟道增强型MOS管的开启电压用 V N T V_{NT} VNT表示,它与MOS管的制造工艺有关
当栅源电压增大时,电场增强,导电沟道变厚,沟道的等效电阻减小;反之电场减弱,沟道变厚,等效电阻增大。这种关系反映了栅源电压对沟道的控制作用。
漏源电压对沟道的控制作用
假设栅源电压已经使漏源之间产生了导电沟道,也就是已经有了 V G S V_{GS} VGS大于 V T N V_{TN} VTN在漏极和源极之间加入电压 V D D V_{DD} VDD,就是漏源电压 V D S V_{DS} VDS等于 V D D V_{DD} VDD:
当 V D S V_{DS} VDS从零逐渐开始增大时,便开始有回路电流 I D I_D ID流过导电沟道。由于沟道存在电阻,回路电流在沟道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压降不同,所以沟道从源极到漏极有一定的电位梯度,也就是从源极到漏极,电位逐渐增高,但是栅极电位沿沟道长度方向是相同的,导致栅极与沟道之间的压差出现变化,靠近塌极附近的压差减小,相应的电场强度减弱,沟道变薄:
而靠近源极附近的压差不变,沟道厚度也不变,这时沟道呈楔形分布
当 V D S V_{DS} VDS继续增大时,靠近漏极的电位继续升高,漏极附近栅极与沟道之间压差也继续减小,这里的沟道变得更薄,沟道倾斜程度加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沟道电阻略有增加,但总体上,漏极电流还是随漏源电压的增动而快速增大,它们的关系表现为:
漏极电流 I D I_D ID随漏源电压 V D S V_{DS} VDS快速增大,由于沟道电阻略有增加,所以这个关系并不完全是一条直线,而是会略微向水平方向弯曲
当 V D S V_{DS} VDS电压增加到使栅漏电压 V G D V_{GD} VGD减小到等于开启电压 V T N V_{TN} VTN时,紧靠漏极附近的电场,就会减弱到使这里的反型层消失,沟道出现预夹断:
这时曲线开始转向水平方向:
如果继续增大 V D S V_{DS} VDS,沟道的电位梯度会继续增大,靠近漏极附近的电场也会继续减小夹断点就会向左移动,夹断区域会向源极方向延伸,沟道电阻也随之明显增大:
因为漏极电流 I D I_D ID等于漏源电压除以沟道电阻,而漏源电压增大时引起沟道电阻增大,所以漏极电流基本不变,这是也称漏极电流趋于饱和:
给这张图做上标注:
给定一个 V G S V_{GS} VGS ,就有一条不同的 i D – v D S i_D – v_{DS} iD–vDS 曲线:
综上所述:
N 沟道耗尽型MOSFET
与增强型的符号相比,它的符号仅在于表示沟道的竖线是连通的:
由于电导沟道已经存在,所以当在栅源之间加正向电压时,栅极和衬底之间形成的电场与绝缘层中正离子的电场方向一致,电场增强,沟道将变得更厚,而在栅源之间加负电压时,所形成的电场与绝缘层中正离子的电场方向相反,电场减弱,沟道变得更薄。由此可见,可以在正或负的栅源电压下工作,而且基本上无栅流
MOSFET的特性曲线及特性方程
输出特性及大信号特性方程
-
截止区
当 V G S < V T N V_{GS}<V_{TN} VGS<VTN时,导电沟道尚未形成, i D = 0 i_D =0 iD=0,为截止工作状态。 -
可变电阻区
当 V G S > V T N V_{GS}>V_{TN} VGS>VTN且 V D S < V G S − V T N V_{DS}<V_{GS}-V_{TN} VDS<VGS−VTN时,这一区域可以用特征方程
i D = K n [ 2 ( V G S − V T N ) V D S − V D S 2 ] i_D=K_n[2(V_{GS}-V_{TN})V_{DS}-V^2_{DS}] iD=Kn[2(VGS−VTN)VDS−VDS2]表示
由于 v D S v_{DS} vDS 较小,可近似为:
-
饱和区(恒流区或放大区)
非理想输出特性
在饱和区时,由于漏源电压增加时,沟道夹断区会延伸,有效的沟道长度会变短,这时漏极电流会略有增加,也就是说,饱和区的输出特性曲线会向上倾斜:
这种现象称为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将饱和区的特性曲线向左侧做延长线,他们会汇聚到横轴上的一个点 V A V_A VA,称为厄利电压。为了反映这一影响,需要在饱和区的特性方程中乘以一项:
2. MOSFET 基本共源极放大电路
我们已经知道,MOS管工作在饱和区时,可以利用栅源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关系来实现信号的放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方便地使MOS管工作在饱和区,信号又是如何输入,如何取出的,它是怎样被放大的。
以N沟道增强型MOS管为例:
信号由栅源回路输入、漏源回路输出,即源极是公共端,所以称此电路为共源电路;也可看作信号由栅极输入、漏极输出。
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
静态: 输入信号为零( v i = 0 v_i = 0 vi=0 或 或 i i = 0 i_i = 0 ii=0)时,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也称直流工作状态
动态:输入信号不为零时,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也称交流工作状态
仅有直流电流流经的通路为直流通路:
仅有交流电流流经的通路为交流通路:
直流电压源对交流相当于短路
3. 图解分析法
采用图解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必须已知FET的输出特性曲线:
正常工作情况:
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
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5. 共漏极和共栅极放大电路
较好的方法并不是试图寻找接地的电极,而是寻找信号的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
即观察输入信号加在哪个电极,输出信号从哪个电极取出,剩下的那个电极便是共同电极。如:
- 共源极放大电路,信号由栅极输入,漏极输出;
- 共漏极放大电路,信号由栅极输入,源极输出;
- 共栅极放大电路,信号由源极输入,漏极输出。
栅极始终不能做输出电极,漏极不能做输入极
共漏极(源极跟随器)放大电路
共栅极放大电路
总结与比较:
各种FET的特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这篇关于模拟电子技术之场效应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