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没有主动噪声控制?别再出去说你戴的是智能耳机!,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若干年前在学校第一次试戴同学的主动降噪耳机,韩总瞬间被惊艳的噪声抑制性能击穿——嘈杂的噪声环境在打开耳机降噪按钮的瞬间变得安静无比,对当时土鳖的他来讲不能不算是一种新鲜的人生体验。但在几波信息技术热浪吹过且正值人工智能热潮的2018年,将还不熟悉主动降噪耳机的年轻人算作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并不夸张。
作为低频降噪的王者技术,主动噪声控制(ANC)涉及声学、信号处理、电子学、人体工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历史超过80年。到了上世纪晚期,ANC最早被军队和飞行员等专业人士所重视,直到近20年才越来越多的走入民用消费者视野,但依然因其毫不亲民的高冷气质,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ANC大魔王面前,耳机领域的绝大多数附加技术都还太年轻,也太low-class。
事实上——不仅是太年轻——通话、蓝牙、触控、语音交互、花式音效这些附加在耳机上以试图使普通耳机升级为智能耳机的功能与主动噪声控制相比都只能算是鸡肋功能,说它们是花里胡哨的噱头并不为过。因为他们要么是可以通过其他功能替代,要么是其他设备上的功能的移植。唯有主动噪声控制才是智能耳机功能真正的霸主!
在目前常见的宣传为耳机的智能功能中,通话功能早已被在座机、大哥大和手机上用烂;蓝牙功能也只是从其他设备上的功能移植;触控和语音交互完全可被其他操作代替;至于音效,更是杜比、哈曼等专业声学厂商在扬声器上玩儿剩下的。然而,想要替代ANC绝佳的低频噪声控制性能,除了在耳朵上挂两斤微穿孔板、吸音棉、玻璃纤维,似乎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
ANC低频降噪性能相当于两斤吸声材料的说法并非夸张。事实上,在飞机、高铁、地铁、公交车等低频噪声为主的场景中,若用传统隔声隔振方法而不进行特殊的声学结构设计,两斤普通的吸声材料远远达不到对500Hz以下噪声高达35dB以上的降噪效果。也正是因为这种恐怖的降噪性能,使得包括韩总在内的绝大多数ANC耳机初次佩戴者都有一种近乎“惊悚”的人生体验。“吓人!什么都听不见了,以为聋了!”——韩总如是说。
“什么都听不见”的感受显然并不真实,只是来自于噪声瞬间消失的主管体验。但ANC的降噪性能由此可见一斑。在经历这场仿佛“人生灾难”的体验之后,很多人彻底拜倒在ANC耳机的面前,还有小部分人仿佛是经历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内心极度拒绝世间竟有如此惊人功能这一现实,开始怀疑ANC功能有害听力……
不知几时起,污蔑主动降噪耳机的流言蜚语传的玄而可笑——“ANC影响耳压”,“ANC损害听力”,“ANC影响音质”……这些言论大多来自对声学和信号处理一无所知的吃瓜群众,众口铄金,以至于连声学大佬匡总出面为ANC辟谣都难以平息。对于这种无知言论的盛行,可能需要多篇有针对性的除昧的文章才能讨论清楚。
对于只想体验顶级降噪性能而不关心起原理的“非战斗人员”来说,只需要知道ANC耳机是低频噪声控制的不可替代之选且对人体毫无害处这一基本结论就足够了。至于价格,从几百元到成千上万级别都不难找,除了BOSE、SONY等厂存在一定的品牌溢价情况,性能和价格大致成正比。
当然,如果对噪声环境有足够的忍耐力,或者本身就是耳背人士,并无噪音之虞,那也请不要拿着手中功能集成的和“耳机中的瑞士军刀”似的无ANC“智能耳机”肆无忌惮的炫耀了。
这篇关于没有主动噪声控制?别再出去说你戴的是智能耳机!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