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艾瑞咨询:2022年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云服务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增速回暖,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公有云市场仍为整体云市场底座,行业云建设为非公有云提供增长机遇,整体云市场正从加速扩张期过渡到稳步发展期。从市场格局看,公有云市场格局仍旧稳定,但头部厂商面临较强增长压力。从用户营收贡献看,互联网用户仍是公有云领域的主要客群,但市场相对饱和,需积极探寻新的增量空间;金融和政务则为非公有云行业的主要贡献,但增幅缓慢,工业制造和医疗贡献能力显著提升。
基础云服务概念界定
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的IT基础资源、开发工具、能力平台
基础云服务产业链
基础云服务产业图谱
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
云服务市场增长平缓,由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期
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虽然疫情期间积压及延后的项目加速交付,云服务在除政务、金融等典型传统行业外的其他传统行业中加速渗透带动了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增速反弹,但内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云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回暖。由市场突变带来的非理性增长因素,伴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更多成了昙花一现,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增长动能。云服务目前在供给端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市场格局,上云、用云亦成为需求侧的广泛共识。但云市场已经过了“概念变现”阶段,要从“能力变现”角度出发去探寻多元增长曲线,用长时间的技术能力升级、生态能力构建换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结构
云资源为市场规模底座,云能力为市场增长驱动
2021年中国整体IaaS市场规模达到2201.4亿元,增速34.3%,PaaS市场规模达到420.7亿元,增速约为55%。在基础云领域,IaaS资源已从云市场的增长动力转变为市场稳定的坚实支撑,成为产业互联网时期的“数字日用品”。整体IaaS市场增速放缓,在于IaaS产品结构的调整,从早期着重在CDN等能提供营收增长的“面子产品”向算力倾斜,以匹配未来数字经济建设更庞大的基础诉求。此外,PaaS市场已逐步成为基础云市场的增长动力。从产品结构看,短期内数据库、大数据仍是PaaS市场增长主导,人工智能贡献较弱。但伴随人工智能与数据能力的更多融合,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长期看AI有望成为支持PaaS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增量因素。
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
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速放缓,行业积极探寻新增长曲线
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290.5亿元、增速为52.7%。2021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虽在后疫情阶段迎来回暖,但宏观发展环境的快速变革亦对公有云服务市场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基础云领域(IaaS和PaaS),一方面,音视频和文娱内容的行业热度相较于复工复产前略有衰退,另一方面,泛互联网行业的游戏和在线教育产业面临发展转型。受以上因素叠加影响,占据公有云服务市场主体的泛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对市场增长贡献有限。在云应用领域(SaaS),虽然SaaS在近几年市场热度高涨,但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在复工复产后,由于云应用厂商数量远高于能力,“量变未能达到质变”,市场焦点转向买方市场,多数云应用厂商亦面临潜在生存压力。因此,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公有云服务行业需积极探寻多条增长路径以实现行业整体稳定高速增长。
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行业用户结构
泛互联网行业用户已近饱和,保存量与创增量需齐头并进
由于云服务的互联网属性与泛互联网行业特征天然的匹配性,互联网用户一直是公有云服务市场的主导行业客户。从泛互联网行业看,目前,行业内头部企业租用云服务后云厂商更新频率较低,腰部及长尾客户虽然流动性大,但也在固定云厂商间流转。其他中小企业虽数量庞大,但从营收角度对云厂商收入表现贡献有限。因此,泛互联网行业在公有云领域更多是存量空间的维护,公有云厂商依托技术能力的加速迭代和生态能力的持续完善,以巩固泛互联网行业客户的订阅率/续费率。中国互联网行业正经历行业结构调整期,客户的用云贡献率略有下降,公有云市场未来增量空间将更多集中于传统行业。由于传统行业的用云规范更清晰明确,公有云厂商想提高增量空间,首先,在服务模式上,需要由互联网思维转为更切合传统行业习惯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以业务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完整解决方案;最后,在渠道触达上更多发挥合作伙伴、生态伙伴的力量,实现对传统行业用户的直接渗透与间接影响。
中国非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
传统行业上云及用云习惯支持非公有云市场稳步发展
2021年中国非公有云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增速为30.9%。从需求侧看,市场增长主要受益于传统行业在数字经济建设及产业数字化提速的背景下开始加速上云,且由于传统行业业务的复杂性,行业监管的严格性,单一公有云的形式并不能满足其业务特性,导致多云共存、跨云管理等将长期成为传统行业上云及用云特征。因此,非公有云中的专属云、混合云、私有云等将成为传统行业上云的长期需求。从供给侧看,提供非公有云服务的厂商也开始逐步转变发展策略:综合云厂商持续增强其非公有云解决方案在技术能力上与公有云的连通性,专业非公有云厂商则将非公有云与更多具体业务场景融合提升其服务的针对性,同时积极提高生态能力强化其方案的适用性。
中国非公有云服务市场行业用户结构
政务与金融行业客户占据主导,其他行业增长迅速
在非公有云领域,政务和金融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占比相交往年,政务占比略有下滑,金融占比小幅提升。在2021年政务行业用云规范以及用云模式均有一定调整,导致政务云厂商在提供相关云服务时根据新规则做出必要调整,延缓了部分项目建设,而金融云则较为有效的延续了往年的成熟模式并伴随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比。除了上述行业外,工业制造、医疗等行业亦加大在云领域的支出,但两者的用云动机却略有差异。其中,工业制造,更多是围绕业务需要主动上云,云厂商亦根据其业务场景提供了切实的配套解决方案。目前,工业中的头部企业,更偏向于混合云模式,以实现在公有云能力与私有云管理和安全间的平衡,而行业的中小企业则更多偏向于应用公有云。在医疗行业,地方医联体、医共体加速建设,推进整体医疗行业上云进程,但医疗行业上云更多集中在中小规模医院和区县医院,更多以满足政策要求的被动上云,大型综合医院上云场景仍然有限。因此,非公有云市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具备更好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思考传统行业用户上云痛点,以实现“化被动为主动”。
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头部云厂商市场份额略有降低,中后部云厂商增长明显
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中TOP5厂商排名稳定,但互联网背景云厂商市场份额均略有下滑。头部互联网背景云厂商份额变化更多是受被动因素影响:一方面,行业客户的用云需求转变导致其营收增长遇到瓶颈,另一方面,生态、产业园区等领域利润转化模型仍不稳定,规模效益成型仍需时间。在公有云IaaS市场中,头部云厂商由于业务体量庞大,服务行业广泛。首先,在面临业务调整的过程中,市场反馈到实践落地的周期较长;其次,在行业发展的此消彼长间也很难兼顾“业务的全面性”和“增长的全面性”;最后,头部云厂商为争取先发优势,借助能力优势在行业用云萌芽期即开始投入,但受限于行业经验,前提投入的回报并不乐观,部分产品及服务后期转型面临挑战。反观企业产品及服务具备综合性、场景及行业则较为专精性的综合云厂商,则通过观察行业的趋势及头部厂商的市场举措,更灵活和及时地调整其发展策略,以实现取长补短,后发先至。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位列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前三
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格局与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格局类似,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仍居市场前三。在IaaS+PaaS市场中,互联网背景云厂商(包括中国及海外背景厂商)凭借其在软件领域的优势,相较于公有云IaaS市场,整体份额进一步放大。而ICT、运营商背景云厂商虽然在云资源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加入PaaS后,总体份额均不同程度压缩。因此,从基础云总体(IaaS+PaaS)看,PaaS已成为左右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但是,传统行业当前云建设仍以云资源为主。因此,云资源仍是云厂商拓展营收的关键,云能力则是云厂商提升市场表现的重点。成熟行业依托云能力渗透提升云资源转化率,热点行业加速云资源投入规模以构建云能力底座,潜在行业聚拢生态触角为云平台入局做准备,是云厂商在增速上跑赢市场的关键。目前,中国基础云市场中各厂商份额较为固定。虽然行业发展的此起彼伏可能会产生短期的临时份额变化,但只有长期持续的保持高于市场预期的表现才能实现市场位置的调整以及对市场格局的重塑。
中国基础云服务出海市场竞争格局
基础云服务出海市场格局整体稳定,亚马逊云科技增长明显
2021年中国公有云 IaaS 全球交付市场及 IaaS + PaaS 全球交付市场格局较为稳定,阿里云、亚马逊云科技、腾讯云、华为云仍位居前列。2021年中国云出海市场由宏观环境变化引起的“被动”出海及业务拓展的“主动”出海双向驱动:一方面,中国泛互联网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导致部分互联网企业将业务迁移海外;另一方面,国内科技公司发展迅速,亦将目光投入到发展中国家聚集区域,以兼顾“优势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就地取材以降低经营成本”。因此,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激励下,全球业务布局更全面,基础设施更广泛,管理更统一且合规的海外背景云厂商在2021年中国云出海市场表现更为突出。
基础云行业关键词:传统行业上云
提升技术能力,着眼技术落地,加速云服务向传统行业渗透
云计算虽然是面向“B端”提供产品与服务,但从行业终端用户类型角度,云计算在“B2B2C”相关行业渗透率较高,但在更为传统的“B2B2B”行业渗透较为缓慢,仍具有较强的“C端”特征。当前,稳中求进的传统行业更多扮演“数字化追赶者”的角色,为了适应宏观环境变化,传统行业不得不“跳级发展”或“选择性发展”往往底层设施还处在信息化阶段,但顶层业务却不得不先进行数字化;或者底层数字化改造逐步完成,但顶层应用却仍未充分普及数字化能力,底层与顶层间存在错位进而影响用云效果。其次,由于传统行业的终端客户更偏向于企业,客户的“数量规模”不如消费者群体广泛,但业务场景关联性强、业务内容复杂。因此,相较于希望通过云计算解决“流量问题”,传统行业客户更注重利用云计算解决“质量问题”。综上,云厂商想更好地向传统行业渗透,首先要构建更高质量的基础资源底座,并提升“数智技术”能力。其次要提升生态伙伴技术能力,综合完善传统行业解决方案的实践性。
升级路径:提升资源质量
借力东数西算,升级基础设施,为传统行业构建坚实数智底座
东数西算工程将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底座,优化算力资源分布,提升算力资源质量,以满足传统行业(如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中对算力能力的扩张性需求。云厂商在东数西算领域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云服务行业遵循着软硬件交替迭代的规律。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云计算已从着重“利用软件优化硬件资源”,转变为“升级硬件释放软件能力”。因此,东数西算工程所建设的大规模新型IT基础设施将为更充分的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提供支撑,为传统行业数字化构建坚实的数智底座。
升级路径:优化技术能力
分布式云结合云原生,推动多要素统一管理,优化资源利用率
大型传统企业业务复杂,分支机构跨地域分布广泛且多倾向选择混合云部署模式。因此,提高多云管理效率,提升云边协同能力是优化大型传统企业用云效果的关键。分布式云强调“地理位置分布,逻辑上的统一”,即可以实现将企业客户所需要的云资源送至其指定位置,又可以依托统一架构和管理平台实现一致管理,避免混合云间底层异构或是边缘节点架构、接口差异造成的管理困难,从而优化用云体验,降低用云复杂度。此外,从云基础资源到能力平台逐渐广泛的引入云原生,围绕云原生所设计的产品已逐步发展至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湖等多个领域。分布式云通过结合云原生,可以更好的升级中心云全局管理调度能力,区域云行业及业务覆盖能力,边缘云复杂场景处理能力。从而构建更高效“云管理”和更全面的“云能力”。
升级路径:升级伙伴能力——技术能力
助力生态伙伴技术能力下沉,提升云应用与云基础匹配性
为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传统行业中大型企业多倾向于优先将应用层上云,后续逐步完善基础云底座。因此,云应用厂商多成为云服务向传统行业渗透的起点,也成为基础云服务触达传统行业的客户的重要渠道。目前,云应用厂商在处理传统行业复杂业务场景和多场景协同上存在能力局限,更多服务于传统行业客户前端业务场景,较难向企业运营管理等核心场景渗透,导致云应用与基础云平台存在“缝隙”,影响云服务在传统行业实施效果。因此,云厂商需要帮助伙伴实现应用层能力的下沉,更好地将PaaS能力输出给伙伴,使其融入云应用产品,逐步完善应用层和基础层的连接,进而提升云服务在传统行业实施的整体性效果。
升级路径:升级生态能力——实践能力
依托云底座构建产业型云园区,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传统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经验不足,不适合采用泛联网行业偏“自助式”的上云模式。此外,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资源,容易在技术创新与企业运营间顾此失彼。因此,云厂商在服务传统行业中小企业时,需兼顾其对技术、运营、生态等多元需求。将云底座接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型云园区”将更好地聚合企业发展所需生产要素,构建完善的技术、运营、生态系统,是云厂商系统性服务传统行业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用云效果的有效方式。
升级路径:完善行业解决方案
结合场景特征,融合发展趋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传统行业引入云厂商所构建的解决方案,以实现降本增效,支持业务创新为基本诉求。云厂商则结合具体场景业务特征与需求特征,搭配相关技术产品与服务。以制造业为例,企业客户通过上云、用云可以有效降低数字化转型初期较高的资本投入和后期产品更新与运维成本。同时,通过引入数智化工具,企业可以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缩短产品创新周期。云厂商主要从制造业“质量”与“数量”相关场景切入,围绕工业仿真、数字孪生等对底层资源“质量”要求高的场景设计解决方案,或构建数字工厂,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服务“多环节、多场景、多设备”的场景解决方案。
以上为简版内容,边缘计算社区公众号后台回复“1211”
下载完整版报告
全球边缘计算大会·上海站讲师演讲材料已出,欢迎戳下方链接查看现场精彩回放!
这篇关于艾瑞咨询:2022年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