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总结如何成为“好”代码——读《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有感,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读后感
说是“读后感”,其实并不是看得很仔细,尤其是各种代码例子,我基本上是跳过的。个人觉得,重构这件事上,关键是要能嗅出坏代码,知道什么是好代码,这样目标明确后,重构的手段其实是水到渠成的,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书中强调的:要以小步为单位稳打稳扎进行。
我所理解的“好”代码
核心目标
那么如何才是“好”代码?书中的答案是:“人们是否能轻而易举地修改”,而我觉得抽象层级更高的描述是:易于未来的工作。“未来的工作”包括了“修改”,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如“调用”,所以我觉得是个更加准确的描述。
- 易于未来的工作
具体的方面
对于“未来的工作”,具体可分为:“其他方的调用”、“由于一些原因造成的修改”、“对于新功能的扩展”。当然,在此之前还需要对代码进行“理解”。
- 理解
- 调用
- 修改
- 扩展
目标特征
而为了能达成核心目标的具体方面,有一些“特征”是代码的目标:
一个具有概括能力的名字可以帮助【理解】代码。
接口/函数【调用】简单,而且它应该不易被误用。
合适的抽象/封装层级。有利于【修改】和【扩展】
我将代码中的“类”、“模块”、“函数”、甚至是一个小的“代码段”,都视作不同级别的“元素”
。“元素”的数目不应太多,而且一个“元素”中的内容不能太多,否则不利于【理解】。“元素”的职责单一且明确,之间有较少的牵连,这样【修改】和【扩展】就能变得容易。
代码所代表的“逻辑”,不应有重复,否则【修改】就变得复杂。而且“逻辑”应简短且分支少,否则就难以【理解】。
- 具有概括能力的名字
- 调用简单
- 不容易被误用
- 合适的抽象/封装层级
- 没有多余的元素
- 元素的内容少
- 元素的职责单一且明确
- 元素之间有较少的牵连
- 没有重复的逻辑
- 逻辑简短
- 逻辑分支少
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梳理书中的内容
在书的第3章,作者讨论了代码的“坏”味道。在我看来,所谓坏味道就是有悖于某些“目标特征”。
在书的第6~12章,作者讨论了重构的手段。在我看来这些就是为了达成“目标特征”的手段。
图中一个“目标特征”相关的内容尽量陈列在了一列。
不过这个图也并不是很精确,更为精确的表示方法应该是用连线表示出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很可能是“一对多”的。但那样工作量确实太大,而且可以预见最后图的结果会过于混乱。
后记
我对于 【易于未来的工作】 这一目标的理解,还是比较有自信的。但是关于“具体的方面”以及“目标特征”的总结,可能也并不准确。如果未来有觉得更有道理的理解,可以拐回头看看。
这篇关于总结如何成为“好”代码——读《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有感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