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我在IBM的时光碎片1 - 回忆昊海大厦,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记于2024.8
周末去上地附近,路过上地五街,再次驻足五街十字路口东北角的昊海大厦门外。20年前,也就是2004年,面试途中我也路过这里。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当时昊海大厦拐角处低调的竖着一块IBM的招牌。IBM三个大写字母,在我心里闪闪发亮。那时候我想,要是我能在这家公司工作就好了。IBM后来逐渐从昊海大厦搬离了,物是人非,附近工作的年轻人早就换了一波又一波,很少有人知道IBM中国研发中心的办公室曾经在这里。而那段岁月存在于我,和每个当时在这里工作过的人的记忆里。
我在2004年作为IBM北京开发中心外包人员(contractor)进入昊海大厦。2005年10月成为IBM北京开发中心Tivoli部门的正式员工(IBMer)。进入IBM的契机是,IBM在中国研发中心开始设置大量岗位,情形就像在现在的印度一样。然后15+年后的2021年又变成了IBM前员工(exIBMer)。
2004年在Websphere部门做外派工程师。Websphere是IBM的老牌产品,部门进入中国已经多年,人才济济,拥有IBM最早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当时的IBM对正式员工的待遇也处于鼎盛时期,有很多国际的出差机会,各项公司培训和活动,能从自己的医务室开到常见药,还有自助咖啡等等各项福利。为什么特别提到开药,2005年这个福利被撤掉,只能开急用药品;还有自助咖啡机晚些年被撤掉。一方面是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成本控制,这些是有迹可循的。
那时候我周围的外包同事都超级年轻,来自天南海北。外包的工作压力不大,我和同一个实验室的几个女孩Hua, Qing, Ling聚在一起成为饭团,渡过了一段轻松快乐的岁月。后来认识的不少外包同事进了IBM,没进IBM的也都有不错的去处。
IBM的等级观念没有那么深,我自己没感觉到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存在什么隔阂。负责测试的IBMer姐姐会给手下不迟到的外包员工发零食。我的leader形象甜美,很受欢迎,上班时超级认真,下班后我们两因为有共同话题特别爱聊天。台湾PM的口音软糯好听,人很nice又会背古诗,我在这里唯一次通宵加班发布产品,中间趴在桌上打起瞌睡,他居然还是精力充沛。
2005年底我正式加入IBM中国开发中心的Tivoli部门,换到昊海大厦的不同楼层。2005年左右Tivoli正处于开疆拓土的阶段。从漂亮国拿来几个大产品,项目组几乎天天加班,晚饭就一起在奎科食堂楼下的饭店聚餐。部门里有位美籍华裔同事Angela,同当时的CDL老大郑妙勤院士一起来中国。年龄上算起来是我们的阿姨,很亲切,喜欢夸我们每个年轻人。每次聚餐的时候,她强烈的安利我们使用公筷,我们这帮小孩都很听她的。因为她,我接受了这个概念而且觉得值得推而广之。
部门里最初都是本地经理们。我们当时的部门老大叫Jing,北京人,很能干很洒脱,眼神锐利仿佛一眼就能看透一个人。听说他们很早就在中国研究中心Tivoli Asia Pacfic Lab工作,她跟下面提到的两位经理都属于Tivoli中国的元老。
中英文混合是经理们的一大特色。我当时初来乍到,傻乎乎的问开发组的经理Jian什么是Make sense,然后他真的跟我解释这个Make sense嗯嗯是这样一个意思。测试组的经理Lu语速巨快,跟他一起面试别人,面试途中他说了一句“时不我待”,这件有文化的话,也深刻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的经理Bin从CRL空降过来,非常聪明,非常有进取心。等她熟悉状况之后,果断的给我安排了日报,要求把我每天做的工作进展用邮件报告给漂亮国和本地lab的所有干系人。那是一段压力巨大的日子,因为很多工作需要漂亮国同事协助,我经常工作到半夜,很多日报是凌晨2,3点发出去的。同时,很多外企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在这个经理那里习得的。
后来几年,有好几位美籍华裔经理被空降到Tivoli来做二线和三线领导,帮助Tivoli应付逐渐扩大的开发测试业务。不过他们过几年又返回了漂亮国。
上地那时还没有清河高铁站,五街的东边好多没有拆除的平房,有卖桂林米粉的,有卖盖饭的,土豆丝盖饭才几块钱一份。给老板们培训英语的外教,上课之前从路边摊买个几块钱的煎饼果子垫肚子。还有好几个饭店,红京鱼,小竹林,鸿毛饺子,则是聚餐的地方。
记得附近华为北研所的地下食堂,我的饭团经常在那里吃午饭。吃完饭再绕着五街,六街溜达一圈。那时的饭团,现在早就各奔东西。我当时的饭团好友们,一位移民去了澳大利亚,后来的一位去了漂亮国继续深造。有人开玩笑当我的饭团肯定都会出国。说到北研所,我的一位前同事居然多年后在漂亮国偶遇北研所的人,很唏嘘。
好在我后来终于有了一位不出国的饭团和好友。很飒的一位东北姑娘Bo,走路带风,有时候有点厉害,哈哈,实则很会照顾人,有大姐的范儿。当时在昊海大厦的时候,她自制了柚子茶放在公司的冰箱里,喊了项目组的人自助享用。我记得柚子茶的味道特别好。她组织的团建大家也特别的开心。
开发组的技术leader Aaron,区别于大多数IT工程师,艺术气息拉满。非常注意形象,据说会拉大提琴。当时我给他负责的产品做自动化编译打包,问他对管理软件里边的项目名字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他非常的震惊和意外,虽然Sametime 上说没问题,但他还是让我感觉到我这个关注点完全没有意义,叫什么名字真是件无所谓的事儿。另外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他的这个组加班实在太多,从中国加班辗转到漂亮国出差加班,我一直感觉他们组内因为加班多所以感情很深。
还有当时给予了我工作上帮助的Qiang, Qiong等等。记忆像是是一条渔网,不断的牵出更多的人和事……
一个人最难以忘怀是付出最多的东西。在昊海大厦工作的那段时间,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忙碌的,却是一段充实和充满变化的岁月。IBM来过这里,又离开了,很多人来过这里,也离开了,希望那段时光以某种形式被记录下来。
这篇关于我在IBM的时光碎片1 - 回忆昊海大厦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