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程序员学CFA——财务报告与分析(七),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财务报告与分析(七)
- 存货
- 存货的初始确认
- 简介
- 初始确认
- 存货的初始入账成本
- 费用化支出
- 发出存货的计量
-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 个别计价法
- 先进先出法
- 后进先出法
- 加权平均法
- 总结对比
- 存货盘点方法
- 实地盘存法
- 永续盘存法
- 总结归纳
- 后进先出法的特殊问题
- 后进先出储备
- 后进先出储备损耗
- 存货的后续计量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
-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 存货减值的转回
- 存货后续计量的其他问题
- 与存货相关的其他问题
-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 存货的列报与披露
- 与存货相关的财务报表和比率分析
存货
存货的初始确认
简介
存货即溢价公司主要销售的产品,比如农产品、机器设备、建筑材料、电子数码设备等。商贸类公司以及生产制造类公司(以下简称制造商)都是通过销售商品获得收入的。商贸公司的存货主要来自外购已经达到可售出标准的完工产品,而与之相对,制造商需要采购原材料并加工最终形成成品后才能出售。因此,相比商贸公司的存货只包含完工产品,制造商的存货中可能包含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完工产品。在CFA的考查中主要涉及完工产品,并且对商贸公司和制造商不加区分。
存货对于财务报表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分析师需要格外注意。
初始确认
存货的初始确认主要讨论哪些与存货相关的支出应当计入存货的初始入账成本,而哪些支出应当在发生当期一次性费用化计入利润表中。
存货的初始入账成本
存货分为外购和自制。外购的存货初始入账成本包含采购成本以及其他必要支出;而自制的存货初始入账成本包含原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及固定制造费用以及其他必要支出,其中直接人工加上制造费用又称为转化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也是外购的,因此原材料本身的成本也是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包括买价、运费、关税、保险以及装卸费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购存货时享有折扣、折让、回扣和返利,应将其从采购成本中扣减。
其他必要支出包括将存货运到当前地点和使存货达到当前可出售状态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比如满足条件的仓储费用以及测试费等。
费用化支出
并非所有与存货相关的支出都计入存货的初始入账成本,某些不满足条件的支出应当在发生当期计入期间成本,这些支出包括:非正常的损耗的原材料、人工或其他转化费用,销售和管理费用等。
发出存货的计量
发出存货的计量主要是指存货卖出后如何确定当期的销售成本以及期末剩余存货的成本。核心计算公示如下:
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 + 本期采购 − 期末存货 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本期采购-期末存货 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本期采购−期末存货
根据费用确认的配比原则,销售成本应当在销售发生时确认,而在销售发生前应当作为一项资产(即存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允许使用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基本相同。然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还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两种准则允许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如下表所示。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 个别计价法 | 先进先出法 | 加权平均法 | 后进先出法 |
---|---|---|---|---|
IFRS | √ | √ | √ | × |
US GAAP | √ | √ | √ | √ |
个别计价法
公司在核算大件、高价值同时易于与其他存货区分的存货时,往往采用个别计价法。此外,当公司接到特殊订单需要交付定制存货时也可能采用这种方法。个别计价法是四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中最精确的,但是也因为这种精确核算导致花费的时间和人工成本比较高。因此,对于批量生产的,以及同质化的存货往往采用其他三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可能采用个别计价法的存货包括:贵重首饰、珠宝、高价值的的汽车、房地产等。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假定公司最早生产或购进的存货被最先售出。因此,先进先出法下,当期销售成本更多反映的是历史成本信息,而期末存货则反映更靠近当前时点的成本信息。
在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期间,先进先出法下售出货物的单位成本要低于期末存货的单位成本。而在存货价格下降期间,情况则恰好相反。
后进先出法
只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假定公司新生产或新购进的存货被最先售出。因此,在后进先出法下,当期销售成本更多反映当前市场下存货的成本信息,而期末存货则更多反映历史成本信息。
在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期间,后进先出法下,售出货物的单位成本要高于期末存货单位成本;而在存货价格持续下降期间,则恰好相反。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需要先计算存货的单位成本,计算式如下:
单位成本 = 期初存货成本 + 本期生产 / 购进存货成本 期初存货数量 + 本期新增存货数量 当期销售成本 = 单位成本 × 当期存货销售数量 期末存货成本 = 单位成本 × 期末结存存货数量 单位成本=\frac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购进存货成本} {期初存货数量+本期新增存货数量}\\ 当期销售成本=单位成本\times当期存货销售数量\\ 期末存货成本=单位成本\times期末结存存货数量 单位成本=期初存货数量+本期新增存货数量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购进存货成本当期销售成本=单位成本×当期存货销售数量期末存货成本=单位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数量
因此,无论是在存货价格持续上涨还是下跌的期间,当期售出货物与期末结存存货的单位成本都是相同的。而当期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的价值都介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
总结对比
在产业变革一价格持续上涨期间,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对于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比率的影响,相关重要结论总结如下面两表所示。
财务报表 | LIFO | FIFO |
---|---|---|
利润表 | COGS(更高) | COGS(更低) |
利润表 | EBIT(更低) | EBIT(更高) |
利润表 | 所得税费用(更低) | 所得税费用(更高) |
利润表 | 净利润(更低) | 净利润(更高) |
资产负债表 | 期末存货价值(更低) | 期末存货价值(更高) |
资产负债表 | 营运资本(更低) | 营运资本(更高) |
现金流量表 | 经营活动现金流更高(支付的所得税更少) | 经营活动现金流(支付的所得税更多) |
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LIFO和FIFO两种方法的对比如下。
- 利润表:由于LIFO下COGS反映最近的价格,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LIFO的COGS比FIFO的COGS更高。进而,LIFO的EBIT、EBT和NI比FIFO的值更低。另外,LIFO下的tax expense比FIFO下的tax expense更低。
- 资产负债表:由于LIFO下存货的期末余额反映最早的价格,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LIFO的期末存货比FIFO的期末存货更低,进而LIFO的营运资本也低于FIFO的营运资本。
- 现金流量表:LIFO与FIFO仅对COGS和期末存货价值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现金流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当期实际支付的税费产生的。在美国,税法采用和会计一致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因此,在LIFO下,税前利润更低,当期所得税产生的现金流流出更少,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更高。
财务比率 | LIFO | FIFO |
---|---|---|
盈利能力比率 |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更低) |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更高) |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 流动比率(更低) | 流动比率(更高) |
长期偿债能力比率 | D/A,D/E(更高) | D/A,D/E(更低) |
营运能力比率 | 存货周转率(更高) | 存活周转率(更低) |
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FIFO和LIFO两种方法的对比如下:
- 盈利能力比率:在LIFO下COGS更高,因此各项利润指标都更低。
- 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由于LIFO下期末存货价值更低,流动负债不受影响,因此流动比率更低。
- 长期偿债能力比率:偿债能力中负债部分不受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而在LIFO下,总资产和股东权益都更小,因此杠杆比率更高,偿债能力更弱。
- 营运能力比率:在LIFO下,COGS更高,而期末存货价值更低,因此存货周转率更高,但这只是会计上存货计价方法带来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率更高。
存货盘点方法
存货盘点法包括实地盘存法以及永续盘存法。
发出存货的计量主要关注不同的计价方法下可能对于当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带来的影响。而事实上除了四种存货计价方法可能造成差异外,存货的盘点方法也可能会对发出存货的当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的价值带来影响。
实地盘存法
实地盘存法假定存货的盘点在期末进行。公司通过采购账户记录期间新购进的存货,期间不核算发出的存货,等到了期末进行仓库存货的盘点,最后通过盘点的存货数量和采购账户记录的新增存货数量,倒算本期销售的存货数量,计算式如下:
销售数量 = 期初存货数量 + 本期采购存货数量 − 期末存货数量 销售数量=期初存货数量+本期采购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数量 销售数量=期初存货数量+本期采购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数量
例如,A公司采用实地盘存法按季度核算存货,期初存货50件,本期通过采购账户记录的新购进存货有120件,期末盘点时发现剩余70件,则本期销售的件数=50+120-70=100(件)。
实地盘存法因为只会在期末核算当期的销售成本,因此假定所有的销售都在期末这一天进行。在先进先出法下,售出的存货从期初存货开始计算,在后进先出法下,售出的存货从期间最后一次购进的存货开始计算。
永续盘存法
永续盘存法假定每发生一笔销售就核算一次存货的销售数量和成本。在先进先出法下,售出的存货从期初存货开始计算;而在后进先出法下,售出的存货从每次销售发生前最近一次购进的存货开始计算。例如,本期发生了4次采购,而第一次销售时间发生在第二次采购与第三次采购之间,那么第一次销售的成本应从第二次采购的最新存货开始核算。因此后进先出法下,永续盘存法和实地盘存法核算的当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可能是不同的。
总结归纳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 实地盘存法 | 永续盘存法 |
---|---|---|
FIFO或个别计价法 | COGS(实地)=COGS(永续) | COGS(实地)=COGS(永续) |
FIFO或个别计价法 | 期末存货价值(实地)=期末存货价值(永续) | 期末存货价值(实地)=期末存货价值(永续) |
LIFO或加权平均法 | COGS(实地)≠COGS(永续) | COGS(实地)≠COGS(永续) |
LIFO或加权平均法 | 期末存货价值(实地)≠期末存货价值(永续) | 期末存货价值(实地)≠期末存货价值(永续) |
后进先出法的特殊问题
在美国,后进先出被广泛采纳(大约36%的公司选择后进先出法作为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商品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动,物价一般都呈现上升趋势(除电子数码等特殊存货)。因此,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减少企业应缴所得税额。此外,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是公司估值的依据,较少的所得税能导致较大的现金流,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估值。
美国税法规定了“后进先出统一原则”,凡是采用后进先出进行存货计价的公司,在缴税与会计记录上必须保持统一(报税基于LIFO则财务记录必须基于LIFO)。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期间,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导致利润表中销售成本更高,毛利更低,经营利润更低,应交所得税更低,最后净利润也会更低;在资产负债表中则会导致更低的期末存货价值、运营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以及股东权益。而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下降期间时上述影响则刚好相反。因此,公司往往希望能够在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期间使用后进先出法而不是在价格下跌期间。
美国证监会提议2014年起完全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项提议一旦实施将宣告后进先出法的终结,此前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将不得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为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这样会导致很多以前年度少缴的所得税在政策转变时变为了即使的所得税债务。
后进先出储备
对于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在附注或者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后进先出储备。总体来说,后进先出储备即是采用先进先出法下记录的期末存货价值与后进先出法期末存货价值的差额。分析师在比较采用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公司时即可通过“后进先出”储备将后进先出法下记录的相关财务数据调整为先进先出法下的数据。
-
资产负债表后进先出储备相关调整
期末存 货 F I F O = 期末存 货 L I F O + 后进先出储备 期末存货_{FIFO}=期末存货_{LIFO}+后进先出储备 期末存货FIFO=期末存货LIFO+后进先出储备
期末累计留存收 益 F I F O = 期末累计留存收 益 L I F O + 后进先出储备 × ( 1 − 所得税税率 ) 期末累计留存收益_{FIFO}=期末累计留存收益_{LIFO}+后进先出储备\times(1-所得税税率) 期末累计留存收益FIFO=期末累计留存收益LIFO+后进先出储备×(1−所得税税率)
期末现金余 额 F I F O = 期末现金余 额 L I F O − 后进先出储备 × 所得税税率 期末现金余额_{FIFO}=期末现金余额_{LIFO}-后进先出储备\times所得税税率 期末现金余额FIFO=期末现金余额LIFO−后进先出储备×所得税税率 -
利润表“后进先出”储备相关调整
销售成 本 F I F O = 销售成 本 L I F O − Δ 后进先出储备 销售成本_{FIFO}=销售成本_{LIFO}-\Delta后进先出储备 销售成本FIFO=销售成本LIFO−Δ后进先出储备
净利 润 F I F O = 净利 润 L I F O + Δ 后进先出储备 × ( 1 − 所得税税率 ) 净利润_{FIFO}=净利润_{LIFO}+\Delta后进先出储备\times(1-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FIFO=净利润LIFO+Δ后进先出储备×(1−所得税税率)
后进先出储备损耗
在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期间,采用先进先出法计量存货的公司,其期末存货价值同等条件下肯定高于后进先出法计量存货的公司期末存货的价值。一般认为,正常情况下,公司当期新增(采购/自制)存货数量要多余当期售出数量,因此正常情况下后进先出储备往往会逐年增大。
然而某些情况下,公司当期售出的存货可能要多余当期新增,此时除了当期新增的存货被系数售出以外,早期留存的成本较低的存货也被售出,此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被认为发生了后进先出储备损耗。例如,本期售出100件存货,在正常情况下,该100件售出的存货均应为当期新购进的存货,因而单位成本较高;而在后进先出储备损耗发生时,可能其中70件当期新增的存货被全部销售,而另外30件则为更早期、单位成本较低的期初存货。因而,对于两种条件下的100件售出存货的销售成本,在产生后进先出储备损耗时,当期销售成本更低且不再反映当前市场价格,毛利更高,净利润也更高。
后进先出储备损耗的发生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工人罢工使得制造业无法在当期生产足够的存货,因此只能售出早期结存的存货;再比如在经济衰退时,实体经济对存货的需求下降,企业为了减少库存积压而刻意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师需要关注公司管理层是否刻意地通过后进先出储备损耗来人为地操纵利润。例如在业绩不好的年份,管理层可能故意通过后进先出来降低当期销售成本而虚增当期毛利和净利润。因此,分析师需要关注报表附注或资产负债表中后进先出储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是否当期发生了后进先出储备损耗。如果后进先出储备对比上年降低,则意味着当期发生了后进先出储存损耗,此时分析师需要关注损耗发生的原因,同时做出相应的分析调整。
存货的后续计量
存货的后续计量主要关注期末存货应该以怎样的金额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存货没有发生减值,则存货以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中期末存货的金额计量;如果存货发生了减值,则应以减值后的金额计量。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应采用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作为存货后续计量的基础。即如果存货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则存货发生减值,减值部分的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存货减值准备科目用于减少存货账面价值,同时计入利润表中的费用科目(通常计入销售成本,也可以单独列示);若存货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则存货并未发生减值,不做会计调整。
完工商品的可变现净值计算式为:
可变现净值 = 预计销售价格 − 销售费用 可变现净值=预计销售价格-销售费用 可变现净值=预计销售价格−销售费用
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算式为:
可变现净值 = 预计销售价格 − 销售费用 − 完工还需耗费的成本 可变现净值=预计销售价格-销售费用-完工还需耗费的成本 可变现净值=预计销售价格−销售费用−完工还需耗费的成本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应采用存货成本与“市场”孰低的原则作为存货后续计量的基础,即如果存货成本大于“市场”,则存货发生减值,减值部分的金额应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减值准备科目以及利润表中的费用科目(通常计入销售成本,也可以单独列示);若存货成本小于“市场”,则存货并未发生减值,不做会计处理。
“市场”的确定要参考三个重要依据: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可变现净值减去正常产品利润。“市场”的具体确定方法如下表所示。
参考依据 | 比较原则 | “市场” | |
---|---|---|---|
1. 重置成本 | 2. NRV | 1>2 | 2 |
1. 重置成本 | 2.NRV 3.NRV-Normal profit margin | 3≤1≤2 | 1 |
1. 重置成本 | 3.NRV-Normal profit margin | 1<3 | 3 |
存货减值的转回
存货减值之后如果后续期间有证据表明存货价值回升,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减值的转回是可行的,但以原来计提的减值金额为限。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则不允许减值转回。
存货后续计量的其他问题
存货一经减值可能会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带来负面的影响。此外,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如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比率)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但是,营运能力比率中的存货周转率可能会受到正面的影响。因此比率分子部分的营销成本增大,而分母部分的平均存货的账面价值减小。分析师在分析时需要注意,这项指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货管理效率的提升。
此外,《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不适用于农、林、矿产的生产行业,也不适用于大宗商品的做市商和经纪商。因为这些产品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故可以按照可变现净值(市场公允价格扣减销售费用)计量,产品价值的变动随着市场的变动计入利润表。
与存货相关的其他问题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发出存货计量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方法的变更。当变更发生时,准则要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年度及变更当期报表。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处理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相同。但若公司是将其他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变更为后进先出法,则不需要采用追溯调整法,而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变更当期及后续期间报表。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应在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分析师需要关注企业白能够方法的理由是否恰当,是否为了降低所得税费用或是提高公司利润。
存货的列报与披露
两大会计准则要求列报和披露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允许存货减值的转回。需列报和披露事项如下表。
序号 | 存货列报和披露事项 |
---|---|
A | 存货计量的会计政策包括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
B | 存货总的账面价值以及明细类别的账面价值(比如:原材料、半成品等) |
C | 以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计量的存货账面价值 |
D | 当期计入销售成本(COGS)的存货价值 |
E | 当期计提的存货减值的金额 |
F | 当期作为减值转回冲减了销售成本的金额 |
G | 当期导致存货减值转回的环境或事项 |
H | 作为债务抵押或质押的存货 |
与存货相关的财务报表和比率分析
分析师在分析存货相关的事项时,需要关注可能会受到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影响的财务比率,以及在存货后续计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存货减值和转回带来的影响。
此外,存货的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变动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反映经济周期和预期未来企业盈利的增长。例如,公司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迅速增长可能预示着市场强劲的需求,而产成品的增长速度高于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增长速度可能意味着产品需求的下滑。
存货销售增长率高于存货的增长率可能预示着旺盛的需求,而反之可能预示着需求的下滑等。
这篇关于程序员学CFA——财务报告与分析(七)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