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二十七天(贪心 一),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硬拖拖到现在才写完。。。
关于贪心:
文章链接: 代码随想录
文章摘要:
贪心的本质是选择每一阶段的局部最优,从而达到全局最优。
贪心算法并没有固定的套路。
和其他算法不同,贪心没有能看出局部最优是否能推出整体最优的通法。
用来验证可不可以用贪心算法的最好策略就是举反例,如果想不到反例,那么就试一试贪心吧。
面试中基本不会让面试者现场证明贪心的合理性,代码写出来跑过测试用例即可,或者自己能自圆其说理由就行了。
很多同学通过(accept)了贪心的题目,但都不知道自己用了贪心算法,因为贪心有时候就是常识性的推导,所以会认为本应该就这么做!
看起来这算法挺玄乎,那么来几道题感受感受吧!
力扣题:
455.分发饼干
题面:
假设你是一位很棒的家长,想要给你的孩子们一些小饼干。但是,每个孩子最多只能给一块饼干。
对每个孩子 i
,都有一个胃口值 g[i]
,这是能让孩子们满足胃口的饼干的最小尺寸;并且每块饼干 j
,都有一个尺寸 s[j]
。如果 s[j] >= g[i]
,我们可以将这个饼干 j
分配给孩子 i
,这个孩子会得到满足。你的目标是尽可能满足越多数量的孩子,并输出这个最大数值。
思路:
一下子没想出来,看完觉得其实挺简单的:
为了满足更多的小孩,就不要造成饼干尺寸的浪费。
大尺寸的饼干既可以满足胃口大的孩子也可以满足胃口小的孩子,那么就应该优先满足胃口大的。
看到这里相信有点思路了吧?
局部最优:大饼干喂给胃口大的,充分利用饼干尺寸喂饱一个
全局最优:喂饱尽可能多的小孩。
先将饼干数组和小孩数组排序,然后用大饼干优先满足胃口大的,并统计满足小孩数量。
用两个下标表示读取饼干和小孩数组的顺序,如果排序从低到高,那就两个下标就从末尾开始读取,从后往前,饼干肯定足够大,孩子胃口也足够大,如果孩子能满足的话就吃下足够大的饼干,此时计数器计数并往下走,如果孩子胃口满足不了,就去往下找能满足胃口的孩子。
这么说可能有点绕,看代码其实还一目了然一些。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findContentChildren(vector<int>& g, vector<int>& s) {sort(g.begin(),g.end());sort(s.begin(),s.end());int count = 0, si = s.size() - 1, gi = g.size() - 1;while(si >= 0 && gi >= 0){if(g[gi] <= s[si]) si --, gi --, count ++;else gi --;}return count;}
};
376. 摆动序列
题目链接:. - 力扣(LeetCode)
题面:
如果连续数字之间的差严格地在正数和负数之间交替,则数字序列称为 摆动序列 。第一个差(如果存在的话)可能是正数或负数。仅有一个元素或者含两个不等元素的序列也视作摆动序列。
-
例如,
[1, 7, 4, 9, 2, 5]
是一个 摆动序列 ,因为差值(6, -3, 5, -7, 3)
是正负交替出现的。 - 相反,
[1, 4, 7, 2, 5]
和[1, 7, 4, 5, 5]
不是摆动序列,第一个序列是因为它的前两个差值都是正数,第二个序列是因为它的最后一个差值为零。
子序列 可以通过从原始序列中删除一些(也可以不删除)元素来获得,剩下的元素保持其原始顺序。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
,返回 nums
中作为 摆动序列 的 最长子序列的长度 。
思路:
本题要求通过从原始序列中删除一些(也可以不删除)元素来获得子序列,剩下的元素保持其原始顺序。
相信这么一说吓退不少人,这要求最大摆动序列又可以修改数组,这得如何修改呢?
来分析一下,要求删除元素使其达到最大摆动序列,应该删除什么元素呢?
用示例二来举例,如图所示:
局部最优:删除单调坡度上的节点(不包括单调坡度两端的节点),那么这个坡度就可以有两个局部峰值。
整体最优:整个序列有最多的局部峰值,从而达到最长摆动序列。
局部最优推出全局最优,并举不出反例,那么试试贪心!
(为方便表述,以下说的峰值都是指局部峰值)
实际操作上,其实连删除的操作都不用做,因为题目要求的是最长摆动子序列的长度,所以只需要统计数组的峰值数量就可以了(相当于是删除单一坡度上的节点,然后统计长度)
这就是贪心所贪的地方,让峰值尽可能的保持峰值,然后删除单一坡度上的节点
在计算是否有峰值的时候,大家知道遍历的下标 i ,计算 prediff(nums[i] - nums[i-1]) 和 curdiff(nums[i+1] - nums[i]),如果prediff < 0 && curdiff > 0
或者 prediff > 0 && curdiff < 0
此时就有波动就需要统计。
这是我们思考本题的一个大体思路,但本题要考虑到相连的元素相等的情况(也就是平坡),
平坡分两种,一个是 上下中间有平坡,一个是单调有平坡,如图:
下面的部分代码有一个值得好好讲的东西:
为什么preDiff = curDiff会在if条件里面呢?按常理来讲preDiff应该实时更新才对,但是如果实时更新下面的图就会得到错误的答案:
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 1; i++) {curDiff = nums[i + 1] - nums[i];// 出现峰值if ((preDiff <= 0 && curDiff > 0) || (preDiff >= 0 && curDiff < 0)) {result++;preDiff = curDiff; // 注意这里,只在摆动变化的时候更新prediff}}
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版本一的代码在三个地方记录峰值,但其实结果因为是 2,因为 单调中的平坡 不能算峰值(即摆动)。
另一种当然就是下中间有平坡了,如图:
在图中,当 i 指向第一个 2 的时候,prediff > 0 && curdiff = 0
,当 i 指向最后一个 2 的时候 prediff = 0 && curdiff < 0
。
如果我们采用,删左面三个 2 的规则,那么 当 prediff = 0 && curdiff < 0
也要记录一个峰值,因为他是把之前相同的元素都删掉留下的峰值。
所以我们记录峰值的条件应该是: (preDiff <= 0 && curDiff > 0) || (preDiff >= 0 && curDiff < 0)
,为什么这里允许 prediff == 0 ,就是为了 上面我说的这种情况
其实本题看起来好像简单,但需要考虑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而且很难一次性想到位。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wiggleMaxLength(vector<int>& nums) {if (nums.size() <= 1) return nums.size();int curDiff = 0; // 当前一对差值int preDiff = 0; // 前一对差值int result = 1; // 记录峰值个数,序列默认序列最右边有一个峰值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 1; i++) {curDiff = nums[i + 1] - nums[i];// 出现峰值if ((preDiff <= 0 && curDiff > 0) || (preDiff >= 0 && curDiff < 0)) {result++;preDiff = curDiff; // 注意这里,只在摆动变化的时候更新prediff}}return result;}
};
53. 最大子序和
题目链接:. - 力扣(LeetCode)
题面: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
,请你找出一个具有最大和的连续子数组(子数组最少包含一个元素),返回其最大和子数组(子数组 是数组中连续的 非空 元素序列)是数组中的一个连续部分。
思路:
如果要硬找,那就需要两层for循环:
第一层 for 就是设置起始位置,第二层 for 循环遍历数组寻找最大值
那这道题如果用贪心贪的是哪里呢?
如果 -2 1 在一起,计算起点的时候,一定是从 1 开始计算,因为负数只会拉低总和,这就是贪心贪的地方!
局部最优:当前“连续和”为负数的时候立刻放弃,从下一个元素重新计算“连续和”,因为负数加上下一个元素 “连续和”只会越来越小。
全局最优:选取最大“连续和”
局部最优的情况下,并记录最大的“连续和”,可以推出全局最优。
从代码角度上来讲:遍历 nums,从头开始用 count 累积,如果 count 一旦加上 nums[i]变为负数,那么就应该从 nums[i+1]开始从 0 累积 count 了,因为已经变为负数的 count,只会拖累总和。
这相当于是暴力解法中的不断调整最大子序和区间的起始位置。
那有同学问了,区间终止位置不用调整么? 如何才能得到最大“连续和”呢?
区间的终止位置,其实就是如果 count 取到最大值了,及时记录下来了:
if (count > result) result = count;
这样相当于是用 result 记录最大子序和区间和(变相的算是调整了终止位置)。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maxSubArray(vector<int>& nums) {int count = 0;int max = INT32_MIN;for(int i = 0; i < nums.size(); i ++){count += nums[i];if(max < count) max = count;if(count <= 0) count = 0;}return max;}
};
关于本代码的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
不少同学认为 如果输入用例都是-1,或者 都是负数,这个贪心算法跑出来的结果是 0, 这是又一次证明脑洞模拟不靠谱的经典案例,建议大家把代码运行一下试一试,就知道了,也会理解 为什么 result 要初始化为最小负数了。
误区二:
大家在使用贪心算法求解本题,经常陷入的误区,就是分不清,是遇到 负数就选择起始位置,还是连续和为负选择起始位置。
在动画演示用,大家可以发现, 4,遇到 -1 的时候,我们依然累加了,为什么呢?
因为和为 3,只要连续和还是正数就会 对后面的元素 起到增大总和的作用。 所以只要连续和为正数我们就保留。
这里也会有录友疑惑,那 4 + -1 之后 不就变小了吗? 会不会错过 4 成为最大连续和的可能性?
其实并不会,因为还有一个变量 result 一直在更新 最大的连续和,只要有更大的连续和出现,result 就更新了,那么 result 已经把 4 更新了,后面 连续和变成 3,也不会对最后结果有影响。
这篇关于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二十七天(贪心 一)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