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EMC):群脉冲抗扰度试验深度解读(四)

2024-08-26 10:04

本文主要是介绍电磁兼容(EMC):群脉冲抗扰度试验深度解读(四),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是如何产生的?

2. 尖峰幅度

3. 上升时间

4. 尖峰持续时间

5. 尖峰重复率

6. 每个尖峰脉冲群的个数和脉冲群持续时间

7. 总结


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是如何产生的?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是由于切换感性负载而产生的。该切换瞬变通常被称为快速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脉冲群的持续时间:主要由切换前存储在电感中的能量决定;

       单个瞬变的重复率;

       幅度变化的瞬变组成一个脉冲群:主要由切换触点的机械和电特性决定(断开触点的速度,开路情况下触的耐压能力。

       这些感性负载通常为电机、继电器等。电感作为储能元器件,但它与电容的储能方式还有有一些区别。当电容充满电后,断开不接负载,电容里的电量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理论上是会永久存在,实际会缓慢消散。而电感就充满能量后,即使断开不接负载,电感上的能量也是瞬间消失,用万用表测量不出电感上有电压存在。这里根据电感的公式V=Ldi/dt,可以知道,在电感断开的瞬间,di/dt发生快速的变化。

       例如:1mH电感,通过1A电流,切换时间1us,此时在电感上感应的电压V=1kV,同样的电感和电流,切换时间缩小到1ns时,电感上的感应电压将达到1000kV,如此高的电压可以瞬变将空气击穿形成击穿电流,将电感上的能量消耗掉。当在实际电路中,电感回路还存在一定的电阻阻抗,因此在断开的瞬变电感与回路的电阻以及寄生电容将形成阻尼振荡,反复地通过击穿空气将电感上的能量慢慢消耗掉。这也便是脉冲群产生的机理,如上说脉冲群的电气特性主要取决于应用环境中的感性负载特性。

2. 尖峰幅度

       导线上测量到的尖峰幅值同与开关触点电连接的线上测到的尖峰幅值相同。对于供电电源和某些控制电路,在触点接近的时候(1m的数量级的距离)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此时,骚扰是由感应(例如电容)来传递的。其幅值是在触点测到的幅值一部分。

       如下是简单的等效示意图,R1感性负载直接连接,其上的尖峰电压也便等于VL。而R2回路通过寄生电容C1,使VL感应过来,其幅值由C1,R2和C3分压,因此便是触点电压的一部分。

3. 上升时间

       宜注意的是,随着距离电快速瞬变脉冲源的增大,由于连接负载引起失真而导致的传输损耗、散射和反射,会使波形发生改变。在尖峰的传输过程中,考虑到高频分量的衰减效应,假定试验发生器的5ns的上升时间的规定是折中的方法

       更短的上升时间,例如1ns,将会得到更保守的试验结果。它更合适与电快速瞬变源有短连接的设备的场合。

       在电快速瞬变脉冲源(电压从500V~4kV,甚至更高的值)的脉冲实际的上升时间与空气中静电放电脉冲上升时间非常接近,它们的放电机理是相同的。

4. 尖峰持续时间

       实际的持续时间与标准规定的持续时间显著不同。然而,这符合在敏感电路中作为感应电压测量到的尖峰的持续时间,因为这些感应电压与尖峰的低频分量几乎不相关。

5. 尖峰重复率

       重复率取决于多个参数。例如:

       充电电路的时间常数(电阻、电感及开关感性负载的分布电容);

       开关电路的时间常数,包括将此负载连接到开关触点的导线的阻抗;

       开路动作中的接触速度;

       开关触点的耐压;

       由此,重复率是变化的,十倍的范围或者更多是非常正常的。

       实际上,由于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一次试验中需要包括最典型的参数的范围,试验时选择100kHz的重复率是作为折中的重复率

6. 每个尖峰脉冲群的个数和脉冲群持续时间

       这些参数取决于由切换感性负载存储的能量及开关触点的耐压。

       尖峰/脉冲群的个数与尖峰重复率和脉冲群持续时间有直接关系。从测试的数据来看,除了水银继电器(并不像标准考虑的其他类型的继电器一样普遍使用),绝大多数的脉冲群持续时间非常接近2ms。

       选择0.75ms的持续时间作为100kHz试验时的参考时间。对应的尖峰/脉冲群的个数为75个。

7. 总结

       综上所述,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环境里的脉冲群干扰相差甚大。因此不要说在实验室测试合格,但去到客户那里还是出问题的这种论调。若产品实际的应用场景存在快速切换的大感性负载,那请根据实际情况将试验等级提高

本博客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收藏与关注!

这篇关于电磁兼容(EMC):群脉冲抗扰度试验深度解读(四)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108248

相关文章

Redis与缓存解读

《Redis与缓存解读》文章介绍了Redis作为缓存层的优势和缺点,并分析了六种缓存更新策略,包括超时剔除、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旁路缓存、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读写穿透和异步... 目录缓存缓存优缺点缓存更新策略超时剔除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旁路缓存(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先更新数

Node.js 中 http 模块的深度剖析与实战应用小结

《Node.js中http模块的深度剖析与实战应用小结》本文详细介绍了Node.js中的http模块,从创建HTTP服务器、处理请求与响应,到获取请求参数,每个环节都通过代码示例进行解析,旨在帮... 目录Node.js 中 http 模块的深度剖析与实战应用一、引言二、创建 HTTP 服务器:基石搭建(一

C#反射编程之GetConstructor()方法解读

《C#反射编程之GetConstructor()方法解读》C#中Type类的GetConstructor()方法用于获取指定类型的构造函数,该方法有多个重载版本,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获取不同特性的构造函... 目录C# GetConstructor()方法有4个重载以GetConstructor(Type[]

MCU7.keil中build产生的hex文件解读

1.hex文件大致解读 闲来无事,查看了MCU6.用keil新建项目的hex文件 用FlexHex打开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经过软件的解释之后,发现这些数据排列地十分整齐 :02000F0080FE71:03000000020003F8:0C000300787FE4F6D8FD75810702000F3D:00000001FF 把解释后的数据当作十六进制来观察 1.每一行数据

Java ArrayList扩容机制 (源码解读)

结论:初始长度为10,若所需长度小于1.5倍原长度,则按照1.5倍扩容。若不够用则按照所需长度扩容。 一. 明确类内部重要变量含义         1:数组默认长度         2:这是一个共享的空数组实例,用于明确创建长度为0时的ArrayList ,比如通过 new ArrayList<>(0),ArrayList 内部的数组 elementData 会指向这个 EMPTY_EL

基于UE5和ROS2的激光雷达+深度RGBD相机小车的仿真指南(五):Blender锥桶建模

前言 本系列教程旨在使用UE5配置一个具备激光雷达+深度摄像机的仿真小车,并使用通过跨平台的方式进行ROS2和UE5仿真的通讯,达到小车自主导航的目的。本教程默认有ROS2导航及其gazebo仿真相关方面基础,Nav2相关的学习教程可以参考本人的其他博客Nav2代价地图实现和原理–Nav2源码解读之CostMap2D(上)-CSDN博客往期教程: 第一期:基于UE5和ROS2的激光雷达+深度RG

韦季李输入法_输入法和鼠标的深度融合

在数字化输入的新纪元,传统键盘输入方式正悄然进化。以往,面对实体键盘,我们常需目光游离于屏幕与键盘之间,以确认指尖下的精准位置。而屏幕键盘虽直观可见,却常因占据屏幕空间,迫使我们在操作与视野间做出妥协,频繁调整布局以兼顾输入与界面浏览。 幸而,韦季李输入法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这一现状。它不仅对输入界面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构,更巧妙地将鼠标这一传统外设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想象

Spring 源码解读:自定义实现Bean定义的注册与解析

引言 在Spring框架中,Bean的注册与解析是整个依赖注入流程的核心步骤。通过Bean定义,Spring容器知道如何创建、配置和管理每个Bean实例。本篇文章将通过实现一个简化版的Bean定义注册与解析机制,帮助你理解Spring框架背后的设计逻辑。我们还将对比Spring中的BeanDefinition和BeanDefinitionRegistry,以全面掌握Bean注册和解析的核心原理。

免费也能高质量!2024年免费录屏软件深度对比评测

我公司因为客户覆盖面广的原因经常会开远程会议,有时候说的内容比较广需要引用多份的数据,我记录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一般都用录屏工具来记录会议内容。这次我们来一起探索有什么免费录屏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吧。 1.福晰录屏大师 链接直达:https://www.foxitsoftware.cn/REC/  录屏软件录屏功能就是本职,这款录屏工具在录屏模式上提供了多种选项,可以选择屏幕录制、窗口

GPT系列之:GPT-1,GPT-2,GPT-3详细解读

一、GPT1 论文: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 链接:https://cdn.openai.com/research-covers/languageunsupervised/language_understanding_paper.pdf 启发点:生成loss和微调loss同时作用,让下游任务来适应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