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 数字基带常用码型
- 传输码型选择考虑因素
- 单极性不归零(NRZ)码
- 双极性不归零(NRZ)码
- 单极性归零(RZ)码
- 双极性归零(RZ)码
- 差分码
- 传号差分编码
- 空号差分编码
- 交替极性(AMI)码
-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HDB3)码
- 编码原理
- 成对选择的三进制码(PST码)
- 曼彻斯特码(双相码)
- 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 信号反转(CMI)码
- 差分模式反转(DMI)码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
数字基带信号: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所占据频谱从零频或很低频率开始。
-
传输数字基带信号:数字基带信号不经载波调制而直接在信道上传输的方式。
-
数字频带传输:脉数字基带信号经载波调制后再信道上传输
-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通常由脉冲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抽样判决器与码元再生器组成。
-
基带传输系统各点的波形
数字基带常用码型
传输码型选择考虑因素
- 码型中低频、高频分量尽量少。
- 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以便定时提取。
- 码型变换设备要简单可靠。
- 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若传输码型有一定的规律性,则就可根据这一规律性来检测传输质量,以便做到自动监测
- 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适合于所有的二进制信号。这种与信源的统计特性无关的特性称为对信源具有透明性。
- 低误码增殖。
- 高的编码效率。
单极性不归零(NRZ)码
- 有直流成份;
- 判决电平不能稳定在最佳的电平,抗噪声性能不好
- 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
- 传输时要求信道的一端接地,不能用两根芯线均不接地的电缆传输线。
双极性不归零(NRZ)码
- “1”和“0”符号等概率出现时无直流分量;当“1”和“0”出现概率不相等时,仍有直流成份。
- 接收端判决门限为0,容易设置并且稳定,因此抗干扰能力强
- 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
- 可以在电缆等无接地线上传输
单极性归零(RZ)码
- 码元宽度小于码元间隔,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
- 接设码元间隔为 T s T_s Ts,归零码宽度为 τ \tau τ,则称 T s T_s Ts为占空比,特殊 π / T s = 0.5 π/T_s=0.5 π/Ts=0.5称为半占空码。单极性归零码可以直接提取位定时信息
- 单极性归零码可以直接提取位定时信息
双极性归零(RZ)码
- 每个码元内的脉冲都回到零电平,即相邻脉冲之间必定留有零电位的间隔。
- 接除了具有双极性不归零码的特点外,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变换电路(全波整流电路),变换为单极性归零码,有利于同步脉冲的提取
差分码
传号差分 : d k = a k ⊕ d k − 1 空号差分 : d k = a k ˉ ⊕ d k − 1 传号差分: d_k=a_k \oplus d_{k-1} \\ 空号差分: d_k=\bar{a_k} \oplus d_{k-1} 传号差分:dk=ak⊕dk−1空号差分:dk=akˉ⊕dk−1
- 不用码元本身的电平表示信息代码,而是用相邻码元的电平的跳变和不变来表示消息代码;
- 用差分码传送代码可以消除设备初始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在相位调制系统中用于解决载波相位模糊问题。
传号差分编码
- 传号差分编码是指当前位的值取决于当前位和前一个位的异或(XOR)操作。如果当前位是1,则输出与前一个输出位相反;如果当前位是0,则输出与前一个输出位相同。
传号差分 : d k = a k ⊕ d k − 1 传号差分: d_k=a_k \oplus d_{k-1} 传号差分:dk=ak⊕dk−1
示例: 假设有一个二进制序列 1 0 1 1 0
,按照以下方式进行传号差分编码:
-
初始状态: d − 1 = 0 d_{-1} = 0 d−1=0(假设初始状态为0)
-
第一位: a 0 = 1 a_0 = 1 a0=1, d 0 = a 0 ⊕ d − 1 = 1 ⊕ 0 = 1 d_0 = a_0 \oplus d_{-1} = 1 \oplus 0 = 1 d0=a0⊕d−1=1⊕0=1
-
第二位: a 1 = 0 a_1 = 0 a1=0, d 1 = a 1 ⊕ d 0 = 0 ⊕ 1 = 1 d_1 = a_1 \oplus d_0 = 0 \oplus 1 = 1 d1=a1⊕d0=0⊕1=1
-
第三位: a 2 = 1 a_2 = 1 a2=1, d 2 = a 2 ⊕ d 1 = 1 ⊕ 1 = 0 d_2 = a_2 \oplus d_1 = 1 \oplus 1 = 0 d2=a2⊕d1=1⊕1=0
-
第四位: a 3 = 1 a_3 = 1 a3=1, d 3 = a 3 ⊕ d 2 = 1 ⊕ 0 = 1 d_3 = a_3 \oplus d_2 = 1 \oplus 0 = 1 d3=a3⊕d2=1⊕0=1
-
第五位: a 4 = 0 a_4 = 0 a4=0, d 4 = a 4 ⊕ d 3 = 0 ⊕ 1 = 1 d_4 = a_4 \oplus d_3 = 0 \oplus 1 = 1 d4=a4⊕d3=0⊕1=1
-
编码后的序列是
1 1 0 1 1
。
空号差分编码
- 空号差分编码是指当前位的值取决于当前位的非(NOT)和前一个位的异或操作。如果当前位是1,则输出与前一个输出位相同;如果当前位是0,则输出与前一个输出位相反。
空号差分 : d k = a k ˉ ⊕ d k − 1 空号差分: d_k=\bar{a_k} \oplus d_{k-1} 空号差分:dk=akˉ⊕dk−1
示例: 使用相同的二进制序列 1 0 1 1 0
,进行空号差分编码:
- 初始状态: d − 1 = 0 d_{-1} = 0 d−1=0(假设初始状态为0)
- 第一位: a 0 = 1 a_0 = 1 a0=1, d 0 = a 0 ˉ ⊕ d − 1 = 0 ⊕ 0 = 0 d_0 = \bar{a_0} \oplus d_{-1} = 0 \oplus 0 = 0 d0=a0ˉ⊕d−1=0⊕0=0
- 第二位: a 1 = 0 a_1 = 0 a1=0, d 1 = a 1 ˉ ⊕ d 0 = 1 ⊕ 0 = 1 d_1 = \bar{a_1} \oplus d_0 = 1 \oplus 0 = 1 d1=a1ˉ⊕d0=1⊕0=1
- 第三位: a 2 = 1 a_2 = 1 a2=1, d 2 = a 2 ˉ ⊕ d 1 = 0 ⊕ 1 = 1 d_2 = \bar{a_2} \oplus d_1 = 0 \oplus 1 = 1 d2=a2ˉ⊕d1=0⊕1=1
- 第四位: a 3 = 1 a_3 = 1 a3=1, d 3 = a 3 ˉ ⊕ d 2 = 0 ⊕ 1 = 1 d_3 = \bar{a_3} \oplus d_2 = 0 \oplus 1 = 1 d3=a3ˉ⊕d2=0⊕1=1
- 第五位: a 4 = 0 a_4 = 0 a4=0, d 4 = a 4 ˉ ⊕ d 3 = 1 ⊕ 1 = 0 d_4 = \bar{a_4} \oplus d_3 = 1 \oplus 1 = 0 d4=a4ˉ⊕d3=1⊕1=0
- 编码后的序列是
0 1 1 1 0
。
交替极性(AMI)码
-
又称双极方式码、平衡对称码、信号交替反转码等
-
单极性方式的变形,即把单极性方式中的“0”码仍与零电平对应,而“1”码对应发送极性交替的正、负电平。这种码型实际上把二进制脉冲序列变为三电平的符号序列(故叫伪三元序列)。
-
缺点:连“0”码过多时提取定时信号困难
-
优点:
- 在“1"、“0"码不等概率情况下,也无直流成分,且零频附近低频分量小。因此,对具有变压器或其他交流耦合的传输信道来说,不易受隔直特性影响。
- 若接收端收到的码元极性与发送端完全相反,也能正确判决。
- 只要进行全波整流就可以变为单极性码。如果交替极性码是归零的,变为单极性归零码后就可提取同步信息。北美系列的一、二、三次群接口码均使用经扰码后的AMI码。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HDB3)码
- HDB3码就是一系列高密度双极性码(HDB1、HDB2、HDB3等)中最重要的一种。
- 为克服连“0”码过多时提取定时信号困难,以及非连“0”码时提取的位同步信号又不能保持足够的时间的一种方案。
- 将发送序列先经过一扰码器,将输入的码序列按一定规律进行扰乱,使得输出码序列不再出现长串的连“0”或连“1”等规律序列,在接收端通过去扰恢复原始的发送码序列。
- 优点:直流成分,低频成分少,即使有长连“0"码时也能提取位同步信号。
- 缺点:译码电路比较复杂。HDB是CCITT建议欧洲系列一、二、三次群的接口码型。
编码原理
- 先把消息变成AMI码,然后检查AMI的连“0"情况,当无3个以上连“0"串时,AMI码就是HDB3码。
- 当出现4个或4个以上连“0"情况,则将每4个连“0"小段的第4个“0"变换成“1”码。这个由“0"码改变来的“1”码称为破坏脉冲(符号),用符号 V V V表示。原来的二进制码元序列中所有的“1”码称为信码,用符号 B B B表示。
- 下图 口 ( a ) 、 ( b ) 、 ( c ) 口 口(a)、(b)、(c)口 口(a)、(b)、(c)口分别表示一个二进制码元序列、 相应的 A M I 码 相应的AMI码 相应的AMI码以及 信码 B 信码B 信码B和 破坏脉冲 V 破坏脉冲V 破坏脉冲V的位置。当信码序列中加入破坏脉冲以后,信码B和破坏脉冲 V V V的正负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变化的规律,以便确保编好的码中没有直流成分。
- V码必须与前一个码(信码B)同极性,以便和正常的AMI码区分开来。如果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应该在四个连“0"码的第一个“0"码位置上加一个与V码同极性的补信码,用符号B’表示。此时B码和B’码合起来保持条件(1)中信码极性交替变换的规律。
成对选择的三进制码(PST码)
- 编码过程是:先将二进制代码两两分组,然后再把每一码组编码成两个三进制数字(+、0)。因为两位三进制数字共有9种状态,故可灵活地选择其中的4种状态。表7-1列出了其中一种使用最广的格式。
- 为防止PST码的直流漂移,当在一个码组中仅发送单个脉冲时,即二进制码为10或01,两个模式应交替变换;而当码组为00或11时,+模式和-模式编码规律相同。
- PST码能提供足够的定时分量,且无直流成分,编码过程也较简单。但这种码在识别时需要提供“分组”信息,即需要建立帧同步。
- 的AMI码、HDB码和PST码中,每位二进制信码都被变换成1个三电平取值(+1、0、-1)的码,属于三电平码,有时把这类码称为1B/1T码。
曼彻斯特码(双相码)
-
特点:每个二进制代码分别用两个具有不同相位的二进制代码来取代。如“1”码用10表示,“0”码用01表示。
-
优点:无直流分量,最长连“0"、连“1"数为2,定时信息丰富,编译码电路简单。但其码元速率比输入的信码速率提高了一倍。
-
双相码适用于数据终端设备在中速短距离上传输。如以太网采用分相码作为线路传输码。
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
双相码的一种变形
-
编码规则:“1"码用码元持续中心点出现跃变来表示,即用10和01交替变化来表示。“0"码有两种情况:单个“0"时,在码元持续内不出现电平跃变,且与相邻码元的边界处也不跃变;连“0"时,在两个“0"码的边界处出现电平跃变,即00和11交替。
-
两个“1”码中间有一个“0”码时,密勒码流中出现最大宽度为2T的波形,即两个码元周期。这一性质可用来进行误码检错。
信号反转(CMI)码
-
编码规则:当为“0"码时,用01表示,当出现“1"码时,交替用00和11表示。
-
优点:没有直流分量,且有频繁出现波形跳变,便于定时信息提取,具有误码监测能力。CMI码同样有因极性反转而引起的译码错误问题。
-
由于CMI码具有上述优点,再加上编、译码电路简单,容易实现,因此,在高次群脉冲码调制终端设备中广泛用作接口码型。在速率低于8448kb/s的光纤数字传输系统中也被建议作为线路传输码型。
-
国际电联(ITU)的G.703建议中,也规定CMI码为PCM四次群的接口码型。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在32kb/s及更低速率的光纤通信系统中也采用CMI码。
差分模式反转(DMI)码
- DMI码是也是一种1B2B码
- 变换规则是:对于输入二元码0,若前面变换码为01或11,则DMI码为01;若前面变换码为10或00,则DMI码为10。对于输入二元码1,则DMI码00和11交替变化。
这篇关于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