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第54集《摄大乘论》,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讲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0页:
戊二、广能引发(分二:己一十难行;己二四作业)
己一、十难行(分二:庚一略释十难释;庚二重释随觉难行)
庚一、略释十难释(分二:辛一标数;辛二列释)
我们这一科讲到增上心学,这个增上心学是讲到大乘的三摩地,大乘的三摩地有因缘观、有真如观,但是本论所强调的是真如三昧,就是直接的观照真如理性。我们前面讲到,一个菩萨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从自利的角度──断恶、修善,或者是从利他的角度──产生种种的善巧方便,都有很大的加持力。
前面的引发,主要是讲神通有十四种的妙用;这个地方是广泛的说明引发,它不只是神通,其实真如三昧除了引发神通以外,它能够引发十种的难行,有四种的作业。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引发,更加的说明,除了神通以外,菩萨能够成就十种的苦行而四种的作业。首先我们看己一的十种难行,这当中有两科:一、略释十难释;二、重释随觉难行。先说明十难,这当中先标数再列释。先标出它的数目:
辛一、标数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
菩萨在真如三昧的时候,他能够摄受一切的难行。有哪些难行呢?有十种的难行。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的修习真如三昧,经常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经常随顺这样的观察,你就能够对这十种本来是很困难的行为,慢慢慢慢就会觉得不困难,就是你的行力跟忍力都增长。
辛二、列释(分十:壬一自誓难行;壬二不退难行;壬三不背 难行;壬四现前难行;壬五不染难行;壬六胜解难行;壬七通达难行;壬八随觉难行;壬九不离 不染难行;壬十加行难行)
壬一、自誓难行
我们把十种难行标题先念一遍:一、自誓难行;二、不退难行;三、不背难行;四、现前难行;五、不染难行;六、胜解难行;七、通达难行;八、随觉难行;九、不离不染难行;十、加行难行。你经常修真如三昧,你会成就十种不可思议的难行。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这十种难行的第一个总标。你经常修习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你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产生一个广大的誓愿。什么样的誓愿呢?希望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这个是不容易的。我们凡夫不经常修真如三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缘法里面活动,一个人内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体,而在因缘上活动,你会产生两种思考,只有两种思考:第一个,你会把所修的资粮,转成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你会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资粮,转成二乘的偏空涅盘。这两个都是因缘法、都是极端的,一个是因缘的生起,一个是因缘的消失。
菩萨之所以能够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你经常把心带回家,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因为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
这个时候你会发觉:既然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所以,如果你过去发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萨有很多庄严的果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样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转的,因为你是从因缘上发菩提心;这个地方的菩提心,是依止不生灭心的理体,而发动你的菩提心,这个地方是第一个难行。
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凡夫以前在因缘的作用上,就不断以有所得心分别、躁动。我们过去对苦行的认知:哦,这个人日中一食、这个人树下一宿,这个是苦行。当然这个也是苦行,但是从大乘来说,这个不能说是苦行,因为这个地方苦行是要有增上的力量,就是你这种苦行,对无上菩提有增上力量才叫苦行。对无上菩提的苦行就是说,一般人你要他成佛,这个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要非常有远见,才有办法发出菩提心,但是你能够发起菩提心,这件事情是苦行,这是第一个。
壬二、不退难行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
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要面对很多很多障碍的考验,当然最重要就是──生、老、病、死的报障来障碍我。这个地方古德是说:一般的声闻人,它成就禅定以后──或者初禅、或者二禅,乃至于四禅,他就不愿意来到欲界了,他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去。所以在色界、无色界里面,他的色身,那个四大是精妙的四大,所以他这个老病死的障碍特别的轻微。
菩萨观察我空、法空以后,他发了菩提心来到人世间,他不往生到色界、无色界,他继续来到欲界,这个时候,要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内心不退转,他有这种忍力。就像西藏的法王对我们所有的菩萨开示说:只要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就要坚持到底。
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只要你的生命还在、你的明了性还在,你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因为你的心有无量的潜能、无量的功德,等待你去开发,我们不应该有这种挫折的念头。这是什么?不退难行,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但是菩萨有真如三昧的资持,他能够做到。
壬三、不背难行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
这个也是不容易。前面是讲到菩萨本身果报体的障碍,这个地方是菩萨所摄受的众生产生了障碍。说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菩萨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来教化有情众生,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来摄受他、教化他,让他慢慢慢慢的成长;但是众生并没有接受菩萨的教化,还是一样生起邪恶的行为。这个时候,一般人就想:这样的教化实在是白白浪费体力,就放弃了。但是菩萨不能放弃对众生的摄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经验,你曾经度化你的家人、眷属、信徒,你花很多的精神体力,给他作很多的规划,但是几年过后,你看他烦恼依旧、障碍依旧,有时候我们就会放弃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说,如果你不修真如三昧,当然你的心就在得失的因缘当中,不断的生灭变化流转;如果你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你要注意一件事情,如果你有志于修真如三昧,你要成为一个金刚菩萨、不退转的菩萨,就是什么事情?
你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我们讲菩萨是先发愿,誓愿力、观照力、行动力,比如说你今天,诶,你发愿:我要用念佛法门来摄受众生。这是一个好愿。但是你在因地发愿的时候,你的心不能向外追求。就是说你不能发愿说:诶,我要度化一百个人往生。你不能发这个愿。因为外在的人事,不是你能够决定的。你因地发愿的时候,不能够牵涉到外境的变化,你只能够约你的内心发愿。这个地方会影响一个菩萨的退转,就是你刚开始发愿发错了,这个时候你就种下一个定时炸弹,因为你的发愿是安住在外境,外境不是你能够控制的,它一变化,你的心跟着变化,你的愿就破坏了。
所以这个地方,菩萨发很多精神体力教化众生,当然众生善根会增长,但是烦恼也会活动,菩萨还是不放弃,继续的教化众生。就是菩萨的愿,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约内心安立的,但求尽心尽力,不求事事圆满。就是你一开始发愿的时候,就要发对,你那个愿必须向内发愿,不要向外发愿,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菩萨能够不退转。
你看我们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这个愿是摄受一些还没有上路的菩萨,从外在的因缘来说,众生要度、烦恼要断、佛道要成;但是真正一个上路的菩萨,他是发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他完全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
这个时候,菩萨从修习因缘观的菩萨,而提升到修真如观菩萨,那就不同了,你不容易退转了。当你从众生无边誓愿度而转成自性众生誓愿度,你的生命就开始产生变化了,你的无上菩提,外面的风吹雨打,不容易干扰你。这个地方讲不背难行,这个是难行,这是真正的难行。
壬四、现前难行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什么叫现前难行?就是说菩萨遇到了怨家,彼此间有怨恨的有情众生,菩萨能够放下内心的这种对立心,而对这个怨家众生做一些饶益的事情,当然这个人一定要对立心很淡薄。他为什么对立心淡薄?他经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经常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相、法相不可得,他就能够包容一切众生。这个地方也是非常困难做到,而菩萨因为修真如三昧的关系,他却做到了。
壬五、不染难行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菩萨要建立佛法、要摄受众生,一定要来到人世间,他不能只是考虑自己的安乐,安住涅盘的。来到世间,他就要经得起世间法的考验。什么叫世间法呢?就是
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这个称、讥是当面的称赞跟毁谤;毁、誉是背面的称赞跟毁谤;利、衰是指外在的资具,外在可爱的果报得到了或者失掉了;苦、乐是指菩萨本身的色身,有种种苦乐的感受。总而言之,一个菩萨行菩萨道,你对于别人的赞叹毁谤、对自己苦乐的感受,你要能够不受染污,这个地方也是在考验菩萨的真如三昧。
这个地方,我们从前面的不退难行、不背难行、现前难行、不染难行,都告诉我们一个消息:一个菩萨你要能不退转、不受伤害,你的心不能住在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云何应住?当然我们色身住在道场,但是你心中所住的家,这个地方你要想一想,你住在什么地方?这会影响到你这个菩萨道是不是会受到破坏,这个地方你要注意。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这个菩提心是依什么而住?如果你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因缘法,你才发菩提心的,那你这个菩提心就很脆弱了,你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地震带,随时会发生地震的;所以你这个菩提心,要盖在不生不灭的理体上,它特别的安全。
所以这个地方,佛菩萨开示我们,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刚开始的时候,你这个有所得心,一定要有一个安全而坚固的依止处,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找到。找到一个安住处,你安住下去,你才够经得起这么多的众生对你的刺激、怨家的面对,乃至于八风的吹动,这都是一个难行之道。到这个地方,二、三、四、五都是菩萨依止真如三昧,调伏我爱执;这以下六、七、八、九是调伏法执。
壬六、胜解难行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
菩萨经常修我空观、法空观,对于佛法,虽然还没有完全通达真如的道理,但是起码对于广大甚深的真如理,能够生起信解,他能够调伏心中的疑惑、调伏心中的执取,直下承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这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壬七、通达难行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这个地方讲对治观,一个人能够修真如观,你也要修对治观。补特伽罗是我执,就是人我执,法无我是法执。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是清净本然,后来因为这个清净本然的心──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它不想安住在清净本然,它总是想要对因缘所生法,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去了解,就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好了,一念的妄动以后,这个清净本然的心,就出现两个污点:一个是自我意识,有常一主宰的我;第二个产生法执,一种对立性──善恶的对立、生灭的对立、垢净的对立。使令我们本来清净本然的心,本来可以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生起很多很多妙用的功能,全部丧失掉。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相信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我们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用这个我空观、法空观,分别的来对治人我执跟法我执,这样的一个因缘对治观,也不可以缺少。
壬八、随觉难行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
菩萨能够生起我空、法空的真理,佛陀于大乘佛法当中讲出一些秘密的言词,就是深妙而不容易了知的道理,他也可以了知。这一段后面会详细的说明,什么叫做秘密不可知的言词。
壬九、不离不染难行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凡夫当然是爱着生死;二乘人是爱着涅盘;菩萨能够一方面不舍生死,一方面又不染污生死,就是从中道的角度来行动,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盘,这件事情也是很困难。我们一般人不是走左边、就是走右边,要嘛生死、要嘛涅盘;菩萨走的是中间的路线,这条路是不容易走的,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是一个难行之道。
壬十、加行难行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这个二到九都是九种差别的苦行;这个十是总结,菩萨要不断的做加行来突破自己。怎么突破呢?第一个,成就自利的功德:菩萨要经常修诸佛安住,要修习三世诸佛所共同安住的解脱一切障碍的真如三昧,要不断的加功用行修习,就能够产生解脱一切障碍的真如三昧的道理。第二个,菩萨能够从真如三昧当中,成办利他的事业,穷生死际。穷生死际是指乃至众生界尽,众生的生死没有穷尽之前,菩萨都要能够任运的生起对一切有情产生种种的利益。当然这十种难行,都要有真如三昧作基础的,就是你面对这十种难行,你心中云何应住?你要找到一个最安全的处所安住,你才能够把这十种难行,安全的通过去。我们看庚二的重释随觉难行,把诸佛秘密言词这一段开展出来:
庚二、重释随觉难行(分二:辛一牒前起问;辛二举经答释)
辛一、牒前起问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牒前起问,第二个举经答释。先提出一个问: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
说是随觉难行,三世诸佛到底对这些善根成熟的菩萨,有哪些秘密的言词?我们讲修习秘法,这些秘密的言词到底有哪些我们必须去了解的?
辛二、举经答释(分二:壬一总答;壬二别释)
壬一、总答
谓如经言:
壬二、别释(分三:癸一约六度释;癸二约十不善业道释;癸三约甚深佛法释)
癸一、约六度释(分二:子一问答施;子二例余度)
子一、问答施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
这以下是回答,回答当中有总答跟别释。别释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约着六度,就是约着善法,佛陀讲出他的秘密义;第二个约十不善业,约着恶法:这善法、恶法,佛陀都有一些秘密的消息要告诉我们。我们首先约着善法,这善法当中有哪些秘密言词呢?我们先用布施做代表,然后再把这个道理,扩展到其他的五度。先看布施:云何菩萨能行惠施?什么样的菩萨能够行布施?从秘密义来说,若诸菩萨无少所施,这个菩萨表面上没有布施,他坐在那个地方念佛、持咒、修止观;但事实上他的功德,就等于在十方世界行广大布施,这个是秘密的言词。
我们先说明一下,这以下的秘密言词,是佛陀对已经成就大乘善根的人说的,这个秘法是不能公开的说。一个初学者,佛陀对我们公开的说明什么是布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所有的善法都是从因缘的造作上安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要从因缘法安立的,这个是叫做显露义,佛陀可以公开的宣布。
但是这个秘密义,那是讲心念的问题,只能够针对善根成熟的菩萨开示。这一段话是说:菩萨表面上没有布施、从因缘上没有布施,但是事实上已经成就了布施的功德。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引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开示来加以说明,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说你在这个地方念佛,你也没有去布施;但是你念佛的时候生起观照──观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你现在的果报只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时候,你对于现前果报的执取松脱了,放下身心世界,这样子就是大布施了。为什么呢?所有的布施都是要对治悭贪,而最大的悭贪、爱着,就是你的果报体,所以一个菩萨能够安住在无所求,这样的布施,就是广大的布施。这以下的秘密言词,都是约着心念安立。第二个: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
什么样的菩萨有资格说他是乐行惠施?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喜欢布施的菩萨,什么样的菩萨叫做喜欢布施的菩萨呢?佛陀讲出一个标准:这个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的愿望、没有任何的所求。我们刚开始在修因缘观的时候,前面的布施,那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可乐果报,哦,布施成就财物的果报、持戒成就尊贵的色身、忍辱成就广大的眷属、精进成就广大事业、禅定成就烦恼轻薄、智慧成就善巧方便,我们是从因缘的功德当中,来启发我们的好乐。但是这个地方是说:当一个菩萨对于世间的安乐果报,都没有追求、没有希求的时候,只是以无住为住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称为喜欢布施的人、喜欢持戒的人,是这个意思。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
说是什么样的菩萨,有资格说他对布施、持戒、忍辱生起坚定的信解呢?他说:一个菩萨他不信如来的方便言词而行布施,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刚开始布施、持戒是尊重佛语,我们归依了佛陀,佛陀叫我们这样做,我们因为相信佛的缘故,就去这样做。刚开始是信行人,依止信心来修学佛法;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要依止法,就算佛陀改口说叫我们不布施、不持戒,我们照样布施。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法产生胜解,我们的行动,已经不是因为人的关系而去行动,就是不必仰信如来就能够布施,这样的布施、这样的持戒,叫做对这个法生起信解。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
什么样的菩萨他是一种策励,就是加行,什么样是一种加行的布施?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是任运的布施,这个地方的于施策励就是任运的意思,就是说他已经能够调伏悭贪的烦恼。我们心中有悭贪的人,布施是不自在的,不能任运的。所以一个人布施的时候,你觉得心中没有阻力,那你这个人是策励布施。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
说这个菩萨是什么样的资格,可以说是深深的好乐布施、深深的好乐持戒、深深的好乐忍辱呢?说这个人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是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他不是短时间的、也不是少量的,是时空无尽的布施、时空无尽的持戒。说你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你内心有一个设限,我布施到什么时候、我持戒到什么时候就要停止了。那你不是一个好乐布施、持戒的人。你要想说:我今生持比丘戒、比丘尼戒,我来生还要持比丘、比丘尼戒,我再来生、尽无量际,都要受持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你心中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发愿,哦!你这个人是乐行布施、乐行持戒,你不是短时间的布局而已。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
前面是讲菩萨的一种相续加持,这个地方讲广大。说是什么样的布施,成就广大的功德呢?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远离娑洛之想,这个娑洛就是流散,流是流动的流,散是散乱心的散,流散就是心中有所住。就是说什么样的布施功德最大呢?就是不住相布施,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住,这个时候的布施、持戒是最大的功德。因为你无所住,你的心跟真如相应,世间上没有一个功德可以跟真如相比的,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三世诸佛之所以有万德庄严的功德,只有一个原因:他的心安住在真如。我们安住在无明,所以我们障碍重重。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先产生胜解。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
前面讲广大,这个地方讲布施清净。说是什么样的因缘叫清净布施呢?一个菩萨能够殟波陀悭,殟波陀悭是拔足,把这个脚拔起来,这个足就是悭贪的意思,悭贪之足,你要对治悭贪,这样子才是布施清净。我们刚开始布施的时候,是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样当然没有对治悭贪;但是慢慢你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施舍给别人,这个就是清净的布施。就是你怎么知道你布施、持戒的时候有对治?如果你觉得你在布施的时候,诶,一次比一次自在,一次比一次轻松,那你的布施有对治。如果你每一次布施的时候,都很困难,你没有对治,你心中的那个阻力都还在的。所以你要能够对治悭贪,这个布施才是清净的。
云何菩萨其施究竟?
什么样的布施是究竟圆满呢?
若诸菩萨不住究竟。
你不生起究竟之想,不要自我设限,布施是没有穷尽的。
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
什么是菩萨布施的时候得大自在呢?当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他内心的悭贪已经不自在转,悭贪被调伏了。
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
什么样的布施是无穷尽的?当一个菩萨内心当中不住无尽,那就不住涅盘,你安住在这种大悲心当中,才能够无穷尽的布施。
这个地方,都是佛陀对善根成熟的菩萨所说的秘密语。就是从怎么样能够对布施生起好乐、信解、广大、清净,乃至于究竟圆满,你的心念法门要怎么去用功?这个地方佛陀有详细的开示。
子二、例余度
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布施如此,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道理,也是如前面所说的,是完全一样的。
癸二、约十不善业道释
前面是约着善法,佛陀开出秘密语;这以下约着恶法,佛陀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菩萨,也有一些秘密的交代,他不能公开的,秘密的交代。
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
我们以前对杀生的认识,叫做断有情命,当然这是恶法,我们在作因缘观的时候,断有情命是招感痛苦的果报;但是这个地方,佛陀说什么叫杀生?有另外一个思考,就是菩萨教化众生,来断除众生的生死流转,他本来在三界当中有一个生命,结果他生命消失掉,这个叫做断除众生的生死流转。
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
什么叫偷盗呢?不与取,主人没有给我们,我们自动的夺取,说是有情众生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众生并没有说我把我交给你,你来度化我,众生没有把自己交给菩萨,菩萨看到众生善根成熟,主动的去度化他,就把他抢过来度化,为诸众生不请友(诃──),这样子就是不与取了。因为他没有把他的生命交给你,你就主动把他度化了。
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
什么是欲邪行呢?菩萨也是观察五欲的境界,但是菩萨心中,他不迷惑颠倒,知道它是邪恶的,修戒定慧加以对治;虽然心中也是现出五欲境,但是菩萨是生起一个正念、正知的对治,这样子叫做欲邪行。
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
什么叫虚妄语呢?菩萨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人天果报也是虚妄的,但是菩萨告诉众生:你的善根没有成熟,你要布施、持戒、忍辱,保住人天的果报,就是施设方便,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但是又不舍方便。
云何贝戌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
贝戌尼就是离间语,他们两个本来感情很好不想舍离,你把他们两个硬邦邦的拆开来。那是什么意思呢?菩萨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也是离间。因为你安住的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你跟有为法就断除了,也是离间有为法,你把有为法跟无为法分开来。
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
波鲁师就是粗恶语,就是诃责暴恶的言词。菩萨能够善巧的安住彼岸(在佛法当中,此岸就是烦恼相、障碍相,彼岸是解脱相。),就是我们本来是在贪的此岸、瞋的此岸,我们能够透过诃责烦恼、对治烦恼,安住在无贪、无瞋的彼岸,这样子叫做粗恶语,当然这个粗恶的所缘境是烦恼。
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
绮间语就是讲一些华丽的言词,引生众生的放逸,本来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菩萨依止华丽美妙的言词,来宣说种种的佛法,这样子也是属于菩萨的绮间语。
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
菩萨内心当中,一次一次的希望要成就无上的三昧、成就真如三昧,这个是菩萨的贪欲。
云何能瞋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
什么叫瞋恚呢?菩萨的内心当中,是憎恶、伤害一切贪瞋痴的烦恼,这个是菩萨的瞋恚。
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什么叫邪见?就是菩萨在一切处,这个一切处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当中,就是依他起性,在一切依他起当中,众生生起遍行,生起遍计执;菩萨对于因缘法所生的遍计执的这种邪恶体性,都能够如实了知它是毕竟空寂的,这样子叫做菩萨的邪见。
这个是菩萨对十不善业的秘密语。这个地方,当然这个十恶法是我们要断的。我们看这个意思,佛陀他是要破菩萨的法执。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了知善法、恶法的时候,是从因缘所生法去了知的,从对立的思考,杂染法招感痛苦的果报、清净法招感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地方佛陀讲这个秘法,是完全约心念安立的,这种法是不能公开宣说的,私底下传授给那些善根成熟的菩萨。
我们可以这样子了解,这个法门是说:菩萨修习六度,有两种的修法:一种是属于业力的修学、行为的修学,一种是属于心念的修学。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今天僧团出现了非法的事情,这个非法的事情如果不处理,会影响正法久住。好,你身为执事者,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挺身而出,但是挺身而出你会得罪很多人,搞不好你自己都会起烦恼。假设你选择挺身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做我该做的事情。当然可能你的福报也不够、摄受力也不够、你的智慧也不够,结果你挺身处理这个非法事情的时候,遭到很多的讥嫌。这样就是说,你的行为有错误,但是心念是正确的,这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你身为执事,反正我可以不采取行动,我可以做一个烂好人,这样子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样子你行为是对的,但是心念有问题。当然我们希望行为是对、心念也对,那当然是最好。业力的问题,会招感果报;心念的问题,会影响你的种性,这个大家要知道。也就是说,你的心念影响到你整个未来生命格局的大小:你是一个人天乘的格局、你是一个二乘的格局、你是一个大乘的格局,就跟你的心念有关系了。我们前面的六度,是偏重在业力的造作、因缘法的造作,你因为布施招感富贵的果报、因为持戒招感尊贵身、因为忍辱招感广大的眷属,这个地方都不谈无上菩提,都不谈这件事情。到增上心学的时候,它不讲果报了,它讲说你的心要怎么跟无上菩提靠近?你那一念心跟无上菩提、那个真如,要怎么样一步一步的靠近,它是讲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秘密语是这个意思──心念的提升。你不能老是只想到:我要得到富贵、我要得到尊贵身,当然这个都很重要,因为菩萨必须以富贵庄严自己;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忘记你的理想是要成就无上菩提。那你的心念就要注意这个问题:你布施的时候,什么样是欢喜的布施?什么样是广大的布施?什么样是无穷尽的布施?什么样是圆满的布施?这个地方,它的心念都有一定的标准的。你说:诶,我的布施跟他的布施行为是一样的,但是心念是不一样:你们两个人的果报会一样;但是他得这个果报的时候,跟你得这个果报的时候不一样──他心中有菩提,他不会放逸、不会产生迷惑,你会产生迷惑。
所以我们不能老是活在因缘当中修学,你要考虑心念的问题,如果你想成佛的话,心念的问题是要考虑。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为什么讲秘密语?就是你已经准备要成佛了,你有这样决心的时候,佛陀为你说秘密语。我们有时候对这个秘法(哈──),抱着一个神秘的观念,其实六祖大师说:秘法就在你的心中,密在汝中。我听说:密宗很多大仁波切跑到台湾来,他不是传法,他是为人家卜卦。因为众生要的都不是心念的东西,他要的是现在的安乐。如果你慢慢去了解众生的心态,如果你开始在行菩萨道,你会发觉:众生对心念的问题是不在乎的;他比较重视果报的问题,而且他那个果报还不是来生的果报,他要现在的果报,现在的趋吉避凶。所以你去问大仁波切,问他卜卦,这是大才小用啊(诃──)。但这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陪着你,为实施权。他重要的秘法,在布施的时候,心念怎么运作?跟你讲也没用嘛。
所以说这个秘法,大家要从内心当中去体验。当然我们因缘法一定要随顺善法,你也不能忽略业力的问题,因为业力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业力跟心念这两个同等重要。你要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佛陀在经典当中警告菩萨:你不能堕落在卑贱的果报,你不可以,你不能只是说我心念正确,不可以,菩萨不能够堕落到卑贱的果报,不可以的。所以你刚始先重视业力的问题,然后在这个业力当中,要提升你心念的观照,这样你的果报就会变成无上菩提的格局。所以你看无着菩萨前面讲六度的时候,他不讲这个秘密语,他完全从因缘法安立六度;但是他讲到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的时候,他有更高深的开示、更高深的开示。希望大家能好好体会,这个秘密语的真实义。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这学期的进度,我想把增上慧学讲完,就是讲到一九八页的第一行: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就是讲到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这样子讲的话,整个菩萨道,因地的甚深见、广大行、菩萨的誓愿力、观照力、行动力都讲完了;我们下学期再开始讲菩萨的果地功德:彼果断、彼果智。可能的情况,还有两次,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这篇关于第54集《摄大乘论》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