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智能跳绳的产品体验与思考(一),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我,虽称不上跳绳高手,却对这项运动怀有深厚的热爱,也曾在某电商平台上选购过一款智能跳绳,希望能借此提升我的跳绳技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我和这条绳子的发生的一些故事,外加我的一些思考。
此刻,我们既讲故事,也讲道理。
**记得第一次尝试倒计时1分钟的挑战时,**APP上赫然显示我跳了110次,其中绊绳8次,而最高连跳才28次。这数据让我大跌眼镜,连普通跳绳都难以达到这样的辉煌战绩。我开始质疑这根绳的计数准确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是否退化了。
然而,经过几次的尝试和摸索后,我逐渐放下了这些疑惑。原来,这根绳子也需要和我进行一番磨合。
直到那一天,我跳了180次,全程零失误!当我翻看过往的运动轨迹,回想起与这根绳子斗智斗勇的点点滴滴,我领悟到:尽管这些数据可能并非百分百精准,但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我的进步与成长。
正是这些数据,不断激励着我前行,挑战自我,向着181次的目标迈进。
还有一次,来到我经常跳绳的领地,进行计数10000次跳绳任务时,发现已经被几个大妈占据,天生内向的我,只得不情愿地转移阵地。所谓的领地其实就是小区广场角落的一个桌子旁,由于进行模式设置是需要手机在跳绳的附近,通过APP进行,设置完后我会把手机放在那个桌子上,这样不会影响跳绳的节奏。
我来到另外的角落,那里没有桌子,只有一排高高的绿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是经过修剪,顶部平平的那种),完成计数设置后,将手机放在上面,随即展开了跳绳之旅。
正当我全神贯注地跳着,溜达过来一只柯基,在我放手机的正下方抬了右后腿,这时我才发现手机已经不在绿植之上,于是望向那个略显潮湿的地方,发现了已经被滋润的手机。
如今,每当握起手机都有一种想扔掉的冲动,但考虑一下现状,还是先搞一个膜和一个壳吧,我丢!
是柯基的错吗?是手机?还是我?我不去跳绳,手机不掉下去,柯基不抬腿,这三个条件缺其中一种都不能发生这种概率的悲剧。但是我不能不跳,我也不能阻止柯基的出现,那手机是不是可以放在家里?
如果第一个故事是因为智能跳绳的各种数据,激发了我的潜能与执着。
那么第二个故事则启发了我开始思考如何降低概率事件的发生。也就有了手机能不能放家里的想法!
可手机是给跳绳进行设置最便捷的途径,也是数据记录和计时的关键条件,怎么才能摆脱手机的束缚呢?
于是,我想了这样一个架构。
看左侧框图,智能跳绳主要由这些硬件模块组成:
**MCU:**也称主控芯片,是智能跳绳的核心组件,用于控制、通讯、数据存储等功能。
**TTS语音合成模块:**又称文本转语音模块,用于语音提醒,如当前模式设置是否成功,开始计时倒数“3、2、1”,运动结束后告诉你运功的各种数据等等。
**蓝牙模块:**负责跳绳与用户应用端的数据同步。
**传感器:**如霍尔传感器,用于收集跳绳的转动圈数,也就是计数。
**振动模块:**放置于手柄中心位置,用振动来提示是否快到时间或计时已经开始。
**电源模块:**用于电源管理,电池可以是充电或一次性电池。
**显示屏:**用于辅助显示当前跳绳的状态和记数功能,也可省去该模块,用TTS模块的语音提示来替代。
**按键:通常会设计三个,采用复用的方式一键多用,如第1个按键可以是功能按键:长按3S=开机/关机,短按=模式切换;第2个和第3个按键:**可以是“+”和“-”,进入不同模式时对应不同的“加和减”,如在默认状态可以是音量调节按键,在倒计时模式下可以是时间调节按键,在计数模式下可以是数量的调节。
倘若采用这样的设计,我就能够轻松通过简易按键实现跳绳模式的切换,自由设定跳绳数量或计时。此外,TTS语音合成模块将智能播报设置提醒与运动数据,屏幕则作为辅助数据展示,甚至可以选择去掉该模块,以简化设计。
这样的设计的好处就是跳绳将可以脱离手机的束缚,实现离线使用,而我的跳绳数据则会根据所选运动模式精准分类,存储于MCU数据表中(推荐存储量为100条记录)。当手机与跳绳再次连接时,所有数据将自动同步至手机应用端(APP)。
这就是我这样一位跳绳爱好者对智能跳绳的一些体验和思考,下一篇我将着重与大家聊聊离开手机的智能跳绳是如何做到完美离线使用的。
这篇关于智能跳绳的产品体验与思考(一)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