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读后感系列:2.《看见》柴静(三),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今天终于花了半天时间,《看见》的剩下部分看完了,对新闻的真实和自我认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第15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梵高对他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黄永玉回答柴静关于他人生哲学的问题,答:“寻常”。后来做奥运节目,柴静做了个奥运瞬间节目,采访一些运动员:为给孩子治病的高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连续两届奥运会因为失误憾失金牌的埃蒙斯,伊拉克的田径运动员还有一个举重运动员。记录和描述这些运动员,甚至没什么知名度,但是,每个努力的人身后都有故事!为了做好一个节目,他们经常熬夜采访收集,配音,剪辑,串联,配音等等,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个新闻,往往凝聚了五六个人甚至更多人多天,甚至累月的艰苦创作。柴静有次和领导聊天被指出问题,她想反驳,别钱刚打住,并说了下面的话:“别太着急回答对还是不对,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记者要不断拷问自己,真相到底是什么,怎么呈现给观众,往往这两步耗时最多,也最辛苦,最考验功力。好的新闻首先是真实,其次还是真实,最后也是真实。真实就是力量。
第16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拿一个烟盒举例,医学家,美术设计者,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的反馈和描述,那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文章大篇幅讨论了农村土地问题。陈锡文:“最苦的的总是农民,最无奈,最无助的也总是农民。”因为当政者和决策者都不是农民,都是代理人,而这些代理人真的为农民说话了吗?(这个真的有待商榷!)陈锡文提到三点,第一,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经济问题(地方财政z主要来源);第二,不要妖魔化地方政府;第三,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中国未来一个大的坎就是几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能不能过去。过去了就能带来对中国经济不可估量的推动,过不去所有的国民都要付出代价。而能不能约过这个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科学 民主 公平 公正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当前征地制度的改革 不仅仅是再为九亿农民争取他们手中应有的权利,也是在为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寻找公平有序的未来。
第17章 无能的力量
卢安克“如果理解,然后去跟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去说一句话是不一样的”卢安克追随心的足迹。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是“中国人太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是啊 我们总是想快点出结果,目的性太强!这显示我们做事的不踏实,地基打的不牢,所以很难走的远,盖的高。有机会和国外的人多接触,学习他们的严谨和耐心!
第18章 采访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药家鑫用他一双弹钢琴的手刺死了张妙,他的未来也从此熄灭。“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的相互探问。”由于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导致孩子有什么想法都不愿意和父母交流,遇到事情也很冲动。父亲是个军人,管他很严,因为父亲的管教,他习惯了把事情放在心里,不和人交流,最终在车祸中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不是救人,不是请求帮助,而是选择了杀害。一个孩子的童年教育将对他(她)产生终生影响。
第19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不偏激 不愤青,多读书,存在即合理要学会接受!是啊,人的成长一方面是变平和,一方面是变得更加宽容。
第20章 陈虻不死
陈虻的去世,有人说是一个新闻评论大家的陨落,一个时代的终结。他说,不到30岁,没经历过,就没法成熟和平实,所以多去经历,多看,多学习,多思考。里尔克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陈虻、柴静他们这一代新闻人,真的是践行了这句话,“要么离开,要么干到死。”责任感、使命感还是发自内心的真实。
到这里,看见的所有内容粗略地看了一遍。《看见》中反馈的真实,自我认知,友谊,“战友”情谊令人印象深刻,记者们拷问着自己,打磨着节目,也拷问和揭露着社会弊病与创伤,从而带来关注和改变。钱刚说,“别太急着回答对还是不对,在清水里呛一呛,血水里滚一滚,再在盐水里泡一泡,10年后再回头来看”。人的成长,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来一点点打磨。整本书,也透漏着另外几个关键词,真实、宽容、平和!看见,柴静用实践去让我们看见更多真相,或者看到更多现实。我们自己,也更要通过实践去看见更多生活和人的本质,去成熟,去了解,继而学会宽容和平和。
这篇关于读后感系列:2.《看见》柴静(三)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