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t专题

保护模式下三个重要的系统表——GDT、LDT和IDT

这三个表是在内存中由操作系统或系统程序员所建,并不是固化在哪里,所以从理论上是可以被读写的。这三个表都是描述符表。描述符表是由若干个描述符组成,每个描述符占用8个字节的内存空间,每个描述符表内最多可以有8129个描述符。描述符是描述一个段的大小,地址及各种状态的。   描述符表有三种,分别为全局描述符表GDT、局部描述符表LDT和中断描述符表IDT。     1. 全

Linux GDT

[Linux]GDT(Global Description Table) (2012-12-06 10:53:19) 转载▼ 1. What is GDT在Protected Mode下,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数据结构就是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为什么要有GDT?我们首先考虑一下在Real Mode下的编程模型:在Real Mode下,我们对一个内存地

30天自制操作系统:第五天:文字显示与GDT/IDT初始化

第五天:文字显示与GDT/IDT初始化 1.从内存中读出保存的值. 昨天程序中300x200都是直接写入程序,本来应该从asmhead.nas先前保存的值中取,不然当画面模式改变时,系统就挂了. 所以得修改bootpack.c文件代码从asmhead.nas写入的内存中取值. 2.显示字符 原理:将每一个bit当成一个黑点,那么,字符a就可以当成下图所示: 那么字符a要显示赋值给显

Linux0.11 中全局描述符表(GDT)

在Linux内核中,全局描述符表(Global Descriptor Table,简称GDT)是一个关键的数据结构,主要用于管理处理器的内存段和相关的权限与属性。它属于x86架构中的保护模式特性,允许操作系统对内存访问进行更精细的控制。 以下是GDT在Linux内核中的主要用途: 内存段管理:GDT定义了各种内存段,如代码段、数据段、栈段等。每个段在GDT中都有一个描述符,该描述符

GDT和 LDT 的区别

GDT和 LDT 的区别 GDT和 LDT 的区别GDTGDTRLDTLDTR比较 GDT和 LDT 的区别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和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是在x86架构中使用的两种描述符表,用于定义内存段的属性和访问权限。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域和使用方式。 GDT GDT是全局描述附表,主要存放操作系

GDT 描述

摘自: http://blog.csdn.net/zdwzzu2006/article/details/4030882     如有侵权,请联系留言说明。 ================================================================================================= GDT是 一个 段描述符数组表。

保护模式编程之(一)——分段机制与GDT/LDT

概述:若想理解操作系统程序中的启动相关的部分,必须要理解保护模式下的编程,而分段机制是保护模式编程下的基础。另外,由于实模式与保护模式的不同,对保护模式下的分段机制更需要注意。同时,这一部分的基本数据结构是以后理解代码跳转的基础,必须要熟练。 本文来源:保护模式编程之(一)——分段机制与GDT/LDT 1.段的定义         段是虚拟地址到线性地址转换的基础,段的特征

OS_lab——保护模式之GDT、 Descriptor、Selector、GDTR 及其之间关系

1. 保护模式的相关数据结构 保护模式必要的数据结构定义 •   GDT:即为 Global Descriptor Table(全局描述符表),又称段描述符表, 为保护模式下的一个数据结构。其中包含多个 descriptor,定义了段的起始地址,界限属性等。 •   Descriptor:段描述符,包含段基址,段界限,段属性。 •   Selector:选择子,其作用是表示段描述符符相对于

操作系统的GDT和IDT表

GDT(全局描述符表)和 IDT(中断描述符表)是x86架构中用于存储描述符的表,它们在操作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GDT(全局描述符表): 描述符: GDT 中的每个表项称为描述符,描述符包含了一些关于内存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的信息,比如基地址、段限制、访问权限等。 段描述符: GDT 中的描述符用于定义不同内存段的属性,如代码段、数据段、堆、栈等。 全局性: GDT 是全局性的,

自制OS3-1到3-16==保护模式(GDT、选择子、寄存器)、多任务由来(LDT)、内核态和用户态ring0和ring3、特权级切换(TSS-CPL-DPL-RPL-门)、时钟中断、保护模式中断编程

保护模式 前面我们可以任意的访问内存,寄存器在段式内存中,其实没有界限,操作系统和用户程序实际上做不到内存的隔离。 用户程序所访问的逻辑地址,实际上就是物理地址。 用户程序可以随意修改段基址(mbr es=7c00 loader=b800) 保护模式将16位寄存器扩展到了32位  向下兼容,原先得段+偏移这种编程寻址结构,不破坏这种结构。 INTEL专门设计了一个数据结构来描述这个

GDT、LDT,TSS、段选择子、段描述符

大家好,我叫徐锦桐,个人博客地址为www.xujintong.com。平时记录一下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还有日常折腾的经验,欢迎大家来访。 在32位操作系统保护模式下,所有的内存访问都要通过GDT(全局描述符表)或者LDT(局部描述符表),GDT和LDT就是存储各种段描述符的一个表,而从GDT或LDT中找到进程对应的段描述符就需要段选择子了。 段描述符 段描述符就是一段内存的地址位

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的关系以及段寄存器在不同位数CPU中的用途演变以及GDT LDT PGD PT的关系

历史          许多年以前,当人们还在使用DOS或是更古老的操作系统的时候,计算机的内存还非常小,一般都是以K为单位进行计算,相应的,当时的程序规模也不大,所以内存容量虽然小,但还是可以容纳当时的程序。但随着图形界面的兴起还有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大,应用程序的规模也随之膨胀起来,终于一个难题出现在程序员的面前,那就是应用程序太大以至于内存容纳不下该程序,通常解决的办法是把程序分割成许多称为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