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要脸?,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从5月初到现在,在你的社交圈,一定看到过这样「灰头土脸」的照片吧!从朋友圈到微博、到QQ、到Soul,一夜之间,小柴的社交圈像是刮了一场「沙尘暴」。
简直是「丑」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所有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小孩、偶像、宠物,甚至收藏栏里的表情包都「泥化」了一遍。
而这些「小泥人」们的出处——Remini这款AI生图软件,也在这一轮病毒式传播中,冲上各大应用商店的一个接一个榜一。一款现象级APP由此诞生。
小柴亲自下载体验了一把后,醍醐灌顶地发现了一个规律——年轻人在脸上「整活」这件事有迹可循,从Snapchat、脸萌、魔漫相机、Versa、Prisma、Remini、Soul3D捏脸,其背后是从「千人十面」到「千人千面」再到「千人万面」的「个性化演进」。
小柴还发现,年轻人对图片「真实性」的要求有点「拧巴」,既要无限靠近真实,展现自己自己方方面面的极致个性化,但又不能完全抵达真实——不然我放真人原图就可以了嘛。可以说这一届年轻人,在「玩脸」这件事上,算是彻底玩明白了。
Remini们爆火的本质
个性化的,更个性化的
在网络社交中,形象表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一届届的年轻人借助各种网络工具,不断在社交形象表达这件事上打破传统、推陈立新。
2013年,一款名为「脸萌」的产品在互联网上爆火,用户可以基于个人形象,拼出属于自己的卡通风头像,可拼的元素除了眼睛、眉毛、脸型、嘴巴等面部特征,还有T恤、卫衣、马克杯、智能手表等时兴配件。
当时的背景,是移动社交用户快速增长,用户在个人形象表达方面,需要有个版面成为自己展现个性的出口,而脸萌来得刚刚好,或者说,是用户的需求,促成了脸萌的一夜爆火。
脸萌的个性化,是「千人百面」的个性化,其每一张图都带着浓浓的脸萌风味,以辨识度最高的「脸型」为例,计算用户数量/脸型种类的比值,约有140万人共享同一种脸型,但即使是这「千人百面」的个性化,对于移动互联网初兴时期的用户,相比之前只能使用默认头像,或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系统头像,脸萌已经实现了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巨大进步。
2015年,又一款主打幽默漫画风的相机应用「魔漫相机」火遍全网,用户可选择自己的照片,添加不同风格的主题背景,由此生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魔漫相机基于面部生成图片的玩法,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专属形象,然而背景的选择就相对有限了——图片背景所体现的事件、动态乃至生活方式是个性化展现的重要方面,无限的个性被纳入有限的背景模版是种缺失,因为要想完全展现一个人的个性,并不只是脸的事,还有脸在不同场景、情绪、事件中的表达。
如果说脸萌是多人共享的「星座」,那么魔漫相机就是人手一个的「星盘」,但现在,人们想要更多的个性化展现,而真正做到「千人万面」的个性化,则是进入AI时代后的事情了,自此算法与机器视觉开始大展拳脚。
2017年,一款名为Versa的AI生图应用诞生,其基于AI视觉技术,可以瞬间识别照片中的人、狗、猫、背景等元素,实现人景分离,将人置身于莫奈、梵高、宫崎骏的世界……
同年,综合了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绘画艺术流派智能化处理照片的Prisma火遍全球,弹指之间,用户的脸就能变成一幅名画。
随着AI技术的成熟,年轻人在脸上的花式整活,不再局限于刻板的二维图像,而是逐渐的3D化、甚至连情绪、声音都精细的融入了进去。
小柴记得大概在去年这个时候,一个话题冲上热搜:捏脸师月入4万,指的就是Soul的3D捏脸。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捏出符合自己形象的虚拟形象,相比于传统的素材拼接,Soul 3D捏脸不仅可以随性捏出自己的五官,让五官更加灵动精细,还可以更加个性化的表达出表情、甚至是情绪。
更惊喜的是,Soul3D捏脸还可捕捉用户的声音细节,实现唱歌、跳舞,甚至是好友之间的交流,这背后是基于NAWA Engine等诸多自研AI引擎。NAWA的渲染、动画、场景调节能力,能让3D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同时,NAWA还支持表情计算,通过多维度的表情捕获,使之更加细腻,不遗漏任何一个微表情的捕捉。
对个性化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静态的外在形象上,还越来越体现在动态的社交互动中,是AI让这种个性化成为可能,Soul成为个性化的AI试验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此付费。
如今,Remini又是一夜爆火,AI时代的图像应用展开了更大的价值空间,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多更高级的AI技术将会得到应用,也将有更多源源不断的现象级应用持续诞生,让年轻人停止「玩脸」,根本不可能.
德国艺术史教授汉斯·贝尔廷在其著作《脸的历史》中论述,脸作为固化的图像中生动与鲜活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一段时间内文化、社会环境、乃至精神状态的反映。时代的面容一直在与固化的历史图像对抗中,展现自己的鲜活。
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如今的网络社交中同样适用,晒图的背后,是用户的个性化表达诉求,即用户在社交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脸」与固化的图像表现形式之间的辨识度与记忆点。
年轻人的图像诉求
无限靠近真实,但不能完全抵达真实
2011年,一款可以拍照、录制视频、添加文字和图画的阅后即焚照片应用Snapchat上线后快速火遍全球,庞大的快照族群体成为早期移动互联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彼时,人们刚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对于未知的移动社交,有自由表达的兴奋,也畏惧其后未知的风险。这奠定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期的社交基调,即「虚拟与真实」的交融——在Snapchat中,以真人的脸作为创作的原素材,这是真实,而夸张的面部特效与阅后即焚的交互方式,这是虚拟。
此后「玩脸」的历史,都是由「虚拟」向「真实」一端的靠近,因为技术进步必将带来更多个性化细节的展示,更多个性化细节的拼凑意味着靠近更真实的自己。但「真实」的终点——真人原图为什么不行?
究其原因,一来是在网络社交中,人们需要边界感与匿名性,二来则是出于美学上的考虑,要知道并非人人都懂得美学构图,也并非人人长得都是上镜的黄金比例——而这需要通过App们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实现。
因此,年轻人对于「玩脸」的诉求,可以总结为:无限靠近真实,极致展现个性,但不能完全抵达真实。
AI时代的网络社交,承接了用户的这种诉求,这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在传统图像时代,技术是有局限性的,没法做到反向生图;而在AI时代,借助神经网络、AI算法、AI学习能力。这种「无限靠近真实,但不能完全抵达真实」的诉求,正在被加速实现。
比如Soul的3D捏脸,通过建模、AI、渲染与图像处理,让用户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在虚拟世界养成一个可更改、可变化,或者说是「活着」的、虚拟的、完全的自己,它就像平行世界里的自己,不仅能表达形象个性化,还能实现虚拟的交流、声音留存,甚至实现情绪的表达。
比如Remini,很好地平衡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生成的图片里的一切都是真的,比如景、脸、任何的设施,都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真实,又很难让观者直观看到其现实中的模样。它的爆火体现了年轻人的社交态度,那就是虚拟世界中还存在另一个自己,它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无个性。
「玩脸」现象级应用爆火的背后,还有一层原因——很多类似Remini的非社交应用,承接了大量的潜在社交需求,成为用户社交表达的渠道,跨平台发挥了社交的价值。那么如果将非社交应用的功能结合到社交生态中,这不恰恰就是当下理想中的社交形态吗?
在Soul,不仅有3D捏脸,还有伶伦、懒人KTV等丰富多元的前台社交生态,可以全方位地展现个性态度。
这是年轻人喜欢Soul的原因。这些能力的背后是Soul的技术、数据积累和Soul X提供的模型基座。要知道,图像的爆火是暂时的,只有与场景相结合,真正的、全方位的个性化诉求才能得到满足。
这个关键信息,也许能为当下固化的网络社交赛道,提供新的破局方向。Soul为何被称为是年轻人的聚集地,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伍号
编辑|谭松
这篇关于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要脸?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