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通信函数listen的第二个参数

2024-04-29 15:36

本文主要是介绍<网络> 通信函数listen的第二个参数,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前言:

一、实验

二、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

(一)未完成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

(二)为什么 TCP 中要维护连接队列?

(三)为什么连接队列的长度不能太长?

(四)全连接队列的长度决定因素


前言:

在编写 TCP 套接字跟 HTTP 的服务器代码时,我们使用 listen 函数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其中 listen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就是需要设置为监听状态的套接字,而 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我们一般将其设置为32,该参数常常被忽略或者不完全理解,那么该参数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来理解一下该参数。

一、实验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一下 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的含义

<网络> HTTP-CSDN博客 见一见请求 小节中:

  • 将 listen 的第二个参数值设置为2,即 default_port
  • 服务器初始化完成之后,先不调用 accept 函数获取底层连接,服务器启动就一个死循环。
#pragma once#include "Sock.hpp"#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functional>
#include <pthread.h>class HttpServer;class ThreadData
{
public:ThreadData(int sock, const uint16_t &port, const string &ip, HttpServer *httpsvr):sock_(sock), port_(port), ip_(ip), httpsvr_(httpsvr){}~ThreadData(){if(sock_>=0) close(sock_);}
public:int sock_;uint16_t port_;string ip_;HttpServer *httpsvr_;
};class HttpServer
{static const uint16_t default_port = 2;using func_t = function<string(const string &)>;
public: HttpServer(func_t func, uint16_t port = default_port): func_(func), _port(port){}void Init(){listensock_.Socket();listensock_.Bind(_port);listensock_.Listen(); // 封装的listen函数此时为2logMessage(Debug, "Init server success");}void Start(){while(true){}}static void *threadRoutine(void *args){pthread_detach(pthread_self());ThreadData *td = static_cast<ThreadData*>(args);// 假设一次都读完了char buff[4096];std::string request;ssize_t s = recv(td->sock_, buff, sizeof(buff)-1, 0);if(s > 0){buff[s] = 0;request = buff;string response = td->httpsvr_->func_(request);send(td->sock_, response.c_str(), response.size(), 0);}else{logMessage(Debug, "Cilent [%d -> %s:%d] Quit", td->sock_, td->ip_.c_str(), td->port_);}delete td;return nullptr;}~HttpServer(){listensock_.Close();}
private:uint16_t _port;Sock listensock_;func_t func_;
};

运行该服务程序,使用 netstat -nltp 命令查看当前 TCP 网络协议,可以看出当前服务正处于监听状态:

接下来,我们依次 telnet 127.0.0.1 8081 四次向该服务发起连接请求,通过命令 sudo netstat -ntp | head -2 && sudo netstat -ntp | grep 8081 查看该服务器的连接数。如上所示,向服务器发送了四次请求,前三次请求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而第四次再次向服务发起连接时,服务器新增了一个状态为 SYN_RCVD 的连接:

服务器上面新增了一个状态为 SYN_RCVD 的连接,在<网络> 传输层的TCP/UDP协议-CSDN博客文章中已经清楚说明 SYN_RCVD 表示服务器没有对客户端发来的请求连接进行响应:

对于上面的 SYN_RCVD 状态的连接,由于服务器长时间不对其响应,所以三次握手失败,该连接被自动释放。再一次查询时,该连接消失:

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可发现。在该实验中,无论有多少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最终在服务器端最多只有三个连接会建立成功。当第四个连接请求到达服务器时,服务器只收到了该客户端发送的 SYN 请求,但并没有对其进行响应,该连接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动关闭了。对于后续的连接请求,服务器会直接拒绝这些请求。我们可以猜测,是与listen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有关。

二、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

(一)未完成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

实际上,Linux 内核协议栈为一个 TCP 连接管理使用两个队列:

  • 监听队列(Listen Queue):也称为未完成连接队列(incomplete connection queue)或半连接队列(half-open connect queue)。该队列用于存放服务器正在等待完成三次握手过程的连接请求。当服务器调用 listen 函数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后,它会开始接受传入的连接请求,并将这些请求放入监听队列中。三次握手过程中,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请求后,会将该连接请求从监听队列中取出并处理。
  • 已完成连接队列(Completed Connection Queue):也称为全连接队列。该队列用于存放已经完成三次握手并建立连接。当服务器成功处理完成连接请求并完成三次握手后,将连接从监听队列移到全连接队列中,表示该连接已经准备好进行数据交换。

全连接队列的长度实际上受到 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TCP 全连接队列的长度等于 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的值+1

在上面实验中,listen 的参数我们设置为2,这意味着服务器的全连接队列的长度为3。因此,服务器最多允许同时存在三个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的连接。

半连接队列(监听队列)和全连接队列(已完成连接队列)在连接管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半连接队列用于存放未完成连接的请求,而全连接队列用于存放已经建立连接的队列。通过合理设置 listen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可以控制全连接队列的长度,从而限制并发连接数从而保护服务器资源。

(二)为什么 TCP 中要维护连接队列?

在服务器端启动时,服务器预先创建多个线程用于处理客户端的请求。主线程会从底层接受连接并将其交给这些服务线程进行处理。如果向服务器发起连接的客户端较少,那么连接一旦在底层建立好,主线程会立即接受并将其交给服务线程处理。这样就可以快速响应连接请求并提供服务了。

在高负载的环境下,服务器可能会同时收到多个连接请求。如果每个服务线程都在为某个连接提供服务,主线程在这段时间内无法接收新的连接请求。这时,已经建立好的连接就会被放入连接队列中。只有当某个服务线程空闲时,主线程才能从连接队列中获取已建立的连接。

如果没有连接队列,当所有服务线程都在提供服务时,新的连接请求将直接被拒绝,这可能导致一些客户端无法及时建立连接。通过设置连接队列,当某个服务线程完成服务后,如果连接队列中有已建立的连接,主线程可以立即从连接队列中获取一个连接并交给该服务线程处理。这样可以保证服务器几乎是满载工作的状态,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能力。

(三)为什么连接队列的长度不能太长?

  • 连接队列需要占用服务器的内存资源来存储连接请求。连接队列过长会占用更多的空间,可能导致服务器的性能下降。且队列中的连接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服务。这会增加客户端的连接建立和响应延迟,降低了用户体验。
  • 连接队列中的连接请求需要维护其状态信息,包括三次握手、超时处理等。如果队列过长,维护这些状态信息需要消耗更多的 CPU 资源和时间。
  • 较长的连接队列可能会增加服务器面临的潜在风险。例如,如果恶意客户端发送大量的连接请求,将连接队列撑满,可能导致服务器无法响应真正的合法连接请求。这可能导致服务器遭受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S)攻击。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连接队列的长度需要适度。通常,系统会设置一个合理的值,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系统的性能需求、网络拥塞情况、请求处理时间等,以平衡服务器的资源利用和客户端的响应请求。可以根据实际的场景和需要对连接队列长度进行调整。

(四)全连接队列的长度决定因素

全连接队列的长度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

  • 用户层调用 listen 函数时传入的第二个参数 backlog该参数表示在队列中等待被接受的连接的最大数量。具体的取值范围可能会受到操作系统或网络库的限制。
  • 系统变量 net.core.somaxconn这是一个系统变量,用于限制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它表示操作系统允许的最大连接队列长度。该值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默认值为 128

实际上,连接队列长度不一定等于 backlog net.core.somaxconn 的值,而是取两者中的 较小值+1 作为连接队列实际长度。

可以使用命令 sysctl net.core.somaxconn 来查看其的值:

设置合适的连接队列长度,可以通过调整 backlog 参数和 net.core.somaxconn 变量的值,使其适应服务器的负载和性能要求。

这篇关于<网络> 通信函数listen的第二个参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946483

相关文章

Kotlin 作用域函数apply、let、run、with、also使用指南

《Kotlin作用域函数apply、let、run、with、also使用指南》在Kotlin开发中,作用域函数(ScopeFunctions)是一组能让代码更简洁、更函数式的高阶函数,本文将... 目录一、引言:为什么需要作用域函数?二、作用域函China编程数详解1. apply:对象配置的 “流式构建器”最

SpringBoot使用OkHttp完成高效网络请求详解

《SpringBoot使用OkHttp完成高效网络请求详解》OkHttp是一个高效的HTTP客户端,支持同步和异步请求,且具备自动处理cookie、缓存和连接池等高级功能,下面我们来看看SpringB... 目录一、OkHttp 简介二、在 Spring Boot 中集成 OkHttp三、封装 OkHttp

Android Kotlin 高阶函数详解及其在协程中的应用小结

《AndroidKotlin高阶函数详解及其在协程中的应用小结》高阶函数是Kotlin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能够将函数作为一等公民(First-ClassCitizen),使得代码更加简洁、灵活和可... 目录1. 引言2. 什么是高阶函数?3. 高阶函数的基础用法3.1 传递函数作为参数3.2 Lambda

Linux系统之主机网络配置方式

《Linux系统之主机网络配置方式》:本文主要介绍Linux系统之主机网络配置方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一、查看主机的网络参数1、查看主机名2、查看IP地址3、查看网关4、查看DNS二、配置网卡1、修改网卡配置文件2、nmcli工具【通用

一文带你了解SpringBoot中启动参数的各种用法

《一文带你了解SpringBoot中启动参数的各种用法》在使用SpringBoot开发应用时,我们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或特定需求调整启动参数,那么,SpringBoot提供了哪些方式来配置这些启动参... 目录一、启动参数的常见传递方式二、通过命令行参数传递启动参数三、使用 application.pro

C++中::SHCreateDirectoryEx函数使用方法

《C++中::SHCreateDirectoryEx函数使用方法》::SHCreateDirectoryEx用于创建多级目录,类似于mkdir-p命令,本文主要介绍了C++中::SHCreateDir... 目录1. 函数原型与依赖项2. 基本使用示例示例 1:创建单层目录示例 2:创建多级目录3. 关键注

使用Python高效获取网络数据的操作指南

《使用Python高效获取网络数据的操作指南》网络爬虫是一种自动化程序,用于访问和提取网站上的数据,Python是进行网络爬虫开发的理想语言,拥有丰富的库和工具,使得编写和维护爬虫变得简单高效,本文将... 目录网络爬虫的基本概念常用库介绍安装库Requests和BeautifulSoup爬虫开发发送请求解

C++中函数模板与类模板的简单使用及区别介绍

《C++中函数模板与类模板的简单使用及区别介绍》这篇文章介绍了C++中的模板机制,包括函数模板和类模板的概念、语法和实际应用,函数模板通过类型参数实现泛型操作,而类模板允许创建可处理多种数据类型的类,... 目录一、函数模板定义语法真实示例二、类模板三、关键区别四、注意事项 ‌在C++中,模板是实现泛型编程

基于@RequestParam注解之Spring MVC参数绑定的利器

《基于@RequestParam注解之SpringMVC参数绑定的利器》:本文主要介绍基于@RequestParam注解之SpringMVC参数绑定的利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RequestParam注解:Spring MVC参数绑定的利器什么是@RequestParam?@

kotlin的函数forEach示例详解

《kotlin的函数forEach示例详解》在Kotlin中,forEach是一个高阶函数,用于遍历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并对其执行指定的操作,它的核心特点是简洁、函数式,适用于需要遍历集合且无需返回值的场... 目录一、基本用法1️⃣ 遍历集合2️⃣ 遍历数组3️⃣ 遍历 Map二、与 for 循环的区别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