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回忆我的读博生活--转载,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回忆我的读博生活看了几遍仍爱不释手,想到:我为虫虫,虫虫为我吗!?一狠心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回忆我的读博生活
作者: yeshou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生活上,博士阶段是相对困难的时期。博士生的研究 任务一般都很重,再加上微薄的工资捉襟见肘,因此显得更加难熬。 我今年已经博士毕业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活,颇有一些感慨。正好这段 时间没什么事情,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一方面是对过去的交待,另一方面 如果能对正在努力攻读的同学们有一点帮助,也就心满意足了。需要说明的 是,这里都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探讨指正。 有一次,我跟一位老同学聊天,那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到单位上班了。他问 我,你们博士平时都干什么?是啊,攻读最高学位--博士的这些人都是怎 样生活的?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是有点神秘。家乡的很多人提到我时都说, 这是博士,书都读到头了,每当听到这个,我就只有苦笑着承认。很想跟他们 讲那个圆环的道理(知识越多,就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可是又觉得这 个很抽象,讲不清楚。对我的朋友的那个问题,当时只是随便给些他所期望的 答案,诸如读博士很忙,很幸苦,很穷,老板压榨等。可是事后想想,读博士 难到真是这样吗? 博士很忙,每个博士都有这样的体会,博士要帮老板做课题,需要发表文章, 现在还有EI,SCI等的限制,以及博士论文等。这些都是共知的,但是,仍然要 问一句,博士真的很忙很忙吗?有多忙?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认真检视一下 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就可以给出答案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当徊荒茏魑?“忙”的原因了。而不打游戏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也可以问一下自己,工作 方式或效率是否存在问题。如果都没有问题,那好,你就是那个不折不扣,一门 心思搞学问的人,但他一定不会挤出宝贵时间看这个帖子,或者坚持读到此处。 因此,如果我说其实每个博士都有很多剩余时间可以支配,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 OK,作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又有一定剩余时间,智力和知识都比较杰出的博士, 我们为什么要背这个“穷”字!当然如果喊穷能让国家对教育增加点投资的话, 那喊喊也无所谓。但是远水不解近渴,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我们能否通过自己的 努力,改变生活的窘境。这正是我过去经常思考和本文想探讨的。
1。第一份工作 记得我刚上博士的时候,不想向家里要钱。但是我一向喜欢交际,跟朋友在一块, 觉得没钱特不爽。正好当时流行电脑培训班,缺少讲课老师,于是我去了。那些 玩意对于每个在大学学过电脑的人来说都简直太易了,只是需要花些时间。通常是 每周3次课,每次3个小时,再加上平时备课时间,每周需要花十几个小时(后来讲 多了就不用备课了)。每个课时20元,因此每月下来可以拿到720元。那年我干了 7个月,再加上暑假多带点课,最后算了一下,居然拿到七千多元。平时还要学习, 因此几乎没什么时间去浪费,虽然累一点,可是总算没耽误学习。现在回头看这段 经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挣到了钱,这让我 在未来的整个一年里可以安心学习和工作,不再受金钱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在讲 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即兴发挥以锻炼口才,从此不再怯场。当然,导师对我出去 带课是不满意的,也很担心,但是后来听完我作的科研报告,他讲,不愧是带过课 的!这是对我的肯定。后来,我决定辞职不再讲课,虽然主任一再挽留,但我觉得 那对我已经没有意义,我已经得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我决心专心搞科研,同时也 调整和休息一下。
2。应聘微软实习生 如果现在让我再重来一次,那么我一定不会选择去带课。因为那对我的科研没有任何 提高,而那才是博士生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会选择其他方式,正象我后来所作的那样, 一边提高自己,一边得到经济上的收入。当然,这种好事不会送上门的,需要靠自己 努力争取。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整天埋着头做学问,而是要不时抬头看一看,看什 么呢?看自己做的方向对不对,看这个方向有没有前途,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当然,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机会,机会真正来的时候如何面对。 终于有一天,我认为机会来了。为了便于叙述,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机械学院的, 研究方向是故障诊断,兴趣主要包括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我说的这个机会,是微软 中国研究院在中国成立,并有招暑期实习生的计划。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个 家伙有幻想症,搞机械的怎么和微软有什么关系?两者完全不搭界嘛!可是我不这么 认为,我从来不喜欢给自己贴上标签,人是活的,标签是死的,为什么要把人约束到 一个死框框里呢?我决定应聘语音组的实习生,我自认为在这方面还有点经验。为此, 我到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语音处理方面的书。周围人劝我,算了吧,别在这上浪费时 间了。其实当时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不过,多学点东西又何妨呢?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 心态。 有一次和一个师兄到天津出差,顺便和他去了趟北京,当时真有个冲动,想去微软研究 院去毛遂自荐一把,可是终于没有找到地方而作罢(当时微软研究院刚成立不久,很少 有人知道地点)。 回来后已经12月,正赶上当时的人事经理陈宏刚到西安招聘研究人员,在凯悦宾馆笔试 ,我兴冲冲跑过去,考了一把。微软的考试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当当时是第一次考, 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非常惊讶于这种考试方式,我也一样,感觉答的很烂,有的根本 不知所云。考完后大家的脸都红扑扑地,煞是可爱。陈给每人发一件小礼品,带计算器 的鼠标垫。轮到我时,正好发完了,无奈之下把他带的一个中间带滚轮的鼠标送给了我。 当时这种鼠标可以说绝对稀罕,连陈自己都没有用过,甚至功能都不知道。当然现在 已经很普及了,但那时是98年。这款鼠标是微软唯一的硬件,当时最新款,价值不菲, 呵呵,现在还在用。有几个人向我要,但一直舍不得给,我不得不承认,也许它给我带来 了运气。当时所有在西安参加笔试的人,好象就我一个人去了微软,不过我是作为实习 生,跟博士毕业去工作的没法比。但是这段实习经历对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 是从作研究的方法,态度,眼界,还是仅仅作为资历来说,都是如此。微软研究院对于 中国来说实在是太有意义了,可以说就象是一股清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崭新的 东西。最直接的,它让国人知道,基础研究也可以赚钱,而且可以赚很多钱,虽然在 当时看上去没什么用。在那之前,一提博士必言穷,不但读书时没钱,工作了工资 也不高,因此大部分都认为读博士的人傻和呆。 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次笔试考的怎样,也许这个成绩根本就没用上,因为陈宏刚说了, 那是考毕业去工作的人的,不过他也说把我卷子改改看。 99年端午节放假前,收到了微软的电话,让我把简历和两封推荐信用email发过去。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学校网断了,正好我们几个师兄弟到导师家里包饺子,我就用 导师的机子把材料都发了过去,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我知道希望不大,本来 打算不跟导师讲的,可是当时为了用导师的机子,只好坦白了,没想到导师知道后, 不但鼓励我还安慰我,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在后来就是两轮电话面试,基本上就 决定了,实习生都是临时性的,因此也没招正式员工那么严格。就这样,我成了微软 研究院的第一批暑期实习生。当时总共有30名实习生,国外(主要是中国留学生, 也有几个老外)和国内各占一半。除了清华,北大和中科大,其他大学基本是一个 学校一个人。在李开复院长的一次报告中提到实习生的人员构成,上面有西安交通 大学的名字,我当时真的很荣幸很骄傲。不过当时总有点尴尬,研究院那么多人, 就我一个是学机械的,每个知道的人都很感兴趣?你学机械的跑这儿来干嘛? 我总要解释我们研究所是搞什么什么的,很麻烦。有的还问是不是郑南宁的学生,可见 郑南宁在外面是颇有名气的,(后来经常有郑的学生到研究院实习访问的,那是后话)。 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长知识,长经验,开眼界,资历等什么的就不说了, 单说这件事本身对我的启发就很大。它告诉我,任何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不要 先说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关键是要勇于面对,善于把握。 除此之外,钱方面也有收获,三个月除去各种花销,还净剩9000元,又可以衣食无忧地 过一年了,呵呵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作研究也可以赚钱。那么,作为我们博士生,如果能利用 自己的专长,得到一定的回报,那不但对他的研究没有损害,反而会更加激发他作研 究的热情。如果他作的工作再能更博士论文题目结合起来,就更完美了。有这样的好 事吗?有!
其实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由于种种原因每次想写的时候又停下了笔。 昨天晚上我睡的很早,可是没睡着,突然有种写作的冲动。可是说实 在的,我自问文笔不是很好,思维又不够敏捷,能不能把心里想的全 部表达出来确实还是个问号。于是我躺在那里整理了一番思路,才开 始动手。刚开始写的时候比较艰难,到后来越写越顺,要不是白天还 有一些事情必须做,我真的就直接写完了。不过这样也好,帖子发出 来后,看到有这么多回应,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所以我很感谢回帖 以及给我发信的朋友,赞同的帖子给了很大的鼓励,给了我继续写作 的力量和乐趣,提出问题的帖子则促使我思考,进一步完善续篇。我 相信仍有些朋友虽然没有回帖但是坚持读完,你们也给了我默默的支持。 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性的互动。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互动关系 的。有个朋友回帖讲如果老板不允许兼职怎么办?需要说明的是,我 写这个帖子不是鼓动大家都去兼职。但是我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良性的互动能让我们把握 自己的命运,使得事情的发展正如自己的期望。就象各位读我的帖子并 鼓励我的朋友,你们给我的这种良性互动,使得我更加努力地写好续篇。 回到刚才的问题。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我的导师至少在交大是比较有 名的,这里我不想提他老人家的名字,但估计有些人可以猜到。他的 “名”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治学严谨,以他老人家70多岁的 高龄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亲自写英文论文和编程序。另一方面,是他 的威名,当然现在脾气温和很多,但在几年前,没有几个学生不怕他的。 据师兄们讲,导师反对学生出去兼职,而且是强烈反对。因此在我之前, 我们所几乎没有人出去兼职(如果有,也是要瞒着导师和所有人)。有些师兄也告诉我,不要去带课,否则导师会大发雷霆甚至踢出师门的。 但是我想,既然没有人试着兼职,为什么就可以断定导师一定不允许呢? 我深信: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最好不要下断语。我的做法是,先瞒着 导师做一段时间,期间把导师交待的任务认真超额地完成,然后找个合 适的机会主动坦白。一般情况下,导师虽然不高兴,但是鉴于你的表现 和主动交待的态度,他会仔细地倾听你的动机和理由。这正是跟导师交 流的好机会,如果你的态度足够好,并有足够的说服力,我想你肯定可 以说服导师的。 有个朋友给我写信,说我回复“失望”(见兵马俑站博士版)的语气有 点尖刻,我回信真诚地道了歉。之所以要在这里讲,因为这件事跟本文 是有点关系的。这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标签”问题。我们通常习惯于 给自己和别人贴上个标签。基于表达的方便性而言,这很正常。但是, 正如前文所言,我们必须明白,标签是死的,不能被一个个标签贴死。 尤其是我比较反对自己被贴上标签来数落,当然更多时候,这个标签涉 及到群体的荣誉,这时候,每个被贴标签的人都有义务来维护这个标签。 有一次,我坐京港直通车从香港回来,正在软卧包厢里闭目养神。包厢 里来了一男一女。女的40多岁,穿金挂银,气派十足,男的30多岁,器 宇轩昂,看上去也比较实在。看样子象生意伙伴,时下所谓的成功人士。 只是男的说话有点磕巴,叫那个女的“兰、兰、兰姐”,女的叫男的 “小刘”。他们聊到在天津办厂的事,我还听出那个女的是日本籍的, 大谈日本的先进。我承认她说的很多都是事实,日本的确比我们先进得多。 不过听到她的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太差了。。。”,我怒了,直瞪着她, 问:你是哪国人?女的答:我原来是中国人,现在是日本人。我哦了一声, 拖的特别长,就象这样,哦~~~~~~。然后我就不理她了,过一会,她凑 过来跟我说,小伙子,刚才对不起,我没有那个意思。我甩给她一句:记 住你自己是怎么来的,以后出去别给中国人丢脸!那个男的也赶快过来打 圆场,“对、对、对不起。。。,别、别、别介意。。。,我。。。也是 中。。。国人”。其实,在那个时候,“中国人”是个标签,每个人都应 该责无旁贷出来维护它的名誉。就象我们都是交大的,出去后就要代表交 大,不能给交大丢脸,不管交大某些官僚曾经如何不公平地对待过你。关 于这一点,我很佩服清华的学生,我在微软的时候,认识一些清华的学生, 他们的特点是学校荣誉感特别强,他们的校友会力量很强大。这是非常值 得我们交大学习的地方。 OK,讲了这么多,开始言归正传,继续谈我的经历。
3.再战微软 这里的“战”不是斗的意思,呵呵,我怎么能跟这个超级公司斗呢。这个 战,表示在微软工作就象是战斗,很紧张很激烈,当然用“战”还有另一 层意思,后面会讲到。 99年作为暑期实习生,我的表现得到我的Mentor(每个学生都由资历较高 的研究人员指导)肯定。回校后,我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这时候我开始 思考我的论文方向,说实在的,我当时有点犹豫,之前本来选了一个方向, 是搞自组织神经网络的。但我做着做着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就想放弃了。 正好我注意到当时国际上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统计学习理论,主要是 关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而在国内几乎很少人搞,唯一的一个中文文 献是张学工的翻译的“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由于我们所是搞 收险锒?的,需要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因此我决定在模式识别方向上做下去,研 究统计学习理论。为此,我跟我在微软的Mentor联系。他进了多媒体计算 组,他极力推荐我去微软。有了他的推荐,这一次我顺利多了,几乎没什 么悬念,来回几个Email就搞定了。 现在是2000年了,这次的身份是访问学生,主要研究人脸检测问题,这是 模式识别中的一个典型问题。我计划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我论文的一部分, 所以做的非常努力。这中间的辛苦就不提了,经常自己给自己加班,有时 甚至是通宵。通宵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我开始适应并喜欢通宵,是从打 帝国时代开始。这个游戏在当时非常流行,尤其是微软。为了不被头们看 到,我们都是从晚上9点后开始,参加者有学生,有正式员工。由于参加者 甚众,通常都是四vs四对战,还有一些旁观加油。这就是“再战微软”中, “战”的另一个含意,我99年去的时候也是热衷者之一。帝国时代特别强 调合作,因此我们都把同伙的桌上的电话设成会议免提状态,四人之间可 以随时通信。相信微软的头们一定没有料到他们安置的电话还有这种用处, 呵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都是理性的,即使打游戏也是这样,一 定要把今天预定的目标完成才可以玩。否则,第二天头找你谈话,你拿不 出东西可就不好了。 其实要说这种生活也是很艰苦的,我平时都不太出去,整天闷在办公室。 即使出去,为了节省时间,通常都是打车。虽然工资不是太高(4500每月), 但是当时我们吃住几乎不用花钱,有时甚至两个月都不看帐户。再者也没有 存钱养家的目标。从海淀的知春路到天安门,到三里屯酒吧(无聊的时候也 拉几个兄弟去那里泡吧,听听音乐,喝点啤酒,海阔天空地聊天),或去西单 商场买衣服,来回都是打车,单趟几十块钱眼都不眨。也难怪,平时想花钱还 没地方呢,就算有地方,也没时间,呵呵。现在想想,其实不应该那样的,因 为如果做公共汽车的话,可能两三块钱就足够了,所以我现在出门只要不是十 分着急,尽量做公汽。 这一次在微软呆了整7个月,在后来的几个月里,都不太敢跟导师写信,每次 导师给我来信,都问我什么时候回来,他是为我的论文着急。但是,我不能做 了一半就回来,回来之后下面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因此,我一边加快进度, 一边劝导师不要着急。在2001年的1月,我的课题终于基本完成了,我决定回校。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我很眷恋交大的校园。虽然很多人说北大,清华如何漂亮, 但是在我看来,都不及交大。因为我对交大是如此的熟悉,以致这里的一草一 木都历历在目,连花园里长条椅上缺根木头都是那么自然和可爱。我怀念这里 的一切,尤其是当我站在清华北大和北航,这种感觉特别强烈。终于回到了交 大,一进校门,我简直想趴在地上亲一口,可是由于怕人把我扭送到精神病院 而作罢。 这一次在微软我感觉收获非常大。认识了很多传说中的牛人,象UIUC的巨牛教 授T.S.Huang,PAMI(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顶尖刊物)的主编A.K.Jain,统计 学习理论领域风头强健的Scholkopf(微软剑桥研究院研究员),在图形学界比 沈向洋还闻名的权龙(现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等等。关于在金钱上的收获,简单一乘就知道了,刨去挥霍掉的一万元左右,还剩两万多元。
这篇关于回忆我的读博生活--转载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