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S. Raymond五部曲之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

2024-04-16 18:32

本文主要是介绍Eric S. Raymond五部曲之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本篇原作者为Eric S. Raymond,他是一位大哥级的 Hacker,写了很多自由软件,知名著作有Jargon File等,近年

来发表“大教堂与集市”论文为Opensource software努力,Netscape 愿意公开Navigator的原始码,与这篇文章有很大的

关系。


  序曲: Real Programmer


  故事一开始,我要介绍的是所谓的Real Programmer。


  他们从不自称是Real Programmer、Hacker或任何特殊的称号;`Real Programmer' 这个名词是在1980年代才出现,

但早自1945年起,电脑科学便不断地吸引世界上头脑最顶尖、想像力最丰富的人投入其中。从Eckert &Mauchly发明ENI

AC後,便不断有狂热的programmer投入其中,他们以撰写软件与玩弄各种程式设计技巧为乐,逐渐形成具有自我意识的

一套科技文化。当时这批Real Programmers主要来自工程界与物理界,他们戴著厚厚的眼镜, 穿聚酯纤维T恤与纯白袜

子,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FORTRAN及很多古老的 语言写程式。他们是Hacker时代的先驱者,默默贡献,却鲜为人知。


  从二次大战结束後到1970早期,是打卡计算机与所谓"大铁块"的mainframes 流行的年代,由Real Programmer主宰

电脑文化。Hacker传奇故事如有名的 Mel (收录在Jargon File中)、Murphy's Law的各种版本、mock- German`Blinke_

nlight' 文章都是流传久远的老掉牙笑话了。


  ※译者:

  Jargon File亦是本文原作者所编写的,里面收录了很多Hacker用语、缩写意义、传奇故事等等。Jargon File有出

版成一本书: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MIT PRESS出版。也有Online版本: http://www.ccil.org/jargon


  ※译者:

  莫非定律是:当有两条路让你抉择,若其中一条会导致失败,你一定会选到它。 它有很多衍生说法: 比如一个程

式在demo前测试几千几万次都正确无误,但demo 那一天偏偏就会出bug。


  一些Real Programmer仍在世且十分活跃 (本文写在1996年)。超级电脑Cray 的设计者Seymour Cray, 据说亲手设

计Cray全部的硬体与其操作系统,作业系统是他用机器码硬干出来的,没有出过任何bug或error。Real Programmer 真

是超强!


  举个比较不那么夸张的例子:Stan Kelly-Bootle,The Devil's DP Dictionary 一书的作者(McGraw-Hill, 1981

年初版,ISBN 0-07-034022-6)与Hacker 传奇专家,当年在一台Manchester Mark I开发程式。 他现在是电脑杂志的专

栏作家,写一些科学幽默小品,文笔生动有趣投今日hackers所好,所以很受欢迎。 其他人像David E. Lundstorm,

写了许多关於Real Programmer的小故事, 收录在A few Good Men From UNIVAC这本书,1987年出版,ISBN-0- 262-62

075-8。


  ※译: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了解,所谓Real Programmer指的就是用组合语 言或甚至机器码,把程式用打卡机punch

出一片片纸卡片,由主机读卡机输入电脑的那种石器时代Programmer。


  Real Programmer的时代步入尾声,取而代之的是逐渐盛行的Interactive computing,大学成立电算相关科系及电

脑网络。它们催生了另一个持续的工程传统,并最终演化为今天的开放代码黑客文化。


  早期的黑客


  Hacker时代的滥觞始於1961年MIT出现第一台电脑DEC PDP-1。MIT的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简称TMRC)的Power

and Signals Group买了这台机器後,把它当成最时髦的科技玩具,各种程式工具与电脑术语开始出现,整个环境与文

化一直发展下去至今日。 这在Steven Levy的书`Hackers' 前段有详细的记载(Anchor/Doubleday 公司,1984年出版,



  ※译:Interactive computing并非指Windows、GUI、WYSIWYG等介面, 当时有terminal、有shell可以下指令就算

是Interactive computing了。 最先使用Hacker这个字应该是MIT。1980年代早期学术界人工智慧的权威:MIT 的Artif

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其核心人物皆来自TMRC。从1969年 起,正好是ARPANET建置的第一年, 这群人在电

脑科学界便不断有重大突破与贡献。


  ARPANET是第一个横跨美国的高速网络。由美国国防部所出资兴建,一个实验性 质的数位通讯网络,逐渐成长成联

系各大学、国防部承包商及研究机构的大网络。 各地研究人员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与弹性交流资讯, 超高效率的合作

模式导致科技 的突飞猛进。


  ARPANET另一项好处是,资讯高速公路使得全世界的hackers能聚在一起,不再像以前孤立在各地形成一股股的短命

文化,网络把他们汇流成一股强大力量。 开始有人感受到Hacker文化的存在,动手整理术语放上网络, 在网上发表讽

刺文学与讨论Hacker所应有的道德规范。(Jargon File的第一版出现在1973年,就是一个好例子), Hacker文化在有接

上ARPANET的各大学间快速发展,特别是(但不全是)在信息相关科系。


  一开始,整个Hacker文化的发展以MIT的AI Lab为中心,但Stanford University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_

boratory(简称SAIL)与稍後的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简称CMU)正快速崛起中。 三个都是大型的资讯科学研究中

心及人工智慧的权威,聚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不论在技术上或精神层次上,对Hacker文化都有极高的贡献。


  为能了解後来的故事,我们得先看看电脑本身的变化;随著科技的进步,主角MIT AI Lab也从红极一时到最後淡出

舞台。


  从MIT那台PDP-1开始,Hacker们主要程式开发平台都是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的PDP迷你电脑序列。DE

C率先发展出商业用途为主的interactive computing及time-sharing操作系统,当时许多的大学都是买DEC的机器, 因

为它兼具弹性与速度,还很便宜(相对於较快的大型电脑mainframe)。 便宜的分时系统是Hacker文化能快速成长因素之

一,在PDP流行的时代, ARPANET上是DEC机器的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便属PDP-10,PDP-10受到Hacker们的青睐达十五年;

TOPS-10(DEC的操作系统)与MACRO-10(它的组译器),许多怀旧的术语及Hacker传奇中仍常出现这两个字。


  MIT像大家一样用PDP-10,但他们不屑用DEC的操作系统。他们偏要自己写一个:传说中赫赫有名的ITS。


  ITS全名是`In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取这个怪名果然符合MIT的搞怪作风 -- 就是要与众不同, 他们

很臭屁但够本事自己去写一套操作系统。ITS始终不稳,设计古怪,bug也不少,但仍有许多独到的创见,似乎还是分时

系统中开机时间最久的纪录保持者。


  ITS本身是用汇编语言写的,其他部分由LISP写成。LISP在当时是一个威力强大与极具弹性的程式语言;事实上,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它的设计仍优於目前大多数的程式语言。LISP让ITS的Hacker得以尽情发挥想像力与搞怪能力。LI_

SP是MIT AI Lab成功的最大功臣,现在它仍是Hacker们的最爱之一。


  很多ITS的产物到现在仍活著;EMACS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个,而ITS的稗官野史仍为今日的Hacker们所津津乐道, 就

如同你在Jargon File中所读到的一般。在MIT红得发紫之际,SAIL与CMU也没闲著。SAIL的中坚份子後来成为PC 界或图

形使用者介面研发的要角。CMU的Hacker则开发出第一个实用的大型专 家系统与工业用机器人。


  另一个Hacker重镇是XEROX PARC公司的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从 1970初期到1980中期这十几年间,PARC不

断出现惊人的突破与发明,不论质或量,软件或硬体方面。如现今的视窗滑鼠介面,雷射印表机与区域网络; 其D系列

的机器,催生了能与迷你电脑一较长短的强力个人电脑。不幸这群先知先觉者并不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PARC是家专门

提供好点子帮别人赚钱的公司成为众所皆知的大笑话。即使如此,PARC这群人对Hacker文化仍有不可抹灭的贡献。1970

年代与PDP-10文化迅速成长茁壮。Mailing list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人得以组成许多SIG(Special-interest group),

不只在电脑方面,也有社会与娱乐方面的。DARPA对这些非`正当性'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靠这些活动会吸引更

多的聪明小夥子们投入电脑领域呢。


  有名的非电脑技术相关的ARPANET mailing list首推科幻小说迷的,时至今日ARPANET变成Internet, 愈来愈多的

读者参与讨论。Mailing list逐渐成为一种公众讨论的媒介,导致许多商业化上网服务如CompuServe、Genie与Prodigy

的成立。


    Unix 的兴起


  此时在新泽西州的郊外,另一股神秘力量积极入侵Hacker社会,终於席卷整个PDP-10的传统。它诞生在1969年,也

就是ARPANET成立的那一年,有个在AT&T Bell Labs的年轻小夥子Ken Thompson发明了Unix。


  Thomspon曾经参与Multics的开发,Multics是源自ITS的操作系统,用来实做当时一些较新的OS理论, 如把操作系

统较复杂的内部结构隐藏起来,提供一个介面,使的programmer能不用深入了解操作系统与硬体设备,也能快速开发程

式。


  译:那时的programmer写个程式必须彻底了解操作系统内部,或硬体设备。比方说写有IO的程式,对於硬碟的转速,

磁轨与磁头数量等等都要搞的一清二楚才行。


  在发现继续开发Multics是做白工时,Bell Labs很快的退出了(後来有一家公司Honeywell出售Multics,赔的很惨)。

Ken Thompson很喜欢Multics上的作业环境,於是他在实验室里一台报废的DEC PDP-7上胡乱写了一个操作系统,  该系

统在设计上有从Multics抄来的也有他自己的构想。他将这个操作系统命名Unix,用来反讽Multics。


  译:其实是Ken Thompson写了一个游戏`Star Travel' 没地方跑,就去找一台的报废机器PDP-7来玩。他同事Bria_

n Kernighan嘲笑Ken Thompson说:「你写的系统好逊哦,乾脆叫Unics算了。」(Unics发音与太监的英文eunuches 一

样),後来才改为Unix。


  他的同事Dennis Ritchie,发明了一个新的程式语言C,於是他与Thompson用C把原来用汇编语言写的Unix重写一遍。

C的设计原则就是好用,自由与弹性,C与Unix很快地在Bell Labs得到欢迎。1971年Thompson与Ritchie争取到一个办公

室自动化系统的专案,Unix开始在Bell Labs中流行。不过Thompson与Ritchie的雄心壮志还不止於此。


  那时的传统是,一个操作系统必须完全用汇编语言写成,始能让机器发挥最高的效能。Thompson与Ritchie, 是头

几位领悟硬体与编译器的技术,已经进步到作业系统可以完全用高阶语言如C来写,仍保有不错的效能。五年後, Unix

已经成功地移植到数种机器上。


  译:Ken Thompson与Dennis Ritchie是唯一两位获得Turing Award(电脑界的诺贝尔奖)的工程师(其他都是学者)。


  这当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它意味著,如果Unix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跑的话,Unix 软件就能移植到各种机器上。

再也用不著为特定的机器写软件了,能在Unix上跑最重要,重新发明轮子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除了跨平台的优点外,Unix与C还有许多显著的优势。Unix与C的设计哲学是Keep It Simple, Stupid'。programm_

er可以轻易掌握整个C的逻辑结构(不像其他之前或以後的程式语言)而不用一天到晚翻手册写程式。 而Unix提供许多

有用的小工具程式,经过适当的组合(写成Shell script或Perl script),可以发挥强大的威力。


  ※注: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是所有程式语言书最薄的一本,只有两百多页哦。作者是Brian Kernighan 与

Dennis Ritchie,所以这本C语言的圣经又称`K&R'。


  ※注:`Keep It Simple, Stupid' 简称KISS,今日Unix已不follow这个原则,几乎所有Unix 都是要灌一堆有的没

的utilities,唯一例外是MINIX。


  C与Unix的应用范围之广,出乎原设计者之意料,很多领域的研究要用到电脑时,他们是最佳拍档。 尽管缺乏一个

正式支援的机构,它们仍在AT&T内部中疯狂的散播。到了1980年,已蔓延到大学与研究机构,还有数以千计的hacker想

把Unix装在家里的机器上。


  当时跑Unix的主力机器是PDP-11、VAX系列的机器。不过由於UNIX的高移植性,它几乎可安装在所有的电脑机型上。

一旦新型机器上的UNIX安装好,把软件的C原始码抓来重新编译就一切OK了,谁还要用汇编语言来开发软件? 有一套专

为UNIX设计的网络 --- UUCP:一种低速、不稳但很成本低廉的网络。 两台UNIX机器用条电话线连起来,就可以使用互

传电子邮件。UUCP是内建在UNIX系统中的,不用另外安装。於是UNIX站台连成了专属的一套网络,形成其Hacker文化。

在1980第一个USENET站台成立之後,组成了一个特大号的分散式布告栏系统,吸引而来的人数很快地超过了ARPANET。


  少数UNIX站台有连上ARPANET。PDP-10与UNIX的Hacker文化开始交流, 不过一开始不怎么愉快就是了。PDP-10的H_

acker们觉得UNIX的拥护者都是些什么也不懂的新手,比起他们那复杂华丽,令人爱不释手的LISP与ITS,C与 UNIX简直

原始的令人好笑。『一群穿兽皮拿石斧的野蛮人』他们咕哝著。


  在这当时,又有另一股新潮流风行起来。第一部PC出现在1975年;苹果电脑在1977年成立,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微

电脑的潜力,立刻吸引了另一批年轻的 Hackers。他们最爱的程式语言是BASIC,由於它过於简陋,PDP-10 的死忠派与

UNIX迷们根本不屑用它,更看不起使用它的人。


  译:这群Hacker中有一位大家一定认识,他的名字叫Bill Gates,最初就是他在8080上发展BASIC compiler的。

  古老时代的终结


  1980年同时有三个Hacker文化在发展,尽管彼此偶有接触与交流,但还是各玩各的。ARPANET/PDP-10文化, 玩的

是LISP、MACRO、TOPS-10与ITS。UNIX与C的拥护者用电话线把他们的PDP-11与VAX机器串起来玩。 还有另一群散乱无秩

序的微电脑迷,致力於将电脑科技平民化。


  三者中ITS文化(也就是以MIT AI LAB为中心的Hacker文化)可说在此时达到全盛时期, 但乌云逐渐笼罩这个实验

室。ITS赖以维生的PDP-10逐渐过时,开始有人离开实验室去外面开公司,将人工智慧的科技商业化。MIT AI Lab 的高

手挡不住新公司的高薪挖角而纷纷出走,SAIL与CMU也遭遇到同样的问题。


  译:这个情况在GNU宣言中有详细的描述,请参阅:(特别感谢由AKA的chuhaibo翻成中文)

http://www.aka.citf.net/Magazine/Gnu/manifesto.html


  致命一击终於来临,1983年DEC宣布:为了要集中在PDP-11与VAX生产线, 将停止生产PDP-10;ITS没搞头了,因为

它无法移植到其他机器上,或说根本没人办的到。而Berkeley Univeristy修改过的UNIX在新型的VAX跑得很顺,是 ITS

理想的取代品。有远见的人都看得出,在快速成长的微电脑科技下,Unix一统江湖是迟早的事。


  差不多在此时Steven Levy完成``Hackers'' 这本书,主要的资料来源是Richard M. Stallman(RMS)的故事,他是M

IT AI Lab领袖人物,坚决反对实验室的研 究成果商业化。


  Stallman接著创办了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全力投入写出高品质的自由软件。Levy以哀悼的笔调描述他是t_

he last true hacker',还好事实证明Levy完全错了。


  译:Richard M. Stallman的相关事迹请参考: http://www.aka.citf.net/Magazine/Gnu/cover.htm


  Stallman的宏大计划可说是80年代早期Hacker文化的缩影 -- 在1982年他 开始建构一个与UNIX 相容但全新的操作

系统,以C来写并完全免费。整个ITS的精神与传统,经由RMS的努力,被整合在一个新的,UNIX与VAX机器上的Hacker文

化。 微电脑与区域网络的科技,开始对Hacker文化产生影响。Motorola 68000 CPU 加Ethernet是个有力的组合,也有

几家公司相继成立生产第一代的工作站。 1982年,一群Berkeley出来的UNIX Hacker成立了Sun Microsystems,他们的

算盘打的是:把UNIX架在以68000为CPU的机器,物美价廉又符合多数应用程式的要求。他们的高瞻远嘱为整个工业界树

立了新的里程碑。虽然对个人而言,工作站仍太昂贵,不过在公司与学校眼中,工作站真是比迷你电脑便宜太多了。在

这些机构里,工作站(几乎是一人一台)很快地取代了老旧庞大的VAX等timesharing机器。


    译:Sun一开始生产的工作站CPU是用Motorola 68000系列,到1989才推出自行研发的以SPARC系列为CPU的SPARCst_

ation。


    私有Unix时代


  1984年AT&T解散了,UNIX正式成为一个商品。当时的Hacker文化分成两大类,一类集中在Internet与USENET上(主

要是跑UNIX的迷你电脑或工作站连上网络),以及另一类PC迷,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连上Internet。


  ※译:台湾在1992年左右连上Internet前,玩家们主要以电话拨接BBS交换资讯,但是有区域性的限制, 发展性也

大不如USENET。Sun与其他厂商制造的工作站为Hacker们开启了另一个美丽新世界。 工作站诉求的是高效能的绘图与网

络,1980年代Hacker们致力为工作站撰写软件,不断挑战及突破以求将这些功能发挥到百分之一百零一。Berkeley发展

出一套内建支援ARPANET protocols的UNIX,让UNIX能轻松连上网络,Internet也成长的更加迅速。


  除了Berkeley让UNIX网络功能大幅提升外,尝试为工作站开发一套图形界面也不少。最有名的要算MIT开发的Xwin_

dow了。Xwindow成功的关键在完全公开原始码,展现出Hacker一贯作风,并散播到Internet上。X 成功的干掉其他商业

化的图形界面的例子,对数年後UNIX的发展有著深远的启发与影响。少数ITS死忠派仍在顽抗著,到1990年最後一台ITS

也永远关机长眠了;那些死忠派在穷途末路下只有悻悻地投向UNIX的怀抱。


  UNIX们此时也分裂为BerkeleyUNIX与AT&T两大阵营,也许你看过一些当时的海报,上面画著一台钛翼战机全速飞离

一个爆炸中、上面印著AT&T的商标的死星。Berkeley UNIX的拥护者自喻为冷酷无情的公司帝国的反抗军。 就销售量来

说,AT&TUNIX始终赶不上BSD/Sun,但它赢了标准制订的战争。到1990年,AT&T与BSD版本已难明显区分,因为彼此都有

采用对方的新发明。随著90年代的来到,工作站的地位逐渐受到新型廉价的高档PC的威胁,他们主要是用Intel80386系

列CPU。第一次Hacker能买一台威力等同於十年前的迷你电脑的机器,上面跑著一个完整的UNIX,且能轻易的连上网络。

沈浸在MS-DOS世界的井底蛙对这些巨变仍一无所知,从早期只有少数人对微电脑有兴趣,到此时玩DOS与Mac的人数已超

过所谓的"网络民族"的文化,但他们始终没成什么气候或搞出什么飞机,虽然聊有佳作光芒乍现,却没有稳定发展出统

一的文化传统,术语字典,传奇故事与神话般的历史。它们没有真正的网络,只能聚在小型的BBS 站或一些失败的网络

如FIDONET。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司如CompuServe或Genie生意日益兴隆,事实显示non-UNIX的操作系统因为并没有内附如

compiler等程式发展工具,很少有source 在网络上流传,也因此无法形成合作开发软件的风气。 Hacker文化的主力,

是散布在Internet各地,几乎可说是玩UNIX的文化。他们玩电脑才不在乎什么售後服务之类,他们要的是更好的工具、

更多的上网时间、还有一台便宜32-bitPC。


  机器有了,可以上网了,但软件去哪找?商业的UNIX贵的要命,一套要好几千大洋($)。90年代早期, 开始有公司

将AT&T与BSDUNIX移植到PC上出售。成功与否不论,价格并没有降下来,更要紧的是没有附原始码, 你根本不能也不准

修改它,以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拿去分享给别人。传统的商业软件并没有给Hacker们真正想要的。


  即使是FreeSoftwareFoundation(FSF)也没有写出Hacker想要的操作系统,RMS承诺的GNU操作系统--HURD 说了好久

了,到1996年都没看到影子(虽然1990年开始,FSF的软件已经可以在所有的UNIX平台执行)。


  早期的免费Unix


  在这空窗期中,1992年一位芬兰HelsinkiUniversity的学生--LinusTorvalds开始在一台386PC上发展一个自由软件

的UNIX kernel,使用FSF的程式开发工具。


  他很快的写好简单的版本,丢到网络上分享给大家,吸引了非常多的Hacker来帮忙一起发展Linux-一个功能完整的

UNIX,完全免费且附上全部的原始码。 Linux最大的特色,不是功能上的先进而是全新的软件开发模式。直到Linux 的

成功前,人人都认为像操作系统这么复杂的软件,非得要靠一个开发团队密切合作,互相协调与分工才有可能写的出来。

商业软件公司与80年代的FreeSoftwareFoundation所采用都是这种发展模式。


  Linux则迥异於前者。一开始它就是一大群Hacker在网络上一起涂涂抹抹出来的。 没有严格品质控制与高层决策发

展方针,靠的是每周发表新版供大家下载测试,测试者再把bug与patch贴到网络上改进下一版。一种全新的物竞天择、

去芜存菁的快速发展模式。令大夥傻眼的是,东修西改出来的Linux,跑的顺极了。


  1993年底,Linux发展趋於成熟稳定,能与商业的UNIX一分高下,渐渐有商业应用软件移植到Linux上。不过小型U_

NIX厂商也因为Linux的出现而关门大吉 -因为再没有人要买他们的东西。幸存者都是靠提供BSD为基础的UNIX 的完整原

始码,有Hacker加入发展才能继续生存。


  Hacker文化,一次次被人预测即将毁灭,却在商业软件充斥的世界中,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出另一番自己的

天地。


  网络大爆炸时代


  Linux能快速成长的来自令一个事实:Internet大受欢迎,90年代早期ISP如雨後春笋般的冒出来, World-WideWeb

的出现,使得Internet成长的速度,快到有令人窒息的感觉。


  BSD专案在1994正式宣布结束,Hacker们用的主要是免费的UNIX(Linux与一些4.4BSD的衍生版本)。而 LinuxCD-ROM

销路非常好(好到像卖煎饼般)。近几年来Hacker们主要活跃在Linux与Internet发展上。WorldWideWeb让 Internet成为

世界最大的传输媒体,很多80年代与90年代早期的Hacker们现在都在经营ISP。


  Internet的盛行,Hacker文化受到重视并发挥其政治影响力。94、95年美国政府打算把一些较安全、难解的编码学

加以监控,不容许外流与使用。这个称为Clipper proposal的专案引起了Hacker们的群起反对与强烈抗议而半途夭折。

96年Hacker又发起了另一项抗议运动对付那取名不当的"Communications DecencyAct",誓言维护 Internet上的言论自

由。


  电脑与Internet在21世纪将是大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现代孩子在使用Internet科技迟早会接触到Hacker文化。

它的故事传奇与哲学,将吸引更多人投入。未来对Hacker们是充满光明的。

这篇关于Eric S. Raymond五部曲之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909572

相关文章

history命令内容格式优化:添加日期时间及IP地址

目录 一、历史记录格式1.1操作步骤1.2其他说明 二、历史记录问题2.1记录显示不全2.2定时自动记录 一、历史记录格式 1.1操作步骤 [可选步骤]清空当前历史记录:history -c && > ~/.bash_history && history -r 编辑对应的配置文件: 用户配置文件:vim ~/.bashrc系统配置文件[推荐]:sudo vim /etc

Vue 项目hash和history模式打包部署与服务器配置

你好,我是沐爸,欢迎点赞、收藏、评论和关注。 在开发 Vue 项目时,Vue Router 提供了两种模式来创建单页面应用(SPA)的 URL:hash 模式和 history 模式。 简单说下两者的主要区别: hash 模式下的 URL 看起来不那么美观,带有一个 # 符号。在这种模式下,URL 中的 hash 值(# 后面的部分)会改变,但页面不会重新加载。因为不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

REMEMBERING HISTORY WITH CONVOLUTIONAL LSTM FOR ANOMALY DETECTION——利用卷积LSTM记忆历史进行异常检测

上海科技大学的文章,上海科技大学有个组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好文章挺多的还有数据集。 ABSTRACT 本文解决了视频中的异常检测问题,由于异常是无界的,所以异常检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们通过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或ConvNet)对每一帧进行外观编码,并利用卷积长期记忆(ConvLSTM)来记忆与运动信息相对应的所有过去的帧来完成这项任务。然后将ConvNet和ConvLSTM与

用异步序列优雅的监听 SwiftData 2.0 中历史追踪记录(History Trace)的变化

概述 WWDC 24 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 Swift 6.0 的同时,也颇为“低调”的推出了 SwiftData 2.0。在新版本的 SwiftData 中,苹果为其新增了多个激动人心的新特性,其中就包括历史记录追踪(History Trace)。 不过,历史记录追踪目前看起来似乎有些“白璧微瑕”,略微让人有些不爽。在这里就让我们看看如何利用 Swift 结构化并发中的异步序列(Asy

vue2打包部署到nginx,解决路由history模式下页面空白问题

项目使用的是vue2,脚手架vue-cli 4。 需求:之前项目路由使用的是hash,现在要求调整为history模式,但是整个过程非常坎坷,遇到了页面空白问题。现在就具体讲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直接讲路由模式由hash改为了history。 在vue.config.js中的配置 然后直接进行打包。 nginx的配置: 此时,启动nginx,访问项目http://local

Spark History Server 架构原理介绍

文章目录 一、eventLog日志文件以及相关参数eventLog日志文件介绍相关配置参数 二、两个定时任务解析eventLog日志文件线程清理过期的eventLog日志文件的线程 三、History Server的架构缓存机制 四、一些潜在的问题1. spark.history.retainedApplications 设置太大导致的OOM问题2. eventLog 日志文件过大导致的OO

history历史记录控制

往往我们操作的每一条命令都会被机器记录下来,所有我们为了安全需要屏蔽掉某些敏感的操作命令。 设置linux默认的历史记录数: 临时生效: export  HISTSIZE=5 history 永久生效: echo "export HISTSEZE=5" >>/etc/profile . /etc/profile或者source /etc/profile    //是得配置生效

HTML5 history API,创造更好的浏览体验

来源URL:http://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2447556 HTML5 history API有什么用呢? 从Ajax翻页的问题说起 请想象你正在看一个视频下面的评论,在翻到十几页的时候,你发现一个写得稍长,但非常有趣的评论。正当你想要停下滚轮细看的时候,手残按到了F5。然后,页面刷新了,评论又回到了第一页,所以你又要重新翻一次。 再或者,你想

JS返回上一步window.history.back(-1)与window.go(-1)

JS返回上一步 window.history.back(-1) ; window.go(-1);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lguow/p/10345807.html history.back(-1):直接返回当前页的上一页,数据全部消息,是个新页面history.go(-1):也是返回当前页的上一页,不过表单里的数据全部还在history.back(

运动历史图(MHI)——Motion History Image

MHI最初是由Bobick 和 Davis提出的,在此之前,Bobick 和 Davis 首先提出了二值的运动能量图(Motion Energy Image,MEI),通过描述物体如何移动和运动在空间中发生的位置,来进行基于运动的物体识别。运动能量图显示了运动的轮廓和能量的空间分布。在运动能量图的基础上产生了运动历史图(Motion History Image,MHI)。运动历史图是一种基于视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