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学习学习再学习(十三)多买几本同类教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如果一个技能足够复杂(比如从零学编程),那就不要指望读完一本书就可以打天下。多买几本书同类的书——因为每个作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哪怕对同一个概念都有不同的解释说明。理解知识的重要过程之一就如牛的反刍一样,要嚼一遍、咽下去、再吐出来、再嚼一遍、再咽下去……所以,既然一本书可以读几遍,那么同一话题多应该读几个作者的讲解。
说实话我不太理解那些觉得『书太贵』了的人……从小就不太理解(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将来那点钱都赚不回来,还怎么活啊?这事儿实在是没必要争论,买不起书和舍不得买书绝对不是一回事儿。
其实不用指望大神给你推荐书单,自己养成会挑书的能力罢,这很重要,也很简单,却也是很多很多人一生都不会的事情
- 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锁定的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买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Python》——这当然是玩笑,电影出版社没出过这么一本书。
- 作者
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靠谱。在决定是否花时间精力去读之前,可以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该领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须暂时放在一边。
- 版次
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优先选择那些“第n版”(n越大越好)的书。(少数情况下,关于某些新知识的书只能买第一版,比如,2014年下半年,关于iOS 8 Swift的编程书……)
- 印次
有时,要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比如,第一版第n次印刷(n越大越好)。
- 印数
即便最终你不得不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
- “编”与“著”
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作”。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小说类书籍”(Non-Fiction)。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更多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笔写的,而是他用剪刀浆糊拼出来的东西。这一条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会知道中文书中,可选择数量其实很少。另外,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个地图,你按图索骥,就会找到更多好书、经典书。
- 索引(Index)
好的参考文献,或者说,合格的参考文献,是要有详尽的索引的。印刷版的书,没有索引,就没办法检索——那书的用处何止减半!当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电子书的重要原因:可随时全文搜索!
- 优选英文书
不解释。自己想。不同意的话,就别再读下去了,谢谢配合。
- 尽量不读译作
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执看法(stubborn opinion)。尽管译者永远出于好心,但好心未必带来好结果——这又是事实。既然你决定继续读下去,还是先接受这个建议吧。
更为重要的是,学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根本没那么难,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学,能不能学会,只不过是学习意识问题。
以上几个原则,尽管简单,但是如若你将他们拼起来应用,就会发现,市面上书确实不少,值得看、值得读的真的不多。于是你就释然了,于是你就淡定了,于是你就不害怕精读了……
- 花点时间去读书评
Amazon、Douban上的书评都很棒,尽管也需要一点点的甄别能力(遗憾的是,豆瓣上“书托”越来越多了——读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负担”)。
- 看看牛人在读什么
网络时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们在做什么,牛人的共同特征是喜欢分享。他们正在看的东西,是他们筛选过后的,常常有很大参考价值。注意,是“参考价值”,不一定是“价值”。(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Some Books for Software-oriented Humans,文章作者是Pat Maddox, Rspec核心开发团队2号人物。)
这篇关于学习学习再学习(十三)多买几本同类教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