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linux软件安装和作业管理,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linux硬盘和分区的管理=====================
硬盘类型,根据接口分类
IDE /dev/hd
/dev/hda1 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SCSI /dev/sd
/dev/sda1 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硬盘的结构:(MBR+存储空间)
硬盘开始的512K字节称之为MBR(主引导记录)
1、存储引导程序(448K):没有一般的操作可以修改——grub
2、存储分区表(DPT)(64K):创建分区时会修改此区域
清除MBR的命令(448k内容):(DOS命令)fdisk /mbr(格式化磁盘是不可以清除的)
DPT= 4 X 16K = 64K
每一个16K存储一个分区信息,所以一个硬盘最多可划分为4个分区
分区
分区类型
1、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
2、扩展分区(Extented Partition)——可以包含若干个逻辑驱动器(扩展分区不可以直接格式化)
3、一块硬盘最多分4个分区
4、最多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
分区命令:fdisk(是Linux命令,和DOS的fdisk命令重名,功能相似,但用法不同)
格式:fdisk [option] device_name(必须提供绝对路径)
范例:fdisk /dev/hda ——对/dev/hda执行分区操作
常用命令选项
查看分区表:
fdisk -l ——> list:列出系统中所有磁盘的分区表
说明: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 1 13 104391 83 linux
设备名(分区名) 引导标记 起始柱面 结束柱面 块的总数 分区ID 分区类型
对磁盘分区:
fdisk /dev/sda
子命令:
command(m for help):提示如果需要帮助,按m键即可
m 帮助
n 创建新分区
p 查看当前磁盘的分区表
l 查看所有类型的分区编号
d 删除一个分区
q 不保存分区表,退出
w 保存分区表,退出
n——创建分区
选则分区类型:
p 主分区具有4个分区编号
e 扩展分区
l 逻辑驱动器(只有在创建了扩展分区后才会出现)
——>主分区”p“
——>输入分区编号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可以使用柱面数,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范例:+1024M:创建的分区大小是1G
——>扩展分区”e“
——>输入分区编号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当磁盘上有扩展分区,则“n”命令后可选“l”命令,以创建逻辑驱动器
——>逻辑驱动器”l“
——>不需要输入分区编号,自动从5开始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存盘退出:
注意,fdisk在运行时不会修改磁盘,只有保存退出,才会修改磁盘信息——"w"命令
============创建文件系统(格式化)================
格式化命令(创建文件系统)
mkfs 默认创建ext2的文件系统
mkfs.ext3 创建ext3要用mkfs.ext3
mkfs dev_name (分区设备名)快速创建,不进行磁盘检查
mkfs -c dev_name 进行磁盘检查(check)
Linux磁盘块(blocks)的概念:块,在任何操作系统中都存在的一个概念。
磁盘中的块的概念(分配单元大小):
文件操作和存储的最小单位,一个块最多只能存储一个文件
块大小 文件大小 块个数
4K 4K 1
4K 5K 2 剩余的3K不可以再被其他文件使用
设备挂接:
Windows系统中,分区是和盘符挂接,也可以与目录挂接。
分区的挂接(挂载):
把分区和目录建立关联,通过向目录写入和读出,实现对分区的写入和读出
挂接命令:mount
mount [-p ...] [/dev/dev_name | /dir_name] [-o ...]
参数 设备名 目录名 选项
挂载点
/dev/hda1
只写目录名:mount /mnt/cdrom
只写设备名:mount /dev/cdrom
必须存在于fstab配置文件中
特殊应用,因此可能出错,为了保证不出错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范例:
1、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设备名 挂载点目录
意义:将系统SCSI接口的第一个硬盘的第二个分挂接在/mnt/sda2dir这个目录上
2、挂接U盘(U盘被认为是SCSI盘,sd a第一个盘 1 第一个分区)
主要针对提示符界面,因为不会自动挂接
a、将U盘查到计算机上
b、运行fdisk -l命令,查看U盘的设备名
c、运行如下命令
mount -t msdos /dev/sda1 /mnt/usbdisk
文件系统类型
-t ”type“文件系统类型
Windows Linux
fat16 = msdos
fat32 = vfat
ntfs = ntfs
(如果linux是运行在图形界面下,无需设置,U盘自动挂接)
3、挂接光盘(一般光盘设备存在于fstab中)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mount /dev/cdrom
mount /mnt/cdrom
可以只提供设备名,或者提供目录名(注意目录一定是fatab中的设置)
(如果linux运行在图形界面下,无需设置,系统会自动挂接)
4、模拟虚拟光驱(-o loop)
Linux中不存在虚拟光驱软件,直接挂接就可以。
挂接ISO文件(假设root主目录中有一个example.ISO的文件)
mount /root/example.iso /mnt/cdrom -o loop
ISO文件的路径 挂接的目录 选项
挂接完成后,访问/mnt/cdrom目录就可以
5、让挂接的fat16、fat32、ntfs等非linux分区支持中文(-o iocharset=gb2312)
mount /dev/dev_name /mount_point -o iocharset=gb2312
设备的卸载:
umount 设备名或目录名
注意卸载设备时,要保证没有用户访问此设备
实验:
1、用户a挂接光驱
2、用户b进入/mnt/cdrom目录
3、用户a卸载光驱,出现提示“device is busy” (是不是有用户正在访问设备?)
4、用户b回到主目录
5、用户a卸载光驱成功
配置自动挂接
mount命令不可以自动执行,不能够在挂接一次后,以后都自动挂接。每次启动计算机都需要重复的执行命令
为了解决自动挂接——学习配置文件:/etc/fstab
分区的自动挂接:/etc/fstab配置文件
对比
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
mount -t ext2 /dev/sda2 /mnt/sda2dir -o .....
文件类型 设备名 目录名
挂接命令:mount
mount [-p ...] [/dev/dev_name | /dir_name] [-o ...]
参数 设备名 目录名 选项
---------------------------------对比--------------------------------------------------------------
fstab文件结构
设备名 目录名 文件类型 选项 其他选项(0 0)
/dev/sda2 /mnt/sda2dir ext2 defaults 0 0
/dev/hdd1 /mnt/newdisk1 ext2 defaults 0 0
/dev/hdd5 /mnt/vfat vfat defaults,iocharset=gb2312 0 0
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mount /dev/hdd1 /mnt/newdisk1
mount -t vfat /dev/hdd5 /mnt/vfat -o iocharset=gb2312
==============linux硬盘和分区的管理=====================
硬盘类型,根据接口分类
IDE /dev/hd
/dev/hda1 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SCSI /dev/sd
/dev/sda1 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硬盘的结构:(MBR+存储空间)
硬盘开始的512K字节称之为MBR(主引导记录)
1、存储引导程序(448K):没有一般的操作可以修改——grub
2、存储分区表(DPT)(64K):创建分区时会修改此区域
清除MBR的命令(448k内容):(DOS命令)fdisk /mbr(格式化磁盘是不可以清除的)
DPT= 4 X 16K = 64K
每一个16K存储一个分区信息,所以一个硬盘最多可划分为4个分区
分区
分区类型
1、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
2、扩展分区(Extented Partition)——可以包含若干个逻辑驱动器(扩展分区不可以直接格式化)
3、一块硬盘最多分4个分区
4、最多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
分区命令:fdisk(是Linux命令,和DOS的fdisk命令重名,功能相似,但用法不同)
格式:fdisk [option] device_name(必须提供绝对路径)
范例:fdisk /dev/hda ——对/dev/hda执行分区操作
常用命令选项
查看分区表:
fdisk -l ——> list:列出系统中所有磁盘的分区表
说明: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 1 13 104391 83 linux
设备名(分区名) 引导标记 起始柱面 结束柱面 块的总数 分区ID 分区类型
对磁盘分区:
fdisk /dev/sda
子命令:
command(m for help):提示如果需要帮助,按m键即可
m 帮助
n 创建新分区
p 查看当前磁盘的分区表
l 查看所有类型的分区编号
d 删除一个分区
q 不保存分区表,退出
w 保存分区表,退出
n——创建分区
选则分区类型:
p 主分区具有4个分区编号
e 扩展分区
l 逻辑驱动器(只有在创建了扩展分区后才会出现)
——>主分区”p“
——>输入分区编号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可以使用柱面数,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范例:+1024M:创建的分区大小是1G
——>扩展分区”e“
——>输入分区编号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当磁盘上有扩展分区,则“n”命令后可选“l”命令,以创建逻辑驱动器
——>逻辑驱动器”l“
——>不需要输入分区编号,自动从5开始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存盘退出:
注意,fdisk在运行时不会修改磁盘,只有保存退出,才会修改磁盘信息——"w"命令
============创建文件系统(格式化)================
格式化命令(创建文件系统)
mkfs 默认创建ext2的文件系统
mkfs.ext3 创建ext3要用mkfs.ext3
mkfs dev_name (分区设备名)快速创建,不进行磁盘检查
mkfs -c dev_name 进行磁盘检查(check)
Linux磁盘块(blocks)的概念:块,在任何操作系统中都存在的一个概念。
磁盘中的块的概念(分配单元大小):
文件操作和存储的最小单位,一个块最多只能存储一个文件
块大小 文件大小 块个数
4K 4K 1
4K 5K 2 剩余的3K不可以再被其他文件使用
设备挂接:
Windows系统中,分区是和盘符挂接,也可以与目录挂接。
分区的挂接(挂载):
把分区和目录建立关联,通过向目录写入和读出,实现对分区的写入和读出
挂接命令:mount
mount [-p ...] [/dev/dev_name | /dir_name] [-o ...]
参数 设备名 目录名 选项
挂载点
/dev/hda1
只写目录名:mount /mnt/cdrom
只写设备名:mount /dev/cdrom
必须存在于fstab配置文件中
特殊应用,因此可能出错,为了保证不出错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范例:
1、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设备名 挂载点目录
意义:将系统SCSI接口的第一个硬盘的第二个分挂接在/mnt/sda2dir这个目录上
2、挂接U盘(U盘被认为是SCSI盘,sd a第一个盘 1 第一个分区)
主要针对提示符界面,因为不会自动挂接
a、将U盘查到计算机上
b、运行fdisk -l命令,查看U盘的设备名
c、运行如下命令
mount -t msdos /dev/sda1 /mnt/usbdisk
文件系统类型
-t ”type“文件系统类型
Windows Linux
fat16 = msdos
fat32 = vfat
ntfs = ntfs
(如果linux是运行在图形界面下,无需设置,U盘自动挂接)
3、挂接光盘(一般光盘设备存在于fstab中)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mount /dev/cdrom
mount /mnt/cdrom
可以只提供设备名,或者提供目录名(注意目录一定是fatab中的设置)
(如果linux运行在图形界面下,无需设置,系统会自动挂接)
4、模拟虚拟光驱(-o loop)
Linux中不存在虚拟光驱软件,直接挂接就可以。
挂接ISO文件(假设root主目录中有一个example.ISO的文件)
mount /root/example.iso /mnt/cdrom -o loop
ISO文件的路径 挂接的目录 选项
挂接完成后,访问/mnt/cdrom目录就可以
5、让挂接的fat16、fat32、ntfs等非linux分区支持中文(-o iocharset=gb2312)
mount /dev/dev_name /mount_point -o iocharset=gb2312
设备的卸载:
umount 设备名或目录名
注意卸载设备时,要保证没有用户访问此设备
实验:
1、用户a挂接光驱
2、用户b进入/mnt/cdrom目录
3、用户a卸载光驱,出现提示“device is busy” (是不是有用户正在访问设备?)
4、用户b回到主目录
5、用户a卸载光驱成功
配置自动挂接
mount命令不可以自动执行,不能够在挂接一次后,以后都自动挂接。每次启动计算机都需要重复的执行命令
为了解决自动挂接——学习配置文件:/etc/fstab
分区的自动挂接:/etc/fstab配置文件
对比
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
mount -t ext2 /dev/sda2 /mnt/sda2dir -o .....
文件类型 设备名 目录名
挂接命令:mount
mount [-p ...] [/dev/dev_name | /dir_name] [-o ...]
参数 设备名 目录名 选项
---------------------------------对比--------------------------------------------------------------
fstab文件结构
设备名 目录名 文件类型 选项 其他选项(0 0)
/dev/sda2 /mnt/sda2dir ext2 defaults 0 0
/dev/hdd1 /mnt/newdisk1 ext2 defaults 0 0
/dev/hdd5 /mnt/vfat vfat defaults,iocharset=gb2312 0 0
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mount /dev/hdd1 /mnt/newdisk1
mount -t vfat /dev/hdd5 /mnt/vfat -o iocharset=gb2312
==============linux硬盘和分区的管理=====================
硬盘类型,根据接口分类
IDE /dev/hd
/dev/hda1 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SCSI /dev/sd
/dev/sda1 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硬盘的结构:(MBR+存储空间)
硬盘开始的512K字节称之为MBR(主引导记录)
1、存储引导程序(448K):没有一般的操作可以修改——grub
2、存储分区表(DPT)(64K):创建分区时会修改此区域
清除MBR的命令(448k内容):(DOS命令)fdisk /mbr(格式化磁盘是不可以清除的)
DPT= 4 X 16K = 64K
每一个16K存储一个分区信息,所以一个硬盘最多可划分为4个分区
分区
分区类型
1、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
2、扩展分区(Extented Partition)——可以包含若干个逻辑驱动器(扩展分区不可以直接格式化)
3、一块硬盘最多分4个分区
4、最多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
分区命令:fdisk(是Linux命令,和DOS的fdisk命令重名,功能相似,但用法不同)
格式:fdisk [option] device_name(必须提供绝对路径)
范例:fdisk /dev/hda ——对/dev/hda执行分区操作
常用命令选项
查看分区表:
fdisk -l ——> list:列出系统中所有磁盘的分区表
说明: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 1 13 104391 83 linux
设备名(分区名) 引导标记 起始柱面 结束柱面 块的总数 分区ID 分区类型
对磁盘分区:
fdisk /dev/sda
子命令:
command(m for help):提示如果需要帮助,按m键即可
m 帮助
n 创建新分区
p 查看当前磁盘的分区表
l 查看所有类型的分区编号
d 删除一个分区
q 不保存分区表,退出
w 保存分区表,退出
n——创建分区
选则分区类型:
p 主分区具有4个分区编号
e 扩展分区
l 逻辑驱动器(只有在创建了扩展分区后才会出现)
——>主分区”p“
——>输入分区编号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可以使用柱面数,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范例:+1024M:创建的分区大小是1G
——>扩展分区”e“
——>输入分区编号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当磁盘上有扩展分区,则“n”命令后可选“l”命令,以创建逻辑驱动器
——>逻辑驱动器”l“
——>不需要输入分区编号,自动从5开始
——>设定起始柱面(一般接受默认值,分区连续)
——>最后柱面或大小(大小是带单位的如M,K等,且前面要加上“+”)
存盘退出:
注意,fdisk在运行时不会修改磁盘,只有保存退出,才会修改磁盘信息——"w"命令
============创建文件系统(格式化)================
格式化命令(创建文件系统)
mkfs 默认创建ext2的文件系统
mkfs.ext3 创建ext3要用mkfs.ext3
mkfs dev_name (分区设备名)快速创建,不进行磁盘检查
mkfs -c dev_name 进行磁盘检查(check)
Linux磁盘块(blocks)的概念:块,在任何操作系统中都存在的一个概念。
磁盘中的块的概念(分配单元大小):
文件操作和存储的最小单位,一个块最多只能存储一个文件
块大小 文件大小 块个数
4K 4K 1
4K 5K 2 剩余的3K不可以再被其他文件使用
设备挂接:
Windows系统中,分区是和盘符挂接,也可以与目录挂接。
分区的挂接(挂载):
把分区和目录建立关联,通过向目录写入和读出,实现对分区的写入和读出
挂接命令:mount
mount [-p ...] [/dev/dev_name | /dir_name] [-o ...]
参数 设备名 目录名 选项
挂载点
/dev/hda1
只写目录名:mount /mnt/cdrom
只写设备名:mount /dev/cdrom
必须存在于fstab配置文件中
特殊应用,因此可能出错,为了保证不出错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范例:
1、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设备名 挂载点目录
意义:将系统SCSI接口的第一个硬盘的第二个分挂接在/mnt/sda2dir这个目录上
2、挂接U盘(U盘被认为是SCSI盘,sd a第一个盘 1 第一个分区)
主要针对提示符界面,因为不会自动挂接
a、将U盘查到计算机上
b、运行fdisk -l命令,查看U盘的设备名
c、运行如下命令
mount -t msdos /dev/sda1 /mnt/usbdisk
文件系统类型
-t ”type“文件系统类型
Windows Linux
fat16 = msdos
fat32 = vfat
ntfs = ntfs
(如果linux是运行在图形界面下,无需设置,U盘自动挂接)
3、挂接光盘(一般光盘设备存在于fstab中)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mount /dev/cdrom
mount /mnt/cdrom
可以只提供设备名,或者提供目录名(注意目录一定是fatab中的设置)
(如果linux运行在图形界面下,无需设置,系统会自动挂接)
4、模拟虚拟光驱(-o loop)
Linux中不存在虚拟光驱软件,直接挂接就可以。
挂接ISO文件(假设root主目录中有一个example.ISO的文件)
mount /root/example.iso /mnt/cdrom -o loop
ISO文件的路径 挂接的目录 选项
挂接完成后,访问/mnt/cdrom目录就可以
5、让挂接的fat16、fat32、ntfs等非linux分区支持中文(-o iocharset=gb2312)
mount /dev/dev_name /mount_point -o iocharset=gb2312
设备的卸载:
umount 设备名或目录名
注意卸载设备时,要保证没有用户访问此设备
实验:
1、用户a挂接光驱
2、用户b进入/mnt/cdrom目录
3、用户a卸载光驱,出现提示“device is busy” (是不是有用户正在访问设备?)
4、用户b回到主目录
5、用户a卸载光驱成功
配置自动挂接
mount命令不可以自动执行,不能够在挂接一次后,以后都自动挂接。每次启动计算机都需要重复的执行命令
为了解决自动挂接——学习配置文件:/etc/fstab
分区的自动挂接:/etc/fstab配置文件
对比
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
mount -t ext2 /dev/sda2 /mnt/sda2dir -o .....
文件类型 设备名 目录名
挂接命令:mount
mount [-p ...] [/dev/dev_name | /dir_name] [-o ...]
参数 设备名 目录名 选项
---------------------------------对比--------------------------------------------------------------
fstab文件结构
设备名 目录名 文件类型 选项 其他选项(0 0)
/dev/sda2 /mnt/sda2dir ext2 defaults 0 0
/dev/hdd1 /mnt/newdisk1 ext2 defaults 0 0
/dev/hdd5 /mnt/vfat vfat defaults,iocharset=gb2312 0 0
mount /dev/sda2 /mnt/sda2dir
mount /dev/hdd1 /mnt/newdisk1
mount -t vfat /dev/hdd5 /mnt/vfat -o iocharset=gb2312
=================作业管理=================
作业:(job)由用户安排的在指定条件下,能够自动执行的任务。
也叫任务和计划
作业的分类:
一次性作业 命令 at 在指定时间执行一次,以后不再执行
周期性作业 命令 crontab 在指定的时间周期,依次无限次执行
一次性作业(at)
格式:at time(时间描述)
【time】
绝对时间(与当前时间无关)
17:30:10 【pm|am】 [today | tomorrow | 12/31/07]
midnight | noon | teatime
相对时间(以当前时间为基准,进行计算)
now + 10 minutes | hours | days | weeks
1、交互模式安排作业(非行编辑器,不可以修改)
at 17:30
>/sbin/shutdown -h now
>
Ctrl+D
查看系统中安排的作业: atq
删除指定作业: atrm n
2、文件模式安排作业(可以自由的修改)
at -f file_name time
file_name中保存系统在指定时间要执行的命令
以上作业在指定时间执行完成后,就不会在被重复执行。
作业维护:
atq :查看作业
atrm :删除作业
==============crontab周期性作业================
周期的描述词汇
每周1,3,5的12点整执行
每小时的15分执行
每月1号15点23分执行
每年1月1号执行
时间的描述是比较困难的
系统默认的周期性任务
配置文件
时间描述
01 * * * * /etc/cron.hourly
每小时的01分自动执行目录/etc/cron.hourly中的脚本
目录
cron.hourly
cron.weekly
cron.monthly
等目录是系统使用的,用于维护系统的任务
用户自己定义自己的任务——使用crontab命令
01 * * * * 每小时
分钟 小时 日期 月份 周
(分 时 日 月 周)
02 04 * * * 每天
02 04 * * 1,2,3 每周第1、2、3天的4:02
02 04 1 * * 每月1号4:02
安排作业
1、编辑模式
crontab -e 输入指定格式的作业(edit)
可以修改已经指定的作业,且每个用户只是拥有一个crontab,
但是at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
查看安排的作业 crontab -l
删除安排的作业 crontab -r
2、文件模式
创建一个文件,在文件中写好需要的命令
格式和编辑模式一样
crontab file_name
注意此时会覆盖原来的作业
以上作业都是针对单个用户的
====================================
3、通用作业(针对所有用户的)
/etc/crontab配置,无需修改
只需要在指定目录中创建相应脚本
每小时: /etc/cron.hourly
每天: /etc/cron.daily
每周: /etc/cron.weekly
每月: /etc/cron.monthly
范例:
1、touch mytask
2、chmod +x mytask
3、vi mytask加入你要执行的命令(不能加周期性时间)
4、拷贝文件mytask到指定目录:
每小时: /etc/cron.hourly
每天: /etc/cron.daily
每周: /etc/cron.weekly
每月: /etc/cron.monthly
这篇关于linux软件安装和作业管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