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网络地址,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计算机网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数据包寻址。如果数据传输仅在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而且传输短距离非常短,传输内容基本固定,计算机的寻址工作也许比较简单。但是,互联网中计算机数量巨大(数亿台),传输距离变化很大(几米到数万公里),网络结构复杂(网状结构、环形结构、星形结构等),提供的服务繁多(网页、即时通信、邮件、在线视频等),使用方法灵活(多业务、突发性、实时性等),这给网络数据包寻址带来了挑战性的工作。而网络地址是解决网络寻址的基本方法之一。
▶1.MAC地址
每台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内部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MAC地址(物理地址)。IEEE 802.3标准规定了MAC地址为48位,这个MAC地址固化在计算机网卡中,用以标识全球不同的计算机。MAC地址由6个字节的数字串组成,如00-60-8C-00-54-99等。
▶2.IP地址
因特网中每台主机都分配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标识符,一般采用“点分十进制”的方法表示,如192.168.10.1。
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将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是主类地址,D类为组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给将来使用。
例:某大学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为222.240.210.100,地址的第一个字节在192~223,表示它是一个C类地址;按照IP地址分类的规定,它的网络号为222.240.210,它的主机号为100。
在IPv4中,由于地址分配不合理,目前可用的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了。为了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IETF先后提出了多种技术解决方案。
▶3.IPv6网络地址
目前使用的TCP/IP为IPv4(TCP/IP第4版),为了解决因特网中存在的问题,IETF推出了IPv6(TCP/IP协议第6版)。我国电信网络运营商已于2005年开始向IPv6过渡,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2)的大部分网络节点也采用了IPv6协议。由于IPv6与IPv4互不兼容,因此从IPv4到IPv6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而不是彻底改变的过程。要实现全球IPv6的网络互联,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篇关于网络地址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