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人生不快乐,不妨读苏轼,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前阵看东方甄选直播时推荐了《苏轼传》,才想起这本书已在我的书架上躺了好一阵,再次听到有人推荐遂拿起开始读,一气读完。
曾经了解的苏轼也就仅限于中学语文课本,他流传下来的名诗词基本都收录到了课本中,但再读这本传记才知道了更多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心历,感受和理解又更近一层。
青山有似少年子
苏轼,和很多历史上的天才一样,都是年少成名的。
二十二岁那年,父亲带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双双中了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功成名就的欧阳修,他读了苏轼文章不禁感慨:三十年后,就没人会再谈我了,我该让让路了,未来属于苏轼。
但不幸的是,两兄弟双中进士的好消息还没来得及传回,留在家中的母亲便已病逝,按古制苏轼回家丁忧三年。三年后,苏轼再次返京正好遇上即将举行的“制科”考试。“制科”不同于三年一次的进士,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苏轼参加了这个考试,最终成绩第三等,按宋代制科惯例,一、二等皆虚设,实际最高等级就是第三等。而终两宋三百多年,开制科二十二次,入等者仅四十一人,而北宋开制科以来,只有苏轼一人得过第三等。弟弟苏辙也考入了第四等,当时皇帝宋神宗很高兴,说给儿子储备了两个宰相之才。
当时的苏轼是年少的,怀济世天下之志,浩意无边,来参加考试的路上写道:“青山有似少年子”,年少青春如满山青翠,而下一句“一夕变尽沧浪髭”写青山雪后的一夜变化。沧浪,白色浪花;髭,胡须;这句有点预言了以后苏轼中年人生的祸福变化,真是一夕变尽。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能苏轼的天赋全在文上,在朝中做官斗争激烈,深感疲倦,选择逃离是非之地,外调出任到杭州,也正是从到杭州开始,苏轼开始写词了。
词,就是歌词,最初只在民间流行,主要的应用场景一般是歌筵酒席、青楼红院用于娱宾遣兴的。所以,一开始词是有点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词当时是一种纯娱乐、纯消遣性的抒情文学,多是写一些男女之思、时光之叹、伤春怨别之感。在词的初始阶段,词牌既规范词作的形式和格律,也限定词作的主题和内容,如《更漏子》写午夜的相思,《鹊桥仙》吟牛郎、织女的情事等。
苏轼写词,开始给词牌加上了副标题,用来说明不同于词牌名所指的题材,这样直接大大拓宽了词的创作主题范围。将词牌视为与内容无关的形式,使词作内容完全摆脱了音乐的束缚,标志着词体的进一步独立。
苏轼便在这个时刻登上了词坛,以一支雄才大力的如椽巨笔,打开了词的全新世界,从此词终于跳出了“艳科”的藩篱,正如他描绘西湖的诗一般“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老夫聊发少年狂
古人,平均寿命大概四十,所以快到四十的苏轼,自称老夫。
进入老夫态的苏轼,官场仕业一路下滑,从中央到地方,从杭州到密州,再贬到黄州,也正是在这一路被贬的历程中,他的词作却如“少年”狂态,一路攀向历史巅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阙词是记苏轼被贬密州后的一次打猎,也是从这阙词开始,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词风,以“新天下耳目”。同名词牌苏轼还有一阙,也是在密州某日睡觉梦见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半夜梦醒,再难以入睡,提笔以词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同名双词,前一阙心激怒浪,后一阙心伤迷惘,代表了苏轼密州时期典型的心历路程,发端于自身现实的人生困境,开始探寻思考更抽象的自我生存状态,审视人间生死、悲欢与离合。
一年中秋又到,他想起了弟弟,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他不满现实,欲乘风飞往天上仙境,天上又真的美好么?人生一大悖论,拥有的不觉得美好,美好的似乎又在无法企及的地方,最后苏轼还是在词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承认人生有缺陷,此事古难全,但可以找到自处之道(千里共婵娟)。
这阙中秋词是苏轼词作的第一个巅峰,以至于“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密州之后,苏轼因言获罪(乌台诗案),入狱四个多月,幸好宋太祖曾留下祖例不杀士大夫,逃过一劫,但再次被贬黄州。在黄州近五年岁月,他体会了生活的种种煎熬,也体会了生活的种种美好。在这里,他有了东坡的号,在这里,他也留下了千古绝唱。
初到黄州,刚经历一场天降祸事,他的心是冷的,也是恐惧的,一天夜里他走到了长江之畔,看见了一只孤雁,仿若自己,心有所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
后来,有位和他同样被贬(贬到更南方更远的岭南)的朋友王巩遇到大赦北归,回程路上专门来看苏轼,随行有一位侍妾名叫柔奴,三年来与王巩南迁同甘共苦。
苏轼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肃然起敬,热情写词赞颂: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之后,苏轼渐渐走出阴影,开始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在黄州东门之外,苏轼新垦一块荒地,将其取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心安下来,苏轼开始享受这种农村劳逸结合的生活,白日耕作,聚友夜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既然心安了,黄州此处当是吾第二故乡,干脆在这里买块田长期生活下来吧。一天,苏轼和朋友一起出去相田,出门时还天气晴朗,不料突然风云突变,下起了阵雨,同行朋友东躲西藏都觉狼狈,苏轼却毫不介意:既然无处可躲雨,东奔西窜,不如坦然面对,安步徐行。倏忽间,雨过天晴,他心有所感,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大江东去浪淘尽
黄州西北,长江之滨,有座红褐色石崖,崖石屹立如壁,也称赤壁。
一天,苏轼又来到赤壁,望着滚滚长江,想起自己一生沉浮,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绝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这里,苏轼神游古时,遥想豪杰,历史如大江东去,而苏轼也因这首词成为这里的千古人物。
被贬黄州还不是苏轼事业的底部,后面的人生中还有两次被贬,最远到了海南,但后续的贬黜并没有在精神上再次击垮他,反而更超然了。超然时空的心境在《赤壁》一词中已写尽,多少英雄人物也难免被时光之浪淘尽,年近天命又何必自怜自伤。
...
在苏轼两万三千多天的一生里,他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不像李白,飞在空中,神游仙界;也不像杜甫,扎根人间疾苦;苏轼介于其间,一生几度沉浮,阅尽世事,超然世事,千古之后,穿越历史,启悟后世。
这篇关于人生不快乐,不妨读苏轼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