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buildroot使用和一些问题整理,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buildroot一些常见的用法
- 1.文件夹进行简单说明
- 2.常见命令使用
- 二、问题整理和修改软件包
- 1.一些问题整理
- (1)如何下载比较慢可以更换镜像源
- (2)如下问题所示,问题是LD_LIBRARY_PATH环境变量多添加了一个“:” ,去掉即可
- (3)如下问题所示,问题是PATH环境变量添加有" \t\n",添加下面命令即可去除。
- (4)问题总结
- (5)其他问题添加
- 2.软件包引起的问题
- (1)patch和.mk文件没有什么变化,直接修改mk文件版本号和添加hash值即可
- (2)patch和.mk文件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建议直接更换这个目录下的所有东西,这是最方便也是稳妥的一种方式。PS:更换的这个版本一般从以前的老版本找就行。
- (3)如果以上两种都无法解决,那可能是因为编译器的版本导致(一般本地编译器高于交叉编译器)
- 3.关于.mk文件的一些变量介绍,可以帮助添加软件包
- 总结
前言
buildroot是一个比较时候嵌入式的系统,虽然里面包含了很多软件,但有时我们想仅升级某一个版本时或在新的系统版本中依然可以使用一些老版软件应用。这里仅简单介绍下一些重点,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概要的总结和操作引导。
一、buildroot一些常见的用法
1.文件夹进行简单说明
目录说明如下(示例):
.
├── arch #系统所支持的 CPU 架构相关的代码
├── board #每种类型板卡的iso等制作脚本
├── boot #启动方式如grub和uboot这样的
├── configs #板卡配置和内核中的配置比较类似,不过这个用于系统构建
├── dl #下载包的路径,可以手动添加(如果网速不好,或者不能用网情况下,直接添加,不会影响编译结果)
├── docs
├── fs #将工具和软件打包成文件系统的制作脚本
├── linux #内核编译相关的脚本
├── output #最后生成的脚本,包括解压好的包,以及内核源码├── build #存放解压好的软件包和内核├── host #工具链,应该相当于copy一份├── images #生成的文件系统,内核,最后的iso等都放在这里├── staging -> $(TOPDIR)/output/host/aarch64-buildroot-linux-gnu/sysroot #$(TOPDIR)表示顶层目录,可以看到是链接进了host目录下。作用是存放构建过程中的中间文件,如交叉编译工具链和根文件系统的一些工具等。└── target #文件系统,一个没有压缩的文件系统
├── package #存放的软件包的一些命令(仅只有一些执行命令和patch,和fs文件夹类似),作用是配置下载的路径,编译方法,以及hash验证。更换和添加软件包时,需要修改这里
├── support #存放buildroot 本身相关的工具、脚本和补丁
├── system #包含启动和引导时使用的基本系统文件。
├── toolchain #包含了交叉编译器以及相关的库和头文件等工具链
└── utils #包含了各种实用工具(buildroot的一些自制脚本)
2.常见命令使用
命令如下(示例):
make menuconfig #配置选项
make busybox-menuconfig #同上
make linux-menuconfig #同上
make savedefconfig #保存配置到config中,最先选中的配置有关
make app-rebuild #重新构建这个软件包(包括busybox),如果软件包配置有更新需要用一下
make host-app #编译host软件,需要单独加这个前缀
make sdk #一种交叉工具链的扩充,一些头文件和库不用再手动添加进交叉工具链中
make linux-update-defconfig #更新内核配置文件。 PS:一般用不上
make show-info #显示有用的系统信息,包括构建主机上的编译器、工具链等。 PS:一般用不上
make toolchain #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 PS:一般用不上
make source #下载所有软件包的源代码。 PS:一般用不上
make linux-reconfigure #在修改内核配置后重新配置和重建内核镜像。 PS:一般用不上
make graph-depends #生成Buildroot软件包之间的依赖关系图。 PS:没执行成功
二、问题整理和修改软件包
1.一些问题整理
(1)如何下载比较慢可以更换镜像源
只需要在修改这个配置选项BR2_PRIMARY_SITE
(2)如下问题所示,问题是LD_LIBRARY_PATH环境变量多添加了一个“:” ,去掉即可
(3)如下问题所示,问题是PATH环境变量添加有" \t\n",添加下面命令即可去除。
export PATH=$(echo $PATH | tr -d ' \t\n')
(4)问题总结
buildroot出现的问题:
这里需要提一下:host软件用的编译器是本地使用的gcc等工具链,非host软件则是使用的交叉编译器的工具链等。
出错问题 | 大概原因及解决 |
---|---|
大写的变量 | ①本地环境变量 ②buildroot中配置未添加或添加未找到等错误 |
编译时出现头文件缺少或无法无法找到的结构体等(host软件) | ①缺少库情况下:本地环境添加库文件 ②库版本较低或较高:本地环境卸载版本后安装指定版本 |
编译时出现头文件缺少或无法无法找到的结构体等(非host软件) | 交叉编译器缺少相应的库或版本不够:①更换这个软件的其他版本让它可以继续使用现在的编译器;②手动下载相关库并交叉编译后放到交叉编译链的指定目录下 |
(5)其他问题添加
出错问题 | 大概原因及解决 |
---|---|
Too many levels of symbolic links | 出现的错误,可以删除对应的目录重新打包编译。一般软连接太长,硬链接太多会导致 |
2.软件包引起的问题
在需要更换软件版本的情况下,以下是三种比较轻松的方式。
(1)patch和.mk文件没有什么变化,直接修改mk文件版本号和添加hash值即可
(2)patch和.mk文件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建议直接更换这个目录下的所有东西,这是最方便也是稳妥的一种方式。PS:更换的这个版本一般从以前的老版本找就行。
(3)如果以上两种都无法解决,那可能是因为编译器的版本导致(一般本地编译器高于交叉编译器)
①比如,llvm编译报错时使用高版本的本地编译器
3.关于.mk文件的一些变量介绍,可以帮助添加软件包
介绍如下(示例):
NAME #软件包的名称,Buildroot中每个软件包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名称。
VERSION #软件包的版本号。
LICENSE #软件包使用的许可证类型(后面COPYING是文件)。
SITE #软件包的下载地址。
SOURCE #软件包的源文件名称。
HASH #软件包源文件的校验和。
DEPENDENCIES #软件包所依赖的其他软件包名称。
TARGET_BINARY_DIR #构建软件包时目标系统的二进制文件目录。
TARGET_LIBRARY_DIR #构建软件包时目标系统的库文件目录。
MAKE_FLAGS #构建软件包时传递给 make 命令的额外参数。
CONFIGURE_ARGS #配置软件包时传递给 configure 命令的额外参数。
INSTALL_TARGET_PATH #构建软件包时目标系统的安装路径。
BUILD_DIR #构建软件包时的临时目录。
HOST_DIR #存放 Buildroot 工具链的目录。
STAGING_DIR #存放 Buildroot 目标系统临时文件的目录。
EFIVAR_BUILD_CMDS #以EFIVAR为例,放构建命令
EFIVAR_INSTALL_TARGET_CMDS #以EFIVAR为例,放安装命令
EFIVAR_MAKE_OPTS #以EFIVAR为例,也是传递给make的环境变量
HOST_MAKE_ENV #make命令的环境变量
HOST_CONFIGURE_OPTS #./configure选项
HOST_CFLAGS #同CFLAGS
TARGET_* #交叉编译器的那些工具
$(@D) #生成软件包的目标文件所在目录
总结
buildroot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但是久了不用,也很容易忘记。清楚buildroot的一点基本架构也是有必要的。
这篇关于buildroot使用和一些问题整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