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大学生,请将“是否有用”的问题留给未来,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此文作于2010年11月21日,原发于本人新浪博客《大学生,请将“是否有用”的问题留给未来》。
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需要经受住考验,必须得享受过自觉学习的疲惫后才能体会到。没有付出过,天生的惰性,应试的摧残,再加上受“大学尽学些没用的”的思维的影响,一些学生成了“卧槽马”。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学A课不带劲,学B课没劲头,而学C课却大不一样,甚至上A课时仍然在学C课。因为他知道,C课是有用的。
因此,一门课是否有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
先讲一个故事,上周三我们实验室请机电学院的一位老师做报告,他做的是生产调度方面的研究,报告目的是想让我们帮忙出些主意。他的专业是机械,但他的研究已经钻到了计算机科学核心中来了。他说,他费老大劲做完一个算法,才知道有个拓扑排序对他的问题更有效,要是早知道……
讲这个故事,是要说一个道理:不知道就不会知道有用。我想把知识和其用分成四个层次:(1)知其有亦知其用;(2)知其有而不知其用;(3)知其用而不知其有;(4)这个层次不写了,据说在这个层次的人幸福感最强,不是至圣,就是……。
处在第(1)层次是我们都追求的,第(2)和(3)层次都要向第(1)层次转变。第(2)和(3)层次没有孰高孰低的区别,对大学生而言对应的是不同的培养方式。大学走的是(2)路线,职业培训走的是(3)路线,各有道理,也各有优劣,而到达(1)层次恐怕都得等到经过工作经历的锤炼。
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走(2)路线的人觉得面子上好一些,但这条路要更难一些,更抽象一些,需要思辨,所以走(2)路线的人更迷惘。走(3)路线的人似乎是无奈,实际走走就会发现,这条路很宽很畅通。
我的学生走(2)路线。他们中有很多人迷惘。原因是“用”和“没用”。
要摆脱困扰就要知道:判断知识是否有用,用在何处也是需要能力的。在你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要放弃。而有很多自作聪明的同学想当然地给出了前提:大学里教的东西没有用。这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走向。
如果这样,将来最大的遗憾可能就在于,你的工作应该用到的技术基础,在上学时学过,但被你以“无用”而忽略了,甚至不留一点映像,高人指点后一声惊呼:“可恶的大学,该教的不教!”
知识分布在大学的各门课里,知识有没有用和课程属于什么专业课、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考试课、考查课之类的没有关系。学到这样知识是将来用知识的基础。在上大学期间,尽力学好开设的各门课,既开出,就有它的道理,就是你的一个机会。对于工科学生的最底线是,当做某件事,知道大概和某知识有关,但更具体的已经忘光了,这时找个参考书捡回来就是了。不知而走弯路或多费力是遗憾,学过却不知只能是罪过了。有时,完美地做完了一件事,却意识不到知识在其中起的作用,但给一个没有在大学里混过的人,他却无法做出。
也许你会说,老师为何不在讲课时,讲清各知识点的用途呢?原因:(1)科学要揭示自然规律,老想着用在哪儿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科学史中讲得很明白了);(2)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是这样,要讲清他用在哪儿,就好似将“科学”的东西围在一个栅栏里,如何能够具有活力;(3)课程里讲理论多,理论联系实际也只能是以案例的方法给出,起辅助作用,以案例代替理论的后果就是学生只会“照猫画猫”,这是对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的极大浪费;(4)老师们的水平有限、学时有限,无法展开。我的做法是,在必要的时候,提一两句即可。
实际上,某知识用于某件事情的答案要是确定的,这个世界就没有指望了,不需人的想象空间了,社会也就没有发展空间了。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大学,就要把这点不清不楚留给学生,而上职业培训,则是一切讲得很明白,甚至用不着明白就能着手按规矩会做事了。既上大学,就要上出大学的味道。
不可否认,现在大学教学中非常缺乏的一点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实践环节不够。各方面的原因都有。对于学生个人,解决之道是在课外加功夫。课内认真完成那些“没用的”知识的学习,课外多创造些用知识和拓展新知识的机会。我说“大学的关键在课外”,学生的课外学习决定了他与众不同之处。
古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遗憾。如果无知到“书到用时”都感觉不到这种少的时候,只能悲哀了。
可谓英雄不问出处,“知识不管用处”。
“傻傻地”学下去,将是否有用的问题留给未来。
这篇关于大学生,请将“是否有用”的问题留给未来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