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 电脑创世纪(9),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全世界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迎来了 1943 年。硝烟密布,战鼓催春,战争的迫 切需要,像一只有力的巨手,为电脑的诞生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4 月 9 日,美国马里兰州阿贝丁,陆军军械部召集的一次会议,正处于举手 表决的时刻。陆军上校西蒙(L. Simon)端坐在 的位置,关键会议关键时刻, 他却装聋作哑,闭口不言。他的身旁,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韦伯伦(O.Veblen) 教授。教授此时,仍在耐心地翻阅提交给会议的那份报告。
应该说,西蒙上校对这份报告最有发言权,因为他领导的阿贝丁试炮场,担 负着美国陆军新式火炮的试验任务。早些时,军械部曾派出青年军官戈德斯坦 (H. Glodstine)中尉,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召集来一批研究队 伍,帮助计算新式火炮的弹道表,这次会议就是应戈德斯坦等人要求,决定一件 非同小可的事。
人们都知道,刚试制出来的大炮是否能够通过验收,必须对它发射多枚炮弹 的轨迹作认真检查,分析弹着点误差的原因。一发炮弹从发射升空到落地爆炸, 只需一分来钟,而计算这发炮弹的轨迹却要做 750 次乘法和更多的加减法。一张 完整的弹道表需要计算近 4 千条弹道,试炮场每天要提供给戈德斯坦 6 张这样的 表,可想而知任务量有多大。
戈德斯坦本人就是一位数学家,曾在密歇根大学任数学助理教授。他从陆军 中抽调来百余位姑娘作辅助性的人工计算。 可以设想一下:一发炮弹打过去, 100 多人用手摇计算机忙乱地算个不停,还经常出错,既吃力又不讨好,那场景 不免令人啼笑皆非。在戈德斯坦领导的队伍中,有来自莫尔学院的两位年轻学者。 一位是他多年的好友,莫尔学院副教授莫契利(J. Mauchiy),36 岁的物理学 家。另一位名叫埃克特(P.Eckert),24 岁的电气工程师,不久前刚从莫尔学 院毕业。莫契利擅长总体构思,他天生一个系统思维的脑子。他的设想,又总能 够被心灵手巧的埃克特领会并加以具体化。两个人志趣相投,几番碰撞,一拍即 合,交给了戈德斯坦一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方案──“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 的使用 ”,明确提出要使用弗莱明、德福雷斯特发明的电子管,造一台前所未有 的计算机器,把弹道计算的效率提高成百上千倍。
不知什么原因,这份珍贵的方案竟莫名其妙地遗失。莫契利只好根据秘书的记 录重新起草报告,然后交给埃克特写一个附录。在附录里,埃克特创造性地阐明 如何把莫契利的设计具体化。戈德斯坦深知这份报告的份量,也深感计算机器诱 人的前景,他决心要利用军方代表和数学家的双重的身份,向军械部争取到项目 的资助。
此时韦伯伦教授手中拿着的,正是莫契利和埃克特共同起草的报告。由于所需 的巨额
经费,加上研制的风险,就连韦伯伦也感到那几页纸似乎是沉甸甸的。
戈德斯坦中尉站在会议桌的另一端,面对着西蒙上校,还在作继续的申诉:“我 听说海军已经把希望寄托在马克 1 号计算机上。我们设想的机器,是一种更新式
的电子计算机,它将比哈佛的那台机器,高出几个数量级…… ”。
西蒙转过脸,用眼睛示意戈德斯坦留意韦伯伦教授的态度,因为他知道,作为 军械部的科学顾问,以“拓扑学 ”创立者闻名世界的数学权威,才是一言九鼎的 人物。于是,全场到会者的目光,都盯在教授身上。
韦伯伦终于放下手中的报告,闭上眼睛,仰靠在椅背上沉思起来。整个会场也 跟着沉默了。突然,教授猛然站起身,“砰 ”地一声推开身后的椅子,对着上校 大声说道:
“西蒙,给戈德斯坦这笔经费! ”
说完这句话,他立即转身向大门走去,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议室。世界上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就这样戏剧性地拉开了帏幕。军方与莫尔学院最初签订的 协议是提供 14 万美元的研制经费,但后来合同被修订了 12 次,经费一直追加到 了 48 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 1000 多万美元。
莫尔学院组建的研制小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跨学科攻关小组,在科技史上留下 了敢冒风险、 敢于取胜的美名。 小组成员包括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 30 余 名 ,还 组 织 了近 200 名 辅 助 人 员 参 与 攻 关 。 项 目 总 负 责 人 勃 雷 纳 德 (J. Brain erd)是莫尔学院有声望的教授,他曾经讲:“这是一项不能确保一 定会达到预期效果的开发方案,然而,现在正是一个合适的时机。”他顶住了来 自各方面的压力,满腔热情地支持年轻人的创造精神。戈德斯坦则在科研组织方 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干,他不仅为项目提供数学方面的帮助,还以军方联络员的身 份,负责协调项目的进展。在计算机研制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当属莫契利和埃克 特,以及一位名叫勃克斯(A. Burks)的工程师。其中,莫契利是计算机的总设 计师,主持机器的总体设计;埃克特是总工程师,负责解决复杂而困难的工程技 术问题;勃克斯则作为逻辑学家,为计算机设计乘法器等大型逻辑元件。
然而,为支援战争赶制的机器,紧赶慢赶,也没能赶上最后一班车。德国 法西斯很快就被击溃。 1946 年 2 月 14 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才珊珊来 迟,在一片欢呼声中正式启动运行。
2 月 14 日, 姑娘小伙们钟爱的“情人节 ”。莫尔小组的绝大多数成员风华正 茂情窦初开,选择这一天作为公开揭幕典礼的日期,或许是寓意深长的──电子 计算机不正是他们的“大众情人 ” 吗?“大众情人 ”的名字叫作“埃历阿克 ” (ENIAC),译成中文是“ 电子数字积分和计算机 ”,局外人听起来十分别扭, 但在莫契利和埃克特耳里,“她 ”却像“维纳斯 ”和“夏娃 ”一样的撩拨人心。
那天, 天刚蒙蒙亮, 他俩不约而同地来到埃历阿克身边,再一次满怀深情 地打量着“如花似玉 ” 的“情人 ”。在它的身体内,总共安装了 17468 只电子 管,7200 个二极管,70000 多电阻器,10000 多只电容器和 6000 只继电器,电 路的焊接点多达 50 万之巨。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简直就 像姑娘身上挂满的各式翡翠珍珠宝石项链。这“情人 ” 的体积实在也太大了,
庞大的身躯挤进一排 2.75 米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 170 平方米左右, 约为 整整十间房那样的空间大小,总重量达到 30 吨,堪称为空前绝后的“ 巨型机 ”。 尽管如此,庆典大会上埃历阿克不凡的表演确令来宾们大开眼界,同一时代的 任何机械或电动计算机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 人们看到, 它输入数据和输出结 果都采用穿孔卡片, 每分钟可以输入 125 张卡片,输出 100 张卡片。它能在 1 秒钟内完成 5000 次加法,也可以在 3/1000 秒时间内做完两个 10 位数乘法,其 运算速度超出马克 1 号至少在 1000 倍以上。一条炮弹的轨迹,20 秒钟就能被它 算完,比炮弹本身的飞行速度还要快。埃历阿克一天完成的计算工作量,大约相
当于一个人用手摇计算机操作 40 年。
埃历阿克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创世,人类社会从此大步迈进了电脑时代的门槛。
这篇关于《计算机发展史》 电脑创世纪(9)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