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入门(8)——应用机器学习的建议(Advice for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

2024-02-07 12:32

本文主要是介绍机器学习入门(8)——应用机器学习的建议(Advice for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 评估一个假设(Evaluating a Hypothesis)
  • 模型选择和交叉验证集(Model Selection and Train_Validation_Test Sets)
  • 诊断偏差和方差(Diagnosing Bias vs. Variance)
  • 正则化和偏差/方差(Regularization and Bias_Variance)
  •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s)

评估一个假设(Evaluating a Hypothesis)

为了检验算法是否过拟合,我们将数据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通常用7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用剩下3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很重要的一点是训练集和测试集均要含有各种类型的数据,通常我们要对数据进行“洗牌”,然后再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

测试集评估在通过训练集让我们的模型学习得出其参数后,对测试集运用该模型,我们有两种方式计算误差:

  1. 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利用测试集数据计算代价函数J
  2. 对于逻辑回归模型,我们除了可以利用测试数据集来计算代价函数外:
    J t e s t ( θ ) = − 1 m t e s t ∑ i = 1 m t e s t log ⁡ h θ ( x t e s t ( i ) ) + ( 1 − y t e s t ( i ) ) log ⁡ h θ ( x t e s t ( i ) ) J_{test}{(\theta)} = -\frac{1}{{m}_{test}}\sum_{i=1}^{m_{test}}\log{h_{\theta}(x^{(i)}_{test})}+(1-{y^{(i)}_{test}})\log{h_{\theta}(x^{(i)}_{test})} Jtest(θ)=mtest1i=1mtestloghθ(xtest(i))+(1ytest(i))loghθ(xtest(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选择和交叉验证集(Model Selection and Train_Validation_Test Sets)

假设我们要在10个不同次数的二项式模型之间进行选择。显然越高次数的多项式模型越能够适应我们的训练数据集,但是适应训练数据集并不代表着能推广至一般情况,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更能适应一般情况的模型。我们需要使用交叉验证集来帮助选择模型。
即:使用6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使用 20%的数据作为交叉验证集,使用2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

模型选择的方法为:

  1. 使用训练集训练出10个模型
  2. 用10个模型分别对交叉验证集计算得出交叉验证误差(代价函数的值)
  3. 选取代价函数值最小的模型
  4. 用步骤3中选出的模型对测试集计算得出推广误差(代价函数的值)
    Train/validation/test error
    Training error:
    J t r a i n ( θ ) = 1 2 m ∑ i = 1 m ( h θ ( x ( i ) ) − y ( i ) ) 2 J_{train}(\theta) = \frac{1}{2m}\sum_{i=1}^{m}(h_{\theta}(x^{(i)})-y^{(i)})^2 Jtrain(θ)=2m1i=1m(hθ(x(i))y(i))2
    Cross Validation error:
    J c v ( θ ) = 1 2 m c v ∑ i = 1 m ( h θ ( x c v ( i ) ) − y c v ( i ) ) 2 J_{cv}(\theta) = \frac{1}{2m_{cv}}\sum_{i=1}^{m}(h_{\theta}(x^{(i)}_{cv})-y^{(i)}_{cv})^2 Jcv(θ)=2mcv1i=1m(hθ(xcv(i))ycv(i))2
    Test error:
    J t e s t ( θ ) = 1 2 m t e s t ∑ i = 1 m t e s t ( h θ ( x c v ( i ) ) − y c v ( i ) ) 2 J_{test}(\theta)=\frac{1}{2m_{test}}\sum_{i=1}^{m_{test}}(h_{\theta}(x^{(i)}_{cv})-y^{(i)}_{cv})^2 Jtest(θ)=2mtest1i=1mtest(hθ(xcv(i))ycv(i))2

诊断偏差和方差(Diagnosing Bias vs. Variance)

当运行一个学习算法时,如果这个算法的表现不理想,那么多半是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偏差比较大,要么是方差比较大。换句话说,出现的情况要么是欠拟合,要么是过拟合问题。

我们通常会通过将训练集和交叉验证集的代价函数误差与多项式的次数绘制在同一张图表上来帮助分析:

对于训练集,当 d d d 较小时,模型拟合程度更低,误差较大;随着 d d d 的增长,拟合程度提高,误差减小。
对于交叉验证集,当 d d d 较小时,模型拟合程度低,误差较大;但是随着 d d d 的增长,误差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转折点是我们的模型开始过拟合训练数据集的时候。
若我们的交叉验证集误差较大,判断是方差/偏差方法:

  • 训练集误差和交叉验证集误差近似时:偏差/欠拟合
  • 交叉验证集误差远大于训练集误差时:方差/过拟合

正则化和偏差/方差(Regularization and Bias_Variance)

在我们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一些正则化方法来防止过拟合。但是我们可能会正则化的程度太高或太小了,即我们在选择λ的值时也需要思考与刚才选择多项式模型次数类似的问题。
我们选择一系列的想要测试的 λ \lambda λ 值,通常是 0-10之间的呈现2倍关系的值(如: 0 , 0.01 , 0.02 , 0.04 , 0.08 , 0.15 , 0.32 , 0.64 , 1.28 , 2.56 , 5.12 , 10 0,0.01,0.02,0.04,0.08,0.15,0.32,0.64,1.28,2.56,5.12,10 0,0.01,0.02,0.04,0.08,0.15,0.32,0.64,1.28,2.56,5.12,10共12个)。 我们同样把数据分为训练集、交叉验证集和测试集。
选择 λ \lambda λ 的方法为:

  1. 使用训练集训练出12个不同程度正则化的模型
  2. 用12个模型分别对交叉验证集计算的出交叉验证误差
  3. 选择得出交叉验证误差最小的模型
  4. 运用步骤3中选出模型对测试集计算得出推广误差,我们也可以同时将训练集和交叉验证集模型的代价函数误差与λ的值绘制在一张图表上:
  • λ \lambda λ 较小时,训练集误差较小(过拟合)而交叉验证集误差较大
  • 随着 λ \lambda λ 的增加,训练集误差不断增加(欠拟合),而交叉验证集误差则是先减小后增加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s)

使用学习曲线可以判断某一个学习算法是否处于偏差、方差问题。学习曲线是学习算法的一个很好的合理检验sanity check)。学习曲线是将训练集误差和交叉验证集误差作为训练集样本数量( m m m)的函数绘制的图表。

  • 利用学习曲线识别高偏差/欠拟合:作为例子,我们尝试用一条直线来适应下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训练集有多么大误差都不会有太大改观:

    也就是说在高偏差/欠拟合的情况下,增加数据到训练集不一定能有帮助。
  • 利用学习曲线识别高方差/过拟合:假设我们使用一个非常高次的多项式模型,并且正则化非常小,可以看出,当交叉验证集误差远大于训练集误差时,往训练集增加更多数据可以提高模型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高方差/过拟合的情况下,增加更多数据到训练集可能可以提高算法效果。

一个小总结:

  1. 获得更多的训练样本——解决高方差
  2. 尝试减少特征的数量——解决高方差
  3. 尝试获得更多的特征——解决高偏差
  4. 尝试增加多项式特征——解决高偏差
  5. 尝试减少正则化程度λ——解决高偏差
  6. 尝试增加正则化程度λ——解决高方差

神经网络的方差和偏差:
使用较小的神经网络,类似于参数较少的情况,容易导致高偏差和欠拟合,但计算代价较小;使用较大的神经网络,类似于参数较多的情况,容易导致高方差和过拟合,虽然计算代价比较大,但是可以通过正则化手段来调整而更加适应数据。
通常选择较大的神经网络并采用正则化处理会比采用较小的神经网络效果要好。
对于神经网络中的隐藏层的层数的选择,通常从一层开始逐渐增加层数,为了更好地作选择,可以把数据分为训练集、交叉验证集和测试集,针对不同隐藏层层数的神经网络训练神经网络,然后选择交叉验证集代价最小的神经网络。

这篇关于机器学习入门(8)——应用机器学习的建议(Advice for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687734

相关文章

HarmonyOS学习(七)——UI(五)常用布局总结

自适应布局 1.1、线性布局(LinearLayout) 通过线性容器Row和Column实现线性布局。Column容器内的子组件按照垂直方向排列,Row组件中的子组件按照水平方向排列。 属性说明space通过space参数设置主轴上子组件的间距,达到各子组件在排列上的等间距效果alignItems设置子组件在交叉轴上的对齐方式,且在各类尺寸屏幕上表现一致,其中交叉轴为垂直时,取值为Vert

Ilya-AI分享的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提示工程技巧

Ilya(不是本人,claude AI)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Prompt撰写技巧。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 提示精确化:在编写提示时,力求表达清晰准确。清楚地阐述任务需求和概念定义至关重要。例:不用"分析文本",而用"判断这段话的情感倾向:积极、消极还是中性"。 快速迭代:善于快速连续调整提示。熟练的提示工程师能够灵活地进行多轮优化。例:从"总结文章"到"用

Spring Security 从入门到进阶系列教程

Spring Security 入门系列 《保护 Web 应用的安全》 《Spring-Security-入门(一):登录与退出》 《Spring-Security-入门(二):基于数据库验证》 《Spring-Security-入门(三):密码加密》 《Spring-Security-入门(四):自定义-Filter》 《Spring-Security-入门(五):在 Sprin

中文分词jieba库的使用与实景应用(一)

知识星球:https://articles.zsxq.com/id_fxvgc803qmr2.html 目录 一.定义: 精确模式(默认模式): 全模式: 搜索引擎模式: paddle 模式(基于深度学习的分词模式): 二 自定义词典 三.文本解析   调整词出现的频率 四. 关键词提取 A. 基于TF-IDF算法的关键词提取 B. 基于TextRank算法的关键词提取

水位雨量在线监测系统概述及应用介绍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监测系统已成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其中,水位雨量在线监测系统作为自然灾害预警、水资源管理及水利工程运行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水位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水位雨量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单元、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处理中心及用户终端四大部分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 数据采集单元:这是系统的“眼睛”,

【前端学习】AntV G6-08 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

【课程链接】 AntV G6: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章十吾老师讲解了一个复杂的自定义节点中,应该怎样去计算和绘制图形,如何给一个图形制作不间断的动画,以及在鼠标事件之后产生动画。(有点难,需要好好理解) <!DOCTYPE html><html><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06

学习hash总结

2014/1/29/   最近刚开始学hash,名字很陌生,但是hash的思想却很熟悉,以前早就做过此类的题,但是不知道这就是hash思想而已,说白了hash就是一个映射,往往灵活利用数组的下标来实现算法,hash的作用:1、判重;2、统计次数;

csu 1446 Problem J Modified LCS (扩展欧几里得算法的简单应用)

这是一道扩展欧几里得算法的简单应用题,这题是在湖南多校训练赛中队友ac的一道题,在比赛之后请教了队友,然后自己把它a掉 这也是自己独自做扩展欧几里得算法的题目 题意:把题意转变下就变成了:求d1*x - d2*y = f2 - f1的解,很明显用exgcd来解 下面介绍一下exgcd的一些知识点:求ax + by = c的解 一、首先求ax + by = gcd(a,b)的解 这个

hdu1394(线段树点更新的应用)

题意:求一个序列经过一定的操作得到的序列的最小逆序数 这题会用到逆序数的一个性质,在0到n-1这些数字组成的乱序排列,将第一个数字A移到最后一位,得到的逆序数为res-a+(n-a-1) 知道上面的知识点后,可以用暴力来解 代码如下: #include<iostream>#include<algorithm>#include<cstring>#include<stack>#in

zoj3820(树的直径的应用)

题意:在一颗树上找两个点,使得所有点到选择与其更近的一个点的距离的最大值最小。 思路:如果是选择一个点的话,那么点就是直径的中点。现在考虑两个点的情况,先求树的直径,再把直径最中间的边去掉,再求剩下的两个子树中直径的中点。 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include <string.h>#include <algorithm>#includ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