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绿能宝凶多吉少 “互联网金融+光伏”行不通?,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自“最慢30年完成全部兑付”、“ 逾期事件负责人跑路”、“警方立案侦查”、“母公司SPI陷退市危机”之后。备受行业关注的绿能宝逾期事件又有了新的进展。据了解,收到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退市裁定之后,SPI通过向纳斯达克上市资格评估小组提交听证会请求而暂时停止了退市程序。近日SPI对外宣布,纳斯达克交易所已接受了SPI继续交易的申请,这也就意味着SPI暂时躲过了退市的命运。
暂停退市 绿能宝依然凶多吉少
据观察,母公司SPI虽然暂时躲过了退市危机,但绿能宝的逾期兑付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小编查阅绿能宝官网得知,曾承诺每周五在官网上发布当周兑付、筹款及融资等各项工作进展的绿能宝,其官网上关于兑付进展的公告依然停留在6月1日-6月9日。此后近三个月没有相关兑付进展公告发布。
绿能宝的逾期兑付危机从4月10日爆发,其逾期金额累计超过2.2亿元,涉及线上投资人5746人。其时绿能宝发布公告称将在180日内完成所有逾期金额的兑付,但据统计,在5月份,绿能宝兑付了31名投资人,金额为68.8万元。至6月21日,绿能宝兑付的投资人达到了206名,兑付金额总金额327万元。七月份之后绿能宝兑付速度更加缓慢。最近的兑付进展是8月25日,绿能宝当天共兑付36人,兑付资金5.7万元。但是8月25日的兑付并没有得到绿能宝的官方证实。无论如何,所谓的180日内的兑付已经快到期限,但是目前绿能宝已兑付的金额才几百万而已,相对于2.2亿的逾期兑付总金额简直杯水车薪。
自兑付危机爆发之后,绿能宝在上海、北京各地的办事处人走楼空。面对投资者的质疑,绿能宝兑付负责人毛毅峰曾承诺绿能宝绝不跑路,并保证每周兑付不低于1次,最慢30年完成兑付。“最慢30年”这一超长的兑付期限引来业界一片哗然,但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作出此承诺的毛毅峰在12天之后向绿能宝提出辞职。据爆料,毛毅峰的辞职信中提到,其2016年后半段被绿能宝集团以绩效名义扣去20%工资未补发,已被欠薪三个月。
是以,虽然SPI暂时脱离了退市危险,但是兑付危机却一直存在。有专家分析认为,光伏项目投资金额大,回笼周期长,以绿能宝此次逾期兑付涉及的金额来看,除非有机构愿意出来接盘,否则绿能宝投资人能够全部收回本金的希望非常低。
但是原本在“绿能宝”成立之初被列为投资方的巨人集团史玉柱在逾期兑付事件爆发之后却紧急与绿能宝撇清关系,称自己并非绿能宝股东,与绿能宝唯一的关系就是“绿能宝欠他钱”。另一名曾被绿能宝列为投资方的商界领袖恒大集团许家印则选择沉默到底。两位商界领袖的态度表明了一切,在此情况之下哪个机构愿意出来为绿能宝接盘?
除此之外,绿能宝母公司SPI的退市危机只是暂时远离而已。据纳斯纳克公告显示,尽管已允许SPI继续交易,但SPI还需要向纳斯达克听证会提交公司审计情况、20-f报告、以及有能力长期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说明。一旦SPI无法履行听证会提出的上述要求,SPI的股票依然有可能在纳斯达克被终止交易。联系SPI在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的持续亏损,以及一而再再而三推迟披露的2016年年度报告,SPI未来很有可能因为持续30天以上股票收盘价低于1美元而被纳斯达克摘牌。另外,据统计SPI目前总市值约人民币1.69亿元,所以绿能宝即使将SPI全卖了也无法兑付2.2亿元的逾期款项,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
对于此次逾期兑付,绿能宝现在貌似只能寄希望于催收项目款项。绿能宝公告表示,目前绿能宝正通过法律手段追讨EPC及线下项目回款,已进入司法诉讼程序的回款金额约3.9亿元。但是在光伏补贴长期拖欠的情况下,绿能宝要是能收回这些款项的话就不会爆发兑付危机了;如果绿能宝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将这些款项追回的话,那也就不用作出“最慢30年兑付”这种让人目瞪口呆的承诺了。也就是说,绿能宝就算能追回这些项目款项,但所需要的时间必定不短,问题是绿能宝和SPI能支撑那么长时间吗?
总的来说,虽然此次SPI暂离退市危险,但在困难重重之下,绿能宝依然凶多吉少。而与赛维LDK不同的是,绿能宝由于经营模式以及涉嫌自融的争议,或将很难得到政府机构的支持。相反的是,苏州市工业园区分局已经对绿能宝进行了立案调查。
经营模式惹争议
作为国内第一个太阳能领域的投融资平台,绿能宝的横空出世对光伏行业甚至是整个能源行业来说都是极具意义的。但是自绿能宝平台被推出以来,其经营模式备受争议。
根据绿能宝官网介绍,绿能宝是一家利用投资购买电池板后租给太阳能电站,用发电收入偿还投资人利息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投资人的整个投资过程为:投资人先在绿能宝平台投入资金购买光伏电池板,然后绿能宝将投资人购买的光伏电池板租赁给太阳能发电站,而电站并网发电产生的发电效益将回笼给绿能宝,最后绿能宝再给投资人按月付租。
图片来源:绿能宝官网
在这个过程当中,投资人拥有对光伏电池板的所有权,绿能宝扮演了一个类似“中介”的作用。咋看之下,绿能宝为投资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省时、省力的理财方式,而且这种投资对投资人的专业程度没有限制,投资人甚至不需要对光伏电站的运营知识有所了解就可以完成投资。
但是看似简单的经营模式不但触碰监管红线,而且存在很大风险。其一,如果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人仅仅提供资金,不参与光伏项目的运营管理,则绿能宝作为融资租赁公司,其资金来源于公众,是违反《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的;其二,投资人的钱被绿能宝投入到太阳能电站中,再通过电站的发电收益来偿还投资人。这个模式只有在光伏电站运营良好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光伏电站的发电能力、运营水平都能达到标准;其三,国家补贴的存在会使得不了解行业详情的投资人进行盲目投资,而且国家补贴的拖欠使得投资人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绿能宝逾期兑付的主要原因。
涉嫌变相自融
与经营模式存在争议相比,对于绿能宝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涉嫌变相自融了。所谓自融,就是某些融资租赁平台将所筹集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投于自有公司或关联公司项目的行为。
一般正规的P2P平台,其借贷项目是第三方的,与平台没有存在利益上的关联。所以,一般而言平台对每个借贷项目都会进行严格的风控把关,务求尽可能的降低平台和投资人的资金风险。而自融平台就不一样,其资金投向的项目是自有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
放到绿能宝平台来说,如果绿能宝不存在自融行为,那绿能宝在接受投资人的投资之后,应该对光伏电站的项目投资方进行甄选,并对此次投资租赁进行风险评估,在最大程度上确认此次投资能够按时、稳定的完成整个流程,资金能够顺利回笼的情况下,再将投资人所有的光伏电池板进行租赁。但是从逾期兑付来看,绿能宝在风险把控这一点上做的很差,因为光伏电站多年以来都存在补贴拖欠的情况,而绿能宝的领头人彭小峰作为光伏行业的老人,不应该对补贴拖欠这一风险没有预防。
而假如绿能宝存在自融行为,它将优先为投资人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光伏电站投资方。如此一来,就不存在风险评估和项目投资方甄选的环节,光伏电站的发电水平很难在这样的选择之下有所保障。而且资金能否顺利回笼也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人将承受很大的风险。
据了解,绿能宝母公司SPI前身为美国一家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主要从事电站运营和EPC业务。虽然绿能宝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但由于母公司之前从事电站运营和EPC业务,自然还会存在不少光伏产业链的关联公司。
根据零壹融资租赁研究中心的投资测评与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底,绿能宝平台共上线542个项目,成交金额约为9.45亿元。其中承租人为绿能宝关联公司的项目有408个,成交金额达4.66亿元,约占总成交笔数的75%,约占总成交金额的50%。所有项目共涉及43个承租人(其中包含1名自然人),其中有19个承租人为绿能宝的关联公司。
从以上数据可知,绿能宝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如此一来,人们很难不把绿能宝与变相自融相关联起来。但是绿能宝到底有没有存在自融的行为,还是应该等待相关调查的最终结果方可确定。
“互联网金融+光伏”模式行不通?
长期以来,由于光伏电站所需资金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率相对偏低等特点。融资难一直都是限制光伏行业发展的首要难题,绿能宝搭乘互联网金融东风,创新性的提出了以“众筹”方式解决光伏电站的融资问题,这对光伏行业来说是极具超前意义的。
而绿能宝融资平台的设计无疑是有严重缺陷的,这也导致了其目前在市场上遭遇的困局。绿能宝能否顺利度过逾期兑付这一难关还很难说,但是绿能宝的失败是否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光伏”这一模式行不通呢?
笔者却并不这样认为,绿能宝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光伏”这一模式行不通。抛开经营模式的争议以及涉嫌自融的质疑,绿能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补贴拖欠导致资金无法回笼的问题。而目前光伏行业还未摆脱国家补贴,没有实现平价上网,其产生的发电效益便依赖于国家补贴。如果再过几年,光伏行业实现了平价上网,那光伏电站将直接产生收益,不再依赖于国家补贴,自然就不再存在补贴拖欠的问题。而光伏电站此后的发展将加强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具投资价值。
各种因素的限制之下,当下的光伏产业环境或许还不是很适合“互联网金融+光伏”这一模式的发展,但在未来光伏电站实现平价上网之后,“互联网金融+光伏”有望获得飞速发展,并很大程度上解决光伏电站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这篇关于绿能宝凶多吉少 “互联网金融+光伏”行不通?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