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票房与大片,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最近看到新闻,中国2014年度电影总票房增长36%,达296亿人民币,跃居全球第二,占比13%,仅次于美国(27%)。惊讶中国电影票房蹿升速度超过GDP之馀,也奇怪如此繁荣的市场下,似乎没看到多少好电影。
记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在上小学和初中,那时电影票一两块钱一张,每年(或是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看一次电影。那时的看电影没有什么教育的目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鹰爪铁布衫》、《天涯明月刀》、《乘龙快婿》、《神偷谍影》(有些电影名字记不清了),在那个年级的学生眼里都是很好看的片子,看电影就像出去玩一样让人兴奋。
后来上大学,在电教放映室和录像厅里看电影(在电脑上看碟就不算了,前两者毕竟还是在一个黑乎乎的大房间里和一群人看大屏幕),票价也都保持在两块钱左右的水平,而且是连看几场。
到了新世纪新城市工作以后,骇然得知电影票五十块钱一张,顿时觉得此时看电影与小时候看电影已不是一回事了。那时候电影院不多,每年能成为热点的也就是几部美国大片,中国电影界成日哀叹票房规模小、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差距大。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电影票价六十、八十、一百、一百二十……,跟着GDP一路高涨。在电影公司和院线不遗馀力的宣传鼓动下,看电影成了年轻人时髦的活动,节假日和大片来临之际,影院大厅购票柜台前人龙蜿蜒。中国导演们拍了一堆又大又烂的电影后,也渐渐学会了怎样制作好莱坞类型的商业大片。但我却怀念商业浪潮袭来之前另一类型的大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鬼子来了》……从故事和电影的冲击力本身来说,这些也是不折不扣的大片,但它们不止于大,还伟大。对比一下《无极》、《赵氏孤儿》和《霸王别姬》,《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就会惊叹陈凯歌和姜文这样的天才前后反差之大。
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节目里说很多导演成名后就拍不出好片子,有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说他们被成功带来的一切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我,甚至江郎才尽。我不这么认为。从《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仍然可以看出强烈的姜文的个人风格,《一步之遥》里有一幕姜文跪在地上被摘去面具,那张倔强的脸和喷火的眼神,多少年都没变。
问题是商业的力量,让曾经有勇气即使被禁也要拍出好电影的他们也屈服了。不管想在电影里表达什么,赚钱是必须保证的条件。庞大市场的需求让黑洞一样吸引导演的拍摄方向。特别是当这些是由同样投资不菲的出资方在背后推动时,拍一部可能赔钱的片子就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看最近几部国产大片时,片头电影出品公司让人眼花缭乱,除了名称、标志新之外,它们还提醒观众公司背景的丰富性:电子商务、视频网站、电影频道、商业地产……各路诸侯都想在勃兴的电影市场分一杯羹,就像昔日的房地产一样,看得我心痒难耐,恨不得也投资三五千块钱。出品人、总策划人、总制片人、总监制、责任制片、责任监制,中国人在头衔上的想象力总是令人倾佩的。每个头衔下并列的多位可以让观众在心目中玩将他们与前面一系列公司对号入座的游戏,加起来比演员数量还多。幸好,导演只有一位。然后是领衔主演、联合主演、主演、特别演出,在中国颁奥斯卡奖需要多准备几个小金人,最佳男领衔主演、最佳女领衔主演、最佳男联合主演……
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那些伟大的大片。当然,不是在公映的电影院里。
这篇关于票房与大片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