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ode刷题38 报数 Count and Say(简单) Python Java

2024-01-27 00:08

本文主要是介绍leetcode刷题38 报数 Count and Say(简单) Python Java,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题目大意:

报数序列是指一个整数序列,按照其中的整数的顺序进行报数,得到下一个数。其前五项如下:

1.     1
2.     11
3.     21
4.     1211
5.     111221

1 被读作  "one 1"  ("一个一") , 即 11。
11 被读作 "two 1s" ("两个一"), 即 21。
21 被读作 "one 2",  "one 1" ("一个二" ,  "一个一") , 即 1211。

给定一个正整数 n ,输出报数序列的第 n 项。

注意:整数顺序将表示为一个字符串。

示例 1:

输入: 1
输出: "1"

示例 2:

输入: 4
输出: "1211"

从题目所给出的示例4 : 1211 到 5 : 111221。1211 第一位是1,所以读作 one one,也就是 1 1 。2读作one two, 所以是12。 11连着读作two one, 所以是21。这所有加起来就是答案 111221。

思路:根据报数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上一项的结果推导下一项。我们遍历上一项,辅以计数变量统计一下某些数字出现的次数。同时我们要不断保存上一项。

class Solution(object):def countAndSay(self, n):""":type n: int:rtype: str"""if n==1: # 类似于斐波拉契数,后面的数跟前面的数有关  return '1'  if n==2:  return '11'# 进行i=3时的循环时,它的上一项为'11'pre='11'# 用for循环不断去计算逼近最后一次for i in range(3,n+1):  res=''  # 结果,每次报数都要初始化  cnt=1   # 计数变量length=len(pre)  # 遍历我们的上一项,所以记录它的长度for j in range(1,length):  if pre[j-1]==pre[j]:  #(这里为什么是j-1和j比而不是j和j+1比呢?因为下标是1~length而不是0~length-1)  cnt+=1  # 相等则cnt加一else:# 一旦遇到不同的变量,就更新结果res+=str(cnt)+pre[j-1]  cnt=1  # 重置为1# 把最后一项及它的数量加上res+=str(cnt)+pre[j]  pre=res  # 保存上一次的结果  return res

以下是Java版本:

       第一种情况:n<0时返回null 
  第二种情况:当n=1时,返回1 
  第三种情况:当n>1时,假设n-1返回的字符串是s,对s的串进行处理理,对不同的数字进行分组比如112365477899,分成112365477899。最有就2112131615,一个4271829,就是211213161614271829,返回此结果。 

/*** 1 is read off as "one 1" or 11.11 is read off as "two 1s" or 21.21 is read off as "one 2, then one 1" or 1211.* 题意是n=1时输出字符串1;n=2时,数上次字符串中的数值个数,因为上次字符串有1个1,所以输出11;* n=3时,由于上次字符是11,有2个1,所以输出21;n=4时,由于上次字符串是21,有1个2和1个1,所以输出1211。* @author Administrator**/
public class CountAndSay {public String countAndSay(int n) {if (n <= 0)return null;String result = "1";int i = 1;while (i < n)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int count = 1;for (int j = 1; j < result.length(); j++) {if (result.charAt(j) == result.charAt(j - 1)) {count++;} else {sb.append(count);sb.append(result.charAt(j - 1));count = 1;}}sb.append(count);sb.append(result.charAt(result.length() - 1));result = sb.toString();i++;}return result; }
}

 

这篇关于leetcode刷题38 报数 Count and Say(简单) Python Java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648468

相关文章

Java编译生成多个.class文件的原理和作用

《Java编译生成多个.class文件的原理和作用》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在Java项目中执行编译后,可能会发现一个.java源文件有时会产生多个.class文件,从技术实现层面详细剖析这一现象... 目录一、内部类机制与.class文件生成成员内部类(常规内部类)局部内部类(方法内部类)匿名内部类二、

SpringBoot实现数据库读写分离的3种方法小结

《SpringBoot实现数据库读写分离的3种方法小结》为了提高系统的读写性能和可用性,读写分离是一种经典的数据库架构模式,在SpringBoot应用中,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数据库读写分离,本文将介绍三... 目录一、数据库读写分离概述二、方案一:基于AbstractRoutingDataSource实现动态

Python FastAPI+Celery+RabbitMQ实现分布式图片水印处理系统

《PythonFastAPI+Celery+RabbitMQ实现分布式图片水印处理系统》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PythonFastAPI如何结合Celery以及RabbitMQ实现简单的分布式... 实现思路FastAPI 服务器Celery 任务队列RabbitMQ 作为消息代理定时任务处理完整

Python Websockets库的使用指南

《PythonWebsockets库的使用指南》pythonwebsockets库是一个用于创建WebSocket服务器和客户端的Python库,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实现实时通信,支持异步和同步... 目录一、WebSocket 简介二、python 的 websockets 库安装三、完整代码示例1.

揭秘Python Socket网络编程的7种硬核用法

《揭秘PythonSocket网络编程的7种硬核用法》Socket不仅能做聊天室,还能干一大堆硬核操作,这篇文章就带大家看看Python网络编程的7种超实用玩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小编一起... 目录1.端口扫描器:探测开放端口2.简易 HTTP 服务器:10 秒搭个网页3.局域网游戏:多人联机对战4.

Springboot @Autowired和@Resource的区别解析

《Springboot@Autowired和@Resource的区别解析》@Resource是JDK提供的注解,只是Spring在实现上提供了这个注解的功能支持,本文给大家介绍Springboot@... 目录【一】定义【1】@Autowired【2】@Resource【二】区别【1】包含的属性不同【2】@

springboot循环依赖问题案例代码及解决办法

《springboot循环依赖问题案例代码及解决办法》在SpringBoot中,如果两个或多个Bean之间存在循环依赖(即BeanA依赖BeanB,而BeanB又依赖BeanA),会导致Spring的... 目录1. 什么是循环依赖?2. 循环依赖的场景案例3. 解决循环依赖的常见方法方法 1:使用 @La

Java枚举类实现Key-Value映射的多种实现方式

《Java枚举类实现Key-Value映射的多种实现方式》在Java开发中,枚举(Enum)是一种特殊的类,本文将详细介绍Java枚举类实现key-value映射的多种方式,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根据需要... 目录前言一、基础实现方式1.1 为枚举添加属性和构造方法二、http://www.cppcns.co

使用Python实现快速搭建本地HTTP服务器

《使用Python实现快速搭建本地HTTP服务器》: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快速搭建本地HTTP服务器,轻松实现一键HTTP文件共享,同时结合二维码技术,让访问更简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 目录1. 概述2. 快速搭建 HTTP 文件共享服务2.1 核心思路2.2 代码实现2.3 代码解读3.

Elasticsearch 在 Java 中的使用教程

《Elasticsearch在Java中的使用教程》Elasticsearch是一个分布式搜索和分析引擎,基于ApacheLucene构建,能够实现实时数据的存储、搜索、和分析,它广泛应用于全文... 目录1. Elasticsearch 简介2. 环境准备2.1 安装 Elasticsearch2.2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