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资本已至强弩之末,叮当快药IPO输血不成将何处何从?,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叮当快药IPO申请资料失效,上市计划搁浅。业内人士认为,叮当快药此番波折,根本原因是其模式未通、内外交困。尽管其押宝“医+药+险”组合模式谋求商业化构建竞争壁垒,但其多年的财务数据却不容乐观,亏损已成常态。
而且,数轮融资后,叮当快药已经烧光数十亿,资本的力量已经到达樯橹之末。而其倘若能如期成功上市,或许二级资本市场还可以为其输血,迎来一线生机。但是如今,招股书递交半年有余,却有半路折戟之势,因此也将给叮当快药的发展,带来诸多变数。
01
医药O2O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众所周知,互联网O2O模式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叮当快药诞生之时,O2O浪潮席卷各个行业,医药领域也不乏尝鲜者。彼时,叮当快药就开始布局O2O模式,打造O2O药物上门配送平台,也形成了以线上药物配送加线下实体药店叮当智慧药房为主的业务模式。尽管叮咚快药的商业模式构想堪称完美,但是其在进击市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拦路虎。
其一是从需求端分析,其定位的的是用户急用药场景,过于小众。例如家里孩子突然感冒、发烧,家长照顾孩子走不开或者离药店太远来不及。老人慢性病储备的药物用完,没有及时发现等等。相比大多人更愿意相信附近的医院、药店,带有目的性的前往而言,这些终究是小众需求。
据艾媒数据中心显示,2015-2019年,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20.6%。据预估,2022年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740亿元。但是即便如此,我国医药电商市场渗透率却微不足道。
数据显示,我国医药电商市场渗透率由2015年的2.9%上涨至2019年的4.9%,按此推算,到2022年我国医药电商市场渗透率将达7.2%,但是这与美国33.3%的药品网购渗透率相比,却相差甚远。无论与其它电商模式还是国外医药电商相比,我国医药电商的发展,可谓不愠不火。
其二是从供应端分析,叮当快药的模式难以形成运营闭环。尽管对于卖药平台用户而言,药品是刚需,但是终究不同于柴米油盐、蔬菜水果,比较低频,而且,因为其购买需求往往是因为突发疾病,不受主观控制,因此也让用户的复购行为,缺乏想象力。因此,对于在线送药平台,其核心竞争力或许不在于叮当快药和美团买药等平台宣传的“快”和“好”,而是“对”。
不过,叮当快药的模式,主打“28分钟送药上门”却注定只能做到快,很难做到好与对。例如基于线上模式的用户服务,因为受限于供应链与医生面对面的服务,很难令用户“满意”。
与此同时,因药品关乎人体健康状况等私密信息,也会影响用户评价与分享的积极性,因此也为其用户反馈、分享拉新等关键运营机制设置了障碍,用户扩张自然缓慢无比。
其三是从政策方面分析,叮当快药身处风险边缘。尽管近年医药电商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但监管部门对于药品的质量、安全性监管却愈发严格。
例如,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不过,这是基于合理合法的前提。
但是此前,媒体已经多次曝光医药电商存在部分处方药无须处方可直接购买,处方开具与审核流于形式等乱象。时至今日,使用叮当快药APP购药时,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平台自身的管理不足,也将为其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02
连年亏损,创业故事难再续
叮当买药线上送药、线下智慧药房的模式固然有其占位较早、剩者为王的时机优势,但是其实际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而且,多年过去,即便数十亿资本助力,却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因此难以说服资本继续陪跑。
据了解,叮当快药先后融资数轮,金额累计超30亿,投资方也不乏明星资本。而且,其成立之初,与叮当快药一同角逐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还有快方送药、药给力、药快好等一众玩家。只是,多轮激烈的资本厮杀过后,叮当快药却成为医药O2O赛道上唯一幸存的头部玩家。
遗憾的是,在巨额资本的加持之下,叮当快药这个幸运儿却始终没有走出无法盈利的怪圈。据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1年Q1,叮当快药的营收分别为5.85 亿元、12.76 亿元、22.29 亿元和 7.80 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 1.03 亿元、2.74 亿元、9.20 亿元和 7.67 亿元,同期的毛利率为41%、36%、34%和30%。其中2020年亏损同比扩大247%,三年亏损超20亿。
由此可见,叮当快药在亏损加大的同时,毛利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耐人寻味的是,曾经被视为资本宠儿的叮当快药,在谋求上市前的5月份,媒体曝出18股东上演“大撤退”。
然而,变成资本“弃儿”的叮当快药,却难以用其商业模式,继续讲一个更令资本信服的故事。而过去的线上送药、线下开店模式已经被数年的市场实战所验证,并没有足够的爆发力。
反观布局大健康行业的纯电商模式,叮当快药却四面受敌。根据艾瑞数据,阿里健康、美团、京东健康使用率均在30%以上,叮当快药送药上门的业务正被互联网巨头一点点蚕食。要知道,头部互联网平台之所以捷足先登,是因为其有天然的流量入口优势,而且其纯线上的轻资产模式,进可攻、退可守,更加灵活,生命力也更加旺盛。
而且,阿里、美团、京东背后,也同样是各大财团的实力比拼,相比之下叮当快药的资本助力,也显得有些杯水车薪。而其即便在医药供应链方面有先发优势,也因为巨头的资源整理能力,显得微不足道。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资本会在其冲击IPO的关键时刻,相继撤退了。
03
“医+药+险”恐难成闭环
作为医药O2O模式唯一幸存的头部企业,叮当快药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其用户拉新、留存都需要靠大量的营销与广告,烧钱成为必然。由于其它O2O医药企业都相继退出,叮当快药也不得不充当教育市场的角色,承担所有的市场投入及风险。而且,由于其定位的用户需求场景过于长尾、加上用户对于送药模式的认知不足、负面口积重难返,因此,在用户留存及召回难度加大的同时,市场推广费用也居高不下。
拆解叮当快药的招股书得知,在2018年至2020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让叮当快药承压,分别为1.4亿元、2.79亿元、4.4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24.1%、21.8%、19.8%。
另一方面,其线下药店的经营成本也会大量消耗其现金流,成为其大步向前的包袱与负累。据了解,自2016年开始,叮当快药开始转战线下,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叮当快药在14个城市建立了302家智慧药房,用来满足快速配送业务。
此外,业务收购也在吞噬着其现金流。据统计,2020年底,叮当快药累计花费2.18亿元,收购了药房网52%的股权。
强敌环伺之下,叮当快药也在招股书提到,为了构筑竞争壁垒,要建立医+检+药+险商业模式,像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建立生态平台。只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模式,也毫无新意。要知道,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同样在做这样的布局,只是,目前胜负未分,也无成功案例,因此前途未必光明。
不过,叮当快药似乎已经别无选择。在招股书中,叮当快药提到其正在进行的一些尝试:例如,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当快药已与9家保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合作,与4000多家制药公司及药品分销公司有着合作。只是,这些现有资源,能否助力叮当快药在“医+药+险”方面发力,尚未可知。
据观察,目前仅在线诊疗业务可以依托这些资源更好的提升用户购药服务。而保险公司的资源是否可以合理利用,尚无相关业务数据佐证其可行性。而且,叮当快药当前的僵局,或将拖慢其战略升级的步伐,各种暗藏的危机也有一触即发之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令叮当快药陷入被动局面的,不只是外部竞争环境,而是其屡次被媒体曝光的违规行为、管理漏洞。例如,曾有媒体记者为验证用药安全等问题,在无处方、无患病的情况下,从叮当快药APP上选取了“葵花牌护肝片”、“头孢呋辛酯片”和“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三款处方药进行购买测试。但是整个流程与购买普通药品无异,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处方的询问和审核,直接下单购买,并取药成功。
而即便抗生素类药品因其耐药性、副作用等问题,国家多次严令管控。在整个购药流程中,几乎未有严格的审核,仅在医师询问环节中,进行了几个“流程化”问题的询问。因为开具处方速度太快,该流程也被指流于形式,用药风险极高。
因此,其在线开药方、送药上门的生意,被指是自嗨式营销,欠缺消费场景与商业逻辑,甚至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叮当快药在线卖药的理想固然唯美,但是其卖点除了“28分钟急送”,似乎无二。但是要知道,在物流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卖点已经很难成为其独特优势。
而其布局的“医+药+险”模式,也因为现有医药部分的流程的缺失,难以形成真正的服务闭环,而即便将医药作为流量入口,布局保险曲线救国也充满变数,因此也难逃市场、资本的质疑。
无论是品牌、口碑、流量都难以击败对手的叮当快药,显然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所在,所以也在招股书中表明,将会改弦易辙布局保险业务、谋求新的盈利模式。
只是,在原有模式已经被印证失效,新型模式结局难料的困境之下,即便叮当快药成功登录二级资本市场,恐怕精明的投资者也很难买账,为之投票。而能改变叮当快药命运的,或许唯有其回归市场需求,用足够有说服力的商业模式以及令人信服的财务数据,才能让资本为之动心。不过,目前来看,叮当买药尚未解开这道难题,因此任重而道远。
这篇关于资本已至强弩之末,叮当快药IPO输血不成将何处何从?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