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SD-WAN与SDN的差异-ielab,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 Network,SDN)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实现分离网络控制和转发,形成逻辑上集中的统一控制器,进而在控制器上开放软件可编程接口供业务调用,达到灵活配置网络的目的。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中,提供虚拟资源服务是其最为重要的技术实现,其中网络也作为服务要面向客户提供。网络要面向不同用户和应用提供动态、按需、隔离的网络环境和自定义网络业务链的连接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网络架构无法满足的,而SDN就是因为这而诞生的。
虽然SDN诞生时间不长,却得到了长足发展,SDN相关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传统的网络设备商也纷纷向SDN抛出了橄榄枝,各大数据中心、网络运营商都在SDN展开了技术研究和各种尝试,意图在SDN的时代能够大展手脚。SDN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支撑,Openflow协议是其实现的核心技术。不过,由于大家对SDN的理解各有差异,实现的控制器软件往往只能控制自家的硬件设备,并不能形成通用化的软件,还有这样实现也是为了实现竞争优势,排除其它软件厂家,获得更多的市场,这使得SDN技术落地比较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SDN的发展。即便如此,SDN在技术理论上仍在飞快发展着,很快它也有了SD-WAN和SD-branch。
SD-WAN全称是广域软件定义网络,在2015年成为了SDN技术中的热门话题,市场上也出现了首款SD-WAN产品。SD-WAN继承SDN控制与转发分离、集中控制等理念,在WAN网络中部署SDN技术,主要利用软件优势提升网络性能、降低成本,同时保证安全稳定性而且部署简便。SD-WAN的基本原理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多个的不同物理网络或网络服务之上建立一个“虚拟网络”,只要能做好虚拟和物理间的映射工作。对于虚拟网络内外的事物无需知道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以往我们提到SDN其实主要是在数据中心,局域网中的应用,而SD-WAN将SDN扩大到了广域网,广域网中有很多协议,与局域网中的以太网协议并不同,所以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针对广域网做一些特定设计。SD-WAN可以通过测量基本网络流量指标,如延迟、丢包、抖动和可用性来运行。通过这些数据,SD-WAN能够主动响应实时网络条件,为每个数据包选择最佳路径。SD-WAN具有全球网络可视性的中央控制器概念。网络管理员使用控制器架构来创建政策,并允许系统在没有明确手动变更控制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个控制器平台可基于当前WAN情况以及企业应用程序偏好设置的完整信息来执行基于政策转发,这样可立即实现全球变更,而无需手动登录到每个路由器。
差异:
SD-WAN专注于为WAN或广域网提供软件定义的应用程序路由,以及连接组织在地理上分布的位置(总部,数据中心,分支机构,远程和移动用户),国家或全球基础。另一方面,SDN主要集中在局域网内(本地)或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网络内。
SDN完全可由客户或用户编程,并允许有效的更改和配置管理。虽然SD-WAN是基于SDN技术构建的,但是SD-WAN供应商在幕后处理编程,从而消除了最终用户的复杂性。
SDN专注于内部网络,无论是LAN还是核心服务提供商网络。虽然SD-WAN专注于通过WAN实现网络和用户之间的连接。
SDN由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支持,通过软件提供多种虚拟化网络功能,这些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经内置于专有的封闭系统中。相比之下,SD-WAN提供软件定义的应用程序路由,可以虚拟化或虚拟运行或在SD-WAN设备上运行。
SD-WAN背后的技术将范式从基于分组的网络路由系统改变为基于应用的路由系统。这使组织能够使用具有改进质量和性能的消费级宽带互联网,并且重要的是,每兆字节的成本比以前使用MPLS的成本更低。SD-WAN还提供灵活性和灵活性,同时维护集中的预定义业务策略,控制应用程序的路由方式。由此产生的可见性和控制使你可以识别在WAN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为其优先级和使用设置策略。SD-WAN还使用动态WAN选择来通过性能最佳的路径路由这些应用程序。此外,SD-WAN允许你在“主动/主动”配置中使用多个可用链路,以提供负载平衡和故障转移,几乎没有感知中断。站点之间的流量通过动态,完全加密的隧道流动,并且可以进行分段,从而提供高级别的安全性。
SDN已不再是一个以太网网络技术,而是所有网络协议都要依托其发展的技术,比如存储网络,早早也已引入了软件定义的概念,大到整个数据中心方方面面几乎都与软件定义有关。SDN技术是一项全局性、颠覆性的网络变革技术,它采用IT技术来改造传统封闭网络,为网络发展带来了机遇。
这篇关于SD-WAN与SDN的差异-ielab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