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第十二届国际汉字书法教育研讨会(邓老师部分)笔记,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第十二届国际汉字书法教育研讨会小记(邓老师)
时间
- 7/16 22:00-22:30 开幕
- 7/16 22:30-24:00 主旨演讲
- 7/17 7:00-10:00 分组报告
- 7/17 22:00-00:30 主旨演讲
- 7/18 7:00-10:00 分组报告
- 7/18 10:00-10:30 闭幕
开幕
李惠文主席等教授:国家文化交流大背景,海外书法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全球弘扬大趋势。我们做的是教育工作,肩负的是一个学科的使命。
主旨演讲
邓老师:『高清复制时代的书法教学』
◎一、讨论的前提:书法教学离不开临摹范本(复制品)
◎二、复制品的种类:摹本、刻帖、碑铭、影印
- 1、摹本:例如唐摹兰亭,优秀摹本,毫发毕现但费时费力,少数人可见,难以传播,遂产生刻帖。
(小知识:填墨摹本一丝一丝的枯笔与原迹不同、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馆藏日本) - 2、刻帖:一帖可拓千万拓片。
(小知识:大观帖相当于淳化阁帖修订本,在宋代影响并不大,在元明清影响大) - 3、碑铭:与刻帖不同,刻帖目的为了复制法书墨迹,碑铭目的本即制作纪念碑。
(小知识:碑铭分两种,一种注重刀刻效果不一定切合书家如龙门造像,一种精准还原书写原迹如雁塔圣教序,但两种都与书写有差距)
- 4、影印:高清复制时代的特点(高清影印的技术、数字化传播的氛围、博物馆开放的条件)
(小知识:过去的书店都是拓片,不像现在五彩缤纷、宣纸打印高清照片很仿真)
◎三、今天的范本系统:
- 墨迹、碑铭、刻帖(都不透明)
- 范本的不透明性解读:在元赵孟頫的时代(及明),见魏晋真迹已很难,临习主要靠唐碑。明董其昌因友项子京(收藏家)饱览真迹,提出刻帖不可信,清代书家进一步认为,非但宋刻帖一代代翻刻下来失真严重,即使宋刻帖原帖也不可信,因为宋人刻晋帖,时代相去甚远,用笔理解存在偏差难以还原当时人书写状态。而南北朝碑刻,为当时人刻当时字,准确表达。清人怀疑刻帖,又见不到真迹(乾隆垄断)遂兴起碑学(因素之一)。
◎四、对范本的态度
- 三者不宜偏废,今人注重真迹,碑铭也有所重视(清人余响),刻帖稍轻视。
- 1、刻帖(相当于古代的书法全集)亦需重视,如王献之墨迹较少,刻帖中有丰富的资源。
- 2、真迹依然重要,照片的墨色、观感都有误差。(如赵孟頫影印黑浓,真迹非也)
- 3、碑铭,要有透过刀锋看笔锋的意识、不应不清晰而排斥,尽可能接受其中的营养。(刻帖同理)
◎五、问答环节
- 1、
- 问:美国大学一般书法学习时间仅为一学期,如果只选一本帖,请教邓教授应选哪本?
- 答:美国确实与国内情况不同,可区分为欣赏和练习两课。欣赏要广泛,使学生了解书法的丰富营养,练习则选一两种即可。
- 2、
- 问:邓博士好,请问初学时临摹应该原大还是放大?
- 答:初学一般放大写,有朋友做过研究:小朋友往往控制大的动作先成熟。而后期深入之后,建议接近原大,偏大或偏小则运笔部位都会与原书写状态稍有不同。
- 3、
- 问:请问邓教授,神龙本作者冯承素本身是书法家吗?
- 答:冯承素书法也不错,但成名是因他是复制专家,且冯承素是否神龙本作者尚存疑,更可能之一。
/*听讲感受:
1、国外竟也有大量学者致力于书法教育、传播,敬佩。
2、老师讲课以小见大,寥寥几句蕴含丰富信息,大概这就是学者风范。
3、个别问题迂回战术
4、神龙本冯承素详情http://www.360doc.cn/mip/773340156.html
5、课后有位老师提出以下见解
使我心存疑问,对于邓老师强调刻帖,我的理解是:刻帖一定程度弥补了真迹不足的缺憾。我觉得刻帖是对帖的尽力还原,本质还是帖,那么这位老师为什么说强调刻帖,是今天帖派浮于表面的一剂良方。难道说刻帖还蕴含着除了『帖』之外的能量,需要我们反复体味嘛?
我目前认识较浅薄,明天请教下老师。
*/
想多了,只是因为研究刻帖拓宽了范围,是取法局限导致的浮于表面。
no,模糊性。
这篇关于第十二届国际汉字书法教育研讨会(邓老师部分)笔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