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感想,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感想2005年11月12日前些天看了CSDN上的文章《谭浩强教授谈为什么现在计算机学生学不好计算机》,感慨不已。从我作为一个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计算机系的教师,再到现在开发软件项目的Coder,整个这个经历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在计算机教育的症结之所在。
正如谭教授所讲,计算机系的学生学不好计算机,首要的责任在于制度问题。首先说教材,现在的教材出版完全是根据市场这个指挥棒而运作,在教材组织者的口中,最常用的词不是“质量”,而是“造势”。这个“势”造出来了,书商来包销了,销量上去了,自然利润就上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编写的组织者通过各种关系组织一群老师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闭门造车,基本上不考虑教材的适用性。而编写教材的老师则怀着各种目的,比如评职称、应付评估等,东抄西摘,前扫描后下载,忙的不亦乐乎。我曾戏言,防止读者和出版社看出是抄袭的最好方法是在语言上下功夫,把主动句换成被动句,把陈述句换成倒装句,一本新的教材就新鲜出炉了。能够把其它书或下载文章中的图片进行处理,换成自己的图片就算是很负责任的了,很多人连图片改都不改就发表了。造成上面这个事实的不是别的问题,不是编书老师们所谓良心的问题,实在是由制度造成的。不写书,不发表文章,就没有评高一级职称的资格,就少一分评估顺利通过的资本。而出书的机会少之又少,能有个机会摆在眼前,哪还管什么教材质量,哪还管什么教材适用性,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出版凑上数再说。这样的教材,这样的制度,究竟是为了学生好,还是在毁学生?
其次,是师资问题。现在教育部口口声声说什么“双师型”教师,可校园里教计算机的,包括具有所谓“双师”资格的,有几个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有几个真正做过项目?我甚至见过有教软件工程的“双师型”教师连E-mail都不会发,没有听说过J2EE!而这些老师就是被学校大力宣传,为学校撑门面的骄傲人物!论资排辈,自欺欺人而已……另外就是一些师范出身的教师,水平也不敢恭维。不是我歧视师范生,他们的素质和综合大学出来的差距真是明显。我认识的一位老总曾经和我讲过他公司招员工的一些事情。这个公司要招一批计算机培训教师,初试通过了40多人,老总一句话,全部留下试用三个月。两个月过后,淘汰了二十个,竟全部是初试中名列前茅的师范毕业生!什么原因?初试的时候是试讲,师范生表面文章做的很好,板书布局合理书写漂亮,教案、开篇导入都很精彩。可是过了两个月后,师范生的老本就被吃光了,知识匮乏,缺少学习进取精神,接受新知识困难,用老总的话说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没有发展前途”。最终被淘汰的是他们,也不足为奇了。这只是一个例子,身边看到的还有很多,比如教了两年计算机课程了,WORD还不会用,等等。这样的人物在校园里培养所谓“技能型紧缺人才”、“软件紧缺人才”,中国的软件产业还有什么希望?
再次,就是生源的问题。最近几年连续扩招,生源水平不断下降。就拿我所任教的学校来说,分低的学生基本都被计算机系招进来了。为什么?招生计划是教委定的,考核的标准就是就业率、升学率等硬指标。众所周知,计算机行业不同于传统的冶金、机械和材料工程等行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都在各个中、小规模企业,而且基本上都是私营企业。统计就业率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就业协议书,这些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很少有和应届毕业生签这个协议书并接收档案的。传统的冶金、机械和材料工程等行业则不然,每年一到毕业时节,眼看一车一车的学生穿着劳动服头戴安全帽就被送往了钢厂等重工业大型企业,这样的毕业生一般都由学校和企业统一签订就业协议。两种行业一比较不难发现,计算机业毕业就业属于“散兵游勇”型,就业到是都就业了,可是不能算是就业,因为你没有签就业协议;重工业行业的毕业就业是“正规军”,就业率往往能够达到90%以上,虽然真正能在那里坚持干上几年的很少。这就是现在的评估制度,重数据不重事实,重就业率不重就业质量。就业率不高,高考毕业生就不会报计算机专业的志愿,最后只有招低分高学费混文凭的考生了。
悲哉,惜哉!谁之过?
这篇关于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感想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