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枪”到底是怎样测出你的温度的?

2024-01-07 23:38

本文主要是介绍“测温枪”到底是怎样测出你的温度的?,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测温枪”到底是怎样测出你的温度的?

电子工程世界 

 

地球人研究报告

人类的世界有点难懂。

 

 

当下这些天,大街上最威风的就是公共场所的安保人员和各小区的工作人员了。不管你平时多大派头,也不管你哪个星球来的,遇见他们咱都得乖乖过去,要么举起手来、要么头伸过去,挨上一枪。

测温现场1

测温现场2(图中是测温枪,谢谢)

虽然这几天大家 挨的枪子不少 被检测的次数不少,但对很多朋友来说,这玩意在之前的生活中还相对比较少见。因为对它的陌生,进而就衍生出了一个个萦绕在脑边问题。

 

测温枪是为何在你脑袋上“打一枪”就知道温度的;它测得到底准不准;以及亲戚群里最关心的,被这玩意打多了会不会影响健康?

 

这些问题,其实只要搞懂测温枪的原理,就会一一迎刃而解。原理虽然复杂,但不用担心,看了小编的讲解,保准咱二舅姥爷瞅了都能理解得明明白白儿的。

被测温枪打多了会不会有损健康

 

被测温枪打多了会不会有损健康?——这个问题很经典。

 

测温枪,学名是“红外线测温仪”或者“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很多人一听到“红外”“辐射”这类的词就一哆嗦。

 

测温枪这玩意虽然名头上冠着“辐射”和“红外”,但不会对你的身体施加任何哪怕一丁点的影响。

 

因为它是个接收器,不是发射器。

 

笼统的说,红外测温仪的原理是:被动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获得物体温度数值。

 

意思就是,你的身体无时无刻在向外扩散辐射能量,而测温枪的作用,是接收你身体某区域的辐射能量。如果真的说这个过程有什么危害的话,那么应该担心被辐射的也是测温枪,没准万一哪天测到个1000℃的脑门自己就坏了。

 

所以这玩意虽然长着一副枪的样子,但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好了,说明白这个问题,也许有些小伙伴就想抢答了——是不是这就意味着,测温枪的工作过程就是像温度计一样,直接隔空感受你散发的“温度信号”呢?——这样的说法其实也不太对。

 

红外测温枪能接收到的,只是各种波段的电磁波,绝不是直接的温度传导。而其中最关键的,从“电磁波信息”到“温度信息”的这一转换过程,就要提到今天要说的真正的重点了——黑体辐射定律。

 

黑体辐射定律

 

这次的“测温枪原理”就是——黑体辐射定律:

 

自然界中一切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在不停向外辐射能量,物体的向外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发出的红外辐射能力越强。

 

诚然,这句话是一切的基础,但是我相信如果不对里面的句子进行拆解,不解释黑体辐射的理论,几乎没有人能沉下心来去理解这话到底说了个什么意思。

 

哎,这事其实很简单。

 

这个黑体辐射定律是干啥用的呢,说白了就是物理学家想搞懂“电磁波信息”到“温度(能量)信息”的转换关系。

 

于是他们假想出了“黑体”这个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派出小编的好朋友 卡比 出场。假设“黑卡比”就是一个标准的“黑体”,它的特性是: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体现到卡比身上就是,吃掉的食物从来不吐出去,没有浪费地全部自己消化掉。

 

那么,消化掉的东西,最后就变成了卡比体内的热量,也就是热辐射(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为温度)

 

于是这个从“电磁辐射”(光)到“热辐射”(热)的过程,就叫黑体辐射。

 

好了,知道了这个原理,现在新的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知道黑体吸进去的“光”到底转化成了多少“热”呢?

 

这个问题自从17世纪牛顿发现三棱镜光色散现象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了,科学家们一直钻研了数百年,终于在1900年的时候,马克思·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公布了靠谱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

黑体辐射定律公式

 

其中为了证明这一公式而引出的衍生品“量子力学”概念,顺道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人类得到这个公式多不容易,看看它是用多少颜值换来的就知道了:

 

所以,为了让这消耗掉的颜值不被辜负,我们现在就了解一下这个公式,别看写起来复杂,其实都是纸老虎,它所揭示的无非是光与温度的关系——

 

你看如果把它画成图,是不是就好懂一些了!(并没有)

 

怎么理解这个图呢,这几条线的走势反映的是某个固定温度(单位K/国际标准温度单位)下,不同波长的热辐射强度。

 

比如里面的6000K,这是太阳光球层的温度——于是根据黑体辐射定律公式,我们就能分别算出太阳光中不同波长(比如红色、绿色、蓝色、某段红外线、某段紫外线……)的热辐射能量(强度/I)是多少。

 

同理,如果我们知道某段光的热辐射强度和光线波长,也可以算出其代表的“温度”是多少了。

 

好的,我知道说到这很多同学还是想说“依然看不懂”,没关系,这会儿看睡着的同学可以醒醒了,咱把理解难度继续降维,下面才是重点。

 

我们只要看懂一点,就是——高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强度,在任何一个波长范围内,都高于低温度下的黑体辐射。

 

反映到图里就是,1500℃的红色高温曲线,在每段波长上强度都比1200℃的黄色曲线高:

 

红外测温仪就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出来的。

 

在这个理论基础下,根据工程应用所需的测量精度不同,红外测温仪有三种主要的设计方向。

 

其一,单色测温法:利用单一波长下的单色辐射强度比值来判断温度;

 

其二,双色测温法:测量被测物体在两个波长下的辐射强度比值的强度变化来判断,这种方法比前者受外界影响更小,误差也更小;

 

前面这两种能不能理解看个人造化,我们详细说一下第三种——

 

其三,全辐射测温法。

 

全辐射测温法名字听起来最牛,但其实是三种方法里精度相对最差的一种,不过优势就在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原因就在于其“大力出奇迹”式的设计思路——全辐射测温法,是通过测量辐射物体的全波长的热辐射总强度,来确定物体的辐射温度的。

 

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就是好比把一个温度下的全波段辐射强度图比做一个米山,现在让卡比把整个米山全部吃掉,我们来测它吃掉后转化的热辐射能量总共有多少,最终推导出当时的温度值。

全辐射测温法过程

 

现在小区门口给你测体温的红外线测温枪,基本都是这一思路设计的。

 

所以思路缕清后,我们只需把一个这样的卡比放在测温枪中,测量出它吸收辐射后释放的热辐射量,就能换算出被测物对应的温度了。

 

这个能将接收到的“红外电磁波辐射”转换为“热辐射”(黑体辐射过程),进而把“热辐射”转化为电信号(热电转化过程)的东西就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简称:PIR)

 

简单列一下这东西的工作原理:

 

 

顺便说一下,这玩意还真不贵:

 

测温枪到底准不准

 

好了,原理搞明白,又可以回到接地气的问题上了。所以另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就是这玩意测得准不准呢?

 

影响测量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客观物理因素:

由于“黑体辐射定律”是在工作物质是理论黑体的情况下演算的,而生活中物质因为材质关系都是属于不同“纯度”的黑体,这个纯度用“发射率”来表示。

 

理论黑体的发射率是1,平时我们测温枪用的大多数都是0.95的发射率,这适用于生活中大多数的情况。所以你可以观察一下,你能见到的测温枪显示屏基本上都会写着“0.95”的字样。

 

但这个0.95毕竟是根据被测物的材质而定的浮动值,这是测温枪很难绝对准确的原因之一。

 

其二,污染因素:

 

由于信息是通过电磁辐射(光)传导的,这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烟尘和水蒸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机器入射口处的透镜污染也是干扰项的一环。

 

其三,机器精度:

 

因为成本原因,我们平时所用的测温枪大多没有用更精确的双色测温法技术,内部元件的精细度也参差不齐;再有就是使用时的距离误差导致的数值波动了。

 

但是,这些有限的缺点还是很难成为我们拒绝测温枪的理由。

 

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红外测温枪,比传统的热传导测温方式还是优秀太多了——响应时间短、测温效率高,不用接触被测物体依然可以有着相对可靠的准确度,同时制作成本低廉,操作起来也足够方便。

 

所以反过来想想,有这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红外测温枪依然能保证测量温度维持在相对精确的范围内,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厉害的事。它没有那么完美,但依然是一种有限范围内,可以选择到的好产品。

 

至少在今天来看,我已经很难想像,这次防疫战中如果没有类似的科技产品的存在,仅仅是测体温这项一项,就会给防控工作带来多大的困难了。

 


 

而对小编来说,这次能借此机会说明白测温枪的原理,能传递出多少知识倒是其次,最在意的,还是能有幸和大家再次从世界的一个角度,见证科学的力量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人研究报告,外星小姨给你讲述地球上的迷惑人类和怪奇科学

这篇关于“测温枪”到底是怎样测出你的温度的?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581629

相关文章

LabVIEW程序员是怎样成长为大佬

成为一名LabVIEW编程领域的“大佬”需要时间、实践、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尽管LabVIEW作为一种图形化编程语言在初期可能相对容易上手,但要真正成为精通者,需要在多个层面上深入理解。以下是LabVIEW程序员如何逐步成长为“大佬”的路径: 1. 打好基础 LabVIEW的大佬们通常在初期会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理解LabVIEW编程的核心概念,包括: 数据流编程模型:Lab

【H2O2|全栈】Markdown | Md 笔记到底如何使用?【前端 · HTML前置知识】

Markdown的一些杂谈 目录 Markdown的一些杂谈 前言 准备工作 认识.Md文件 为什么使用Md? 怎么使用Md? ​编辑 怎么看别人给我的Md文件? Md文件命令 切换模式 粗体、倾斜、下划线、删除线和荧光标记 分级标题 水平线 引用 无序和有序列表 ​编辑 任务清单 插入链接和图片 内嵌代码和代码块 表格 公式 其他 源代码 预

力扣 739. 每日温度【经典单调栈题目】

1. 题目 理解题意: 1.1. 给一个温度集合, 要返回一个对应长度的结果集合, 这个结果集合里面的元素 i 是 当前 i 位置的元素的下一个更高温度的元素的位置和当前 i 位置的距离之差, 若是当前元素不存在下一个更高温度的元素, 则这个位置用0代替; 2. 思路 本题用单调栈来求解;单调栈就适用于来求当前元素左边或者右边第一个比当前元素大或者小的元素;【单调栈:让栈中的元素保持单调

十四、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子用例与扩展用例

用例模型作为UML中4+1视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员,非常集中地体现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用例模型将现实世界中连续的一个一个业务流程,按照场景划分到了一个一个的用例中。由于场景的出现,使得用例中的业务流程存在着高度的内聚性,从而成为了日后各种对象的雏形。同时,在用例分析中,又将那些存在于各个用例中的,相同或相近的业务操作提取出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子用例或扩展用例,又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中的复用性。现在

十三、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查询报表分析

在我以往的用例分析中,使用这样格式的用例模式,对于大多数业务操作流程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但对于有些功能来说总感觉不对劲。感觉不对劲的,就是那些查询、汇总与报表功能。对于这部分功能,需要我们描述的不是什么操作流程,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数据项、数据来源、报表格式、数据链接,以及使用者、使用频率的说明。而这些,在以往的用例说明格式中统统都没有,怎么办呢?俗话说“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把我们的用例格式改改吧。

九、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功能角色分析与用例图

在我们进行一系列需求调研工作的同时,我们的需求分析工作也开始启动了。需求调研与需求分析工作应当是相辅相伴共同进行的。每次参加完需求调研回到公司,我们就应当对需求调研的成果进行一次需求分析。当下一次开始进行需求调研时,我们应当首先将上次需求分析的结果与客户进行确认,同时对需求分析中提出的疑问交给客户予以解答。这就是一个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的过程。  但是,当我们经

八、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需求捕获(下)

前面我们讨论了,需求分析工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需求捕获是这个迭代过程的开始,也是整个需求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捕获哪来后面的整理与验证工作?但是,非常遗憾,按照我以往的经验,需求捕获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前面我提到的许许多多项目开发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需求分析的问题,而许许多多需求分析的问题又都可以归结为需求捕获不完整的问题。需求捕获是整

七、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需求捕获(上)

前面我们讨论了,需求分析工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需求捕获是这个迭代过程的开始,也是整个需求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捕获哪来后面的整理与验证工作?但是,非常遗憾,按照我以往的经验,需求捕获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前面我提到的许许多多项目开发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需求分析的问题,而许许多多需求分析的问题又都可以归结为需求捕获不完整的问题。需求捕获是整

六、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迭代

前面我一直在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需求分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它将从第一次需求分析开始,一直持续到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在第一次的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在一段时期内需要与客户进行反复地讨论,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  需求捕获,就是我们与客户在一起开研讨会

五、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需求研讨

前面我们探讨了业务研讨会应当怎样组织,下面我们再具体讨论一下我们应当怎样与客户讨论业务需求。如果说组织业务研讨会是项目经理的功底,那么讨论业务需求就是需求分析人员的功底。  以往我们常常认为,需求分析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客户说他们需要做一个什么软件,有些什么功能,我们照着做就可以了,所谓的需求分析员就是需求的记录员。我要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许多失败的软件项目,或者说软件项目中的需求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