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期末重点整理,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5.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5.1.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5.1.2商品的二因素
5.1.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5.1.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5.1.5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5.1.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5.1.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1.8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5.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5.2.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5.2.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5.2.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5.2.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5.2.5资本积累
5.2.6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5.3.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5.3.2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5.3.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5.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5.1.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1.2商品的二因素
- 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者用来交换的物质手段,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 不同商品相交换进行量上比较的共同基础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
-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处在一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中;
- 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共享一个统一体;
- 对立和矛盾性体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值。
5.1.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要是有差别的,有矛盾的。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来考察的。
5.1.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个别劳动时间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5.1.5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 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1.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
- 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价值规律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 阻碍技术的进步;
-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5.1.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1.8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5.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5.2.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2.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新阶段;
- 需要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2.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5.2.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形成过程;
- 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 剩余价值的实质:
-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 资本的本质: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5.2.5资本积累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 资本有机构成:
-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 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人力投入)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5.2.6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发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的职能;
-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发挥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
-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即销售产品,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发挥实力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 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 已经生成出来的商品卖得出去;
- 买的回来。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5.3.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 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资产阶级专政)为根本内容,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泊、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5.3.2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 资本主义民主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 资本主义法治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5.3.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 进步作用: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因而历史性的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 政党恶斗,相互掣时,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矛盾。
这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期末重点整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