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一文读懂网络知识文集。

2023-12-21 11:12

本文主要是介绍由浅入深,一文读懂网络知识文集。,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者简介,普修罗双战士,一直追求不断学习和成长,在技术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和实践。
🏆多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历任核心研发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人。
🎉欢迎 👍点赞✍评论⭐收藏

文章目录

    • 🔎 一、由浅入深认识网络知识文集(1)
      • 🍁🍁 01. HTTP的常见状态码有哪些,代表什么含义?
      • 🍁🍁 02. 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 🍁🍁 03. 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 🍁🍁 04. GET 请求和 POST 请求的区别?
      • 🍁🍁 05. 什么是 Cookie,Cookie 的使用过程是怎么样的?
      • 🍁🍁 06. 什么是 Session,有哪些实现 Session 的机制?
      • 🍁🍁 07. Session 和 Cookie 有什么区别?
      • 🍁🍁 08. 讲解一下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区别和对应的协议?
      • 🍁🍁 09. TCP和UDP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 🍁🍁 10. HTTP和HTTPS的区别,以及HTTPS的工作原理?
      • 🍁🍁 11. DNS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如何解析域名为IP地址?
      • 🍁🍁 12. 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概念,以及如何划分子网?
      • 🍁🍁 13.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作用?
      • 🍁🍁 14. ARP协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如何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 🍁🍁 15. NAT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如何实现内网和外网之间的通信?
      • 🍁🍁 16. ICMP协议的作用,如何使用ping和traceroute命令进行网络诊断?
      • 🍁🍁 17. 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以及每个阶段的作用?
      • 🍁🍁 18.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防火墙、VPN、加密算法等?
      • 🍁🍁 19. 网络拓扑结构的种类,如星型、总线型、环型等?
      • 🍁🍁 20. VLAN的概念和作用,如何实现虚拟局域网?
      • 🍁🍁 21. 网络负载均衡的概念和实现方式,如DNS负载均衡、反向代理等?
      • 🍁🍁 22. 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基本知识,如DDoS攻击、防火墙规则等?
      • 🍁🍁 23. 详细讲解一下 tcp 粘包是怎么产生的?
      • 🍁🍁 24. 什么是跨域?跨域的实现场景有哪些?如何实现跨域?
      • 🍁🍁 25. 什么是JSONP?说一下JSONP的实现原理?
      • 🍁🍁 26. 讲一讲SYN超时,洪泛攻击,以及解决策略?
      • 🍁🍁 27. 详细讲一下TCP的滑动窗口?
      • 🍁🍁 28. 详细介绍一下HTTP的长连接和短连接?
      • 🍁🍁 29. 在地址栏键入 URL 后,网络世界发生了什么?
      • 🍁🍁 30. 请详细介绍一下 TCP 的三次握手机制,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 一、由浅入深认识网络知识文集(1)

🍁🍁 01. HTTP的常见状态码有哪些,代表什么含义?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网络中传输超文本的协议。HTTP 状态码由三位数字组成,用于表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在服务器端的处理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HTTP 状态码及其含义:

  1. 1xx(信息类状态码):指示客户端的请求已被接收,继续处理。

    • 100 Continue: 请求正常,客户端应继续发送请求的剩余部分。
    •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服务器正在切换协议,客户端应切换到新的协议。
  2. 2xx(成功状态码):指示请求已被成功处理和接受。

    • 200 OK: 请求成功,返回所请求的数据。
    • 201 Created: 请求已成功处理,并且新资源已被创建。
    • 204 No Content: 请求成功处理,但无返回内容。
  3. 3xx(重定向状态码):指示客户端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请求。

    • 301 Moved Permanently: 请求的资源已永久移动到新位置。
    • 302 Found: 请求的资源已临时移动到新位置。
    • 304 Not Modified: 客户端的缓存资源是最新的,可以直接使用本地缓存。
  4. 4xx(客户端错误状态码):指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有错误。

    • 400 Bad Request: 请求有语法错误,服务器无法理解。
    • 401 Unauthorized: 请求需要用户认证或认证失败。
    • 403 Forbidden: 请求被服务器拒绝,权限不足。
    • 404 Not Found: 请求的资源不存在。
  5. 5xx(服务器错误状态码):指示服务器在处理请求时发生了错误。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服务器内部错误,无法完成请求。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服务器暂时无法处理请求,通常是由于过载或维护。

这些状态码提供了与客户端交互时的重要信息,帮助客户端了解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情况。客户端可以根据响应的状态码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例如重定向到新的 URL、重新发送请求或显示适当的错误信息。

🍁🍁 02. 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都属于重定向状态码,用于告知客户端请求的资源已被永久性(301)或临时性(302)移动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缓存策略和搜索引擎优化上的处理。

  1. 301 Moved Permanently(永久重定向):

    • 含义:服务器要求客户端使用新的 URL 地址访问请求的资源,因为该资源已经永久移动到新的位置。
    • 缓存:客户端在接收到该响应后,会将这个重定向的结果缓存下来,并且以后的请求都会直接访问新的 URL。
    • 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会将原始 URL 的权重转移到新的 URL 上,搜索引擎将新的 URL 视为旧 URL 的替代品。
  2. 302 Found(临时重定向):

    • 含义:服务器要求客户端使用新的 URL 地址访问请求的资源,因为该资源已经临时移动到新的位置。
    • 缓存:客户端在接收到该响应后,仅在用户本地临时缓存该结果,以后的请求仍然会访问原始 URL。
    • 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会保留原始 URL 的权重,并且将新的 URL 视为不同的资源。

所以,301 和 302 的区别在于是否为永久重定向和缓存策略上的差异。301 告诉客户端和搜索引擎请求的资源永久更改了位置,应该使用新的 URL,而 302 则表示请求的资源在暂时的情况下移动到新的位置,客户端和搜索引擎应该继续使用原始 URL。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说明了 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的区别:

特性301 Moved Permanently302 Found
类型永久重定向临时重定向
缓存策略永久缓存临时缓存
客户端行为客户端以后的请求会直接使用新的 URL客户端以后的请求仍然会访问原始 URL
搜索引擎优化新 URL 被视为原 URL 的替代品新 URL 被视为不同的资源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 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在缓存策略、客户端行为和搜索引擎优化等方面的差异。

🍁🍁 03. 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Forward” 和 “redirect” 都是在 Web 开发中用于将请求转发到其他资源的操作,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1. Forward(转发):

    • Forward 是在服务器内部进行的转发操作,客户端对此一无所知。在 Servlet 或 JSP 开发中,可以使用 RequestDispatcher 的 forward 方法实现转发。
    • 转发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客户端浏览器的 URL 并不会发生变化。
    • 在转发过程中,请求对象可以在不同的 servlet 或 JSP 之间共享,可以传递参数等。
    • 适用于在应用内部的资源间进行跳转,更快速、效率高。
  2. Redirect(重定向):

    • Redirect 是在客户端浏览器中进行的跳转,服务器会向客户端发送一个状态码,告诉浏览器需要跳转到一个新的 URL 地址。
    • 跳转发生在客户端,浏览器会发起一个新的请求到指定的 URL 地址。
    • 在跳转过程中,请求对象不共享,客户端浏览器的地址栏会显示新的 URL 地址。
    • 适用于不同网站或不同服务器间的跳转,以及希望修改 URL 地址的情况。

综上所述,Forward 是服务器内部的资源转发,对客户端透明,适用于应用内部的资源跳转;而 Redirect 是在客户端进行的重定向,会向客户端发送新的 URL 地址,适用于需要修改 URL 地址或跳转到外部资源的情况。

当涉及到需要明确对比两个概念时,表格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说明 “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特性ForwardRedirect
所处位置服务器内部客户端浏览器
客户端感知不可见,对客户端透明明显的 URL 改变,客户端感知
请求次数单个请求两次请求
请求对象共享可以共享请求对象请求对象不共享
URL 改变URL 不变化URL 改变为跳转后的地址
适用场景应用内部资源转发不同网站间跳转,URL 地址改变

通过这个表格,可清晰地对比 “Forward” 和 “Redirect” 在位置、客户端感知、请求次数、请求对象共享、URL 改变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的区别。这种直观的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 04. GET 请求和 POST 请求的区别?

GET 请求和 POST 请求是 HTTP 协议中两种常用的请求方法,它们在使用场景、安全性、数据传输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参数传递方式:

    • GET 请求:通过 URL 参数传递数据,在 URL 中可见,例如:http://example.com/api?name=John&age=25。
    • POST 请求:通过请求体传递数据,在请求体中不可见,适合传输敏感信息,如表单数据、文件上传等。
  2. 安全性:

    • GET 请求:参数在 URL 中可见,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例如密码等。
    • POST 请求:参数在请求体中,不会在 URL 中暴露,适合传输敏感信息,相对安全。
  3. 数据传输大小:

    • GET 请求:受 URL 长度限制(因浏览器和服务器对 URL 长度有限制),一般用于传输较小的数据。
    • POST 请求:无长度限制,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如文件上传。
  4. 可缓存性:

    • GET 请求:可被缓存,适合获取数据、浏览页面等幂等操作。
    • POST 请求:不可被缓存,适合提交表单、进行数据修改等对资源产生影响的操作。
  5. 书签和刷新:

    • GET 请求:可被收藏为书签,刷新页面时会重新发起请求。
    • POST 请求:不宜被收藏为书签或用于刷新操作,因为刷新时会重新提交表单,可能导致重新执行操作。

总的来说,GET 请求适合用于获取数据、浏览页面等操作,对数据传输大小要求不高的情况,而 POST 请求适合用于提交表单、上传文件、进行数据修改等对资源产生影响的操作,传输敏感信息,或者对数据传输大小有要求的情况。

当涉及到需要明确对比两个概念时,表格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说明 “GET 请求” 和 “POST 请求” 的区别:

特性GET 请求POST 请求
参数传递方式通过 URL 参数传递数据在请求体中传递数据
参数可见性参数在 URL 中可见参数在请求体中,不可见
安全性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适合传输敏感信息
数据传输大小限制受 URL 长度限制无长度限制
可缓存性可被缓存不可被缓存
书签和刷新可被收藏为书签,刷新时重新发起请求不宜被收藏为书签,刷新时重新提交表单
幂等性幂等操作(不对资源产生影响)非幂等操作(对资源产生影响)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对比 “GET 请求” 和 “POST 请求” 在参数传递方式、参数可见性、安全性、数据传输大小限制、可缓存性、书签和刷新、幂等性等方面的区别。这种直观的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 05. 什么是 Cookie,Cookie 的使用过程是怎么样的?

Cookie 是由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并存储在客户端的一小段文本信息。它用于跟踪、识别和存储用户在网站上的状态和数据。

Cookie 的使用过程如下:

  1. 服务器在响应 HTTP 请求时,在响应头中通过 Set-Cookie 字段设置 Cookie 的信息,包括名称、值、过期时间、作用域、路径等。
  2. 客户端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将 Cookie 保存在客户端的 Cookie 存储中,通常是在浏览器的内存中或者保存到客户端的硬盘上。
  3. 客户端浏览器在后续的请求中,会自动在请求头中添加 Cookie 字段,将相应的 Cookie 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4. 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时,通过读取请求头中的 Cookie 字段,可以获取相应的 Cookie 数据,从而实现对用户状态和信息的识别和处理。
  5. 服务器根据 Cookie 的值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将特定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或根据 Cookie 的值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和个性化的操作。

通过 Cookie,服务器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并在后续的请求中读取和处理这些数据,实现用户状态的跟踪和识别。这样,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登录状态、偏好设置等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同时,Cookie 也可以用于实现购物车、自动登录等功能。需要注意的是,Cookie 是存储在客户端的,因此可能存在一些安全性的风险,如被恶意篡改或盗取。因此,在使用 Cookie 时需注意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和安全验证。

🍁🍁 06. 什么是 Session,有哪些实现 Session 的机制?

Session 是一种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信息的机制。它用于在不同的 HTTP 请求之间跟踪用户的会话状态,并保持用户数据的一致性。

Session 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当用户第一次访问网站时,服务器会为该用户创建一个唯一的会话标识,通常是一个称为 Session ID 的字符串。
  2. 服务器将这个 Session ID 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通常是通过放置在 Cookie 中的方式。
  3. 客户端浏览器在后续的请求中会自动携带这个 Cookie,其中包含了 Session ID。
  4. 服务器通过读取请求中的 Session ID,可以识别出是哪个用户发起的请求,并找到对应的会话数据。
  5. 服务器根据会话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实现 Session 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常见方式:

  1. Cookie-based Session:通过在客户端浏览器中存储 Session ID 的 Cookie 来实现 Session。这是最常见和默认的方式。
  2. URL Rewriting:在 URL 中添加 Session ID 参数,将 Session ID 直接附加在 URL 的后面,如:http://example.com/xxx?sessionID=12345。这种方式不需要依赖 Cookie,但会暴露 Session ID。
  3. Hidden form field:将 Session ID 添加到表单中的隐藏字段中,并在每次提交表单时将 Session ID 一同发送到服务器。类似于 URL Rewriting,它也不依赖于 Cookie 。
  4. SSL/TLS Session:使用 SSL/TLS 协议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连接,其中包含了 Session 数据。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保持安全连接的持久性,而不是跟踪用户会话。

需要注意的是,Session 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可以在内存、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地方保存。各种编程语言和 Web 框架都提供了相应的 API 和机制来管理和使用 Session。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和存储方案。

🍁🍁 07. Session 和 Cookie 有什么区别?

Session 和 Cookie 是用于在 Web 开发中跟踪用户状态和信息的两种机制,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存储位置:

    • Cookie:数据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中,通常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用户的计算机上。
    • Session: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可以存储在服务器的内存、数据库或文件系统中。
  2. 数据安全性:

    • Cookie:由于存储在客户端,因此数据的安全性相对较低,可能会被人为篡改或盗用。
    • Session: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相对安全,客户端无法直接访问或篡改数据。
  3. 存储容量:

    • Cookie:每个 Cookie 的存储容量有限,通常在几 KB 到几十 KB 之间,不适合存储大量数据。
    • Session:理论上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受服务器端资源和配置的限制。
  4. 生命周期管理:

    • Cookie:可以设置过期时间,即使客户端关闭浏览器,Cookie 也可以保存一定的时间。
    • Session:通常随着用户关闭浏览器或一定时间的非活动状态而失效,不同的 Web 服务器和框架对 Session 生命周期管理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5. 使用方式:

    • Cookie:通常用于存储少量的用户偏好设置、登录凭证等简单数据。
    • Session:用于存储用户的会话状态、登录信息、购物车内容等较为重要的数据。

总的来说,Cookie 主要用于在客户端存储少量的数据,用于跟踪用户偏好和提供个性化体验,而 Session 主要用于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的会话状态和重要数据,用于保持用户的登录状态和数据一致性。在实际应用中,两者通常是结合使用的,比如使用 Cookie 存储 Session ID,来实现会话跟踪和状态管理。

下面是一个表格,详细说明了 Session 和 Cookie 的区别:

区别CookieSession
数据存储位置客户端(浏览器)服务器端
数据安全性相对较低,容易被篡改或盗用相对较高,客户端无法直接访问或篡改
存储容量有限,通常几 KB 到几十 KB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受服务器资源和配置限制
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设置过期时间,可以在用户关闭浏览器后仍然保持通常在用户关闭浏览器或一段时间的非活动状态后失效
使用方式适用于存储少量的用户偏好设置、登录凭证等简单数据适用于存储用户的会话状态、登录信息、购物车内容等较重要的数据

🍁🍁 08. 讲解一下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区别和对应的协议?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和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四层模型是两种不同的网络协议参考模型,它们的区别和对应的协议如下:

  1. OSI 七层模型: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比特流,如电压、电流、光信号等。对应协议:IEEE 802.3 Ethernet。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无错传输数据帧,提供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对应协议:Ethernet、PPP(Point-to-Point Protocol)。
    •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实现不同网络间的互联。对应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提供端对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对应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连接,提供会话控制机制。如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数据的表示格式,确保数据能正确解释、压缩和加密。如 JPEG、ASCII 等。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特定网络应用的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HTTP 等。对应协议:HTTP、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2. TCP/IP 四层模型:

    • 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处理物理网络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帧。对应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Ethernet。
    • 网络层(Internet Layer):处理 IP 地址和数据包的路由转发。对应协议:IP、ICMP。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对应协议:TCP、UDP。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各种应用程序的服务接口。对应协议:HTTP、FTP、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主要区别:

  • OSI 模型定义了更为详细的分层,涵盖了更多功能层次;而 TCP/IP 模型精简了一些层次,将 OSI 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合并为一个应用层。
  • OSI 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而 TCP/IP 模型是一个实践模型,更符合实际互联网的协议组合。
  • OSI 模型是一种分层的概念框架,而 TCP/IP 模型是根据实际协议进行定义的。

虽然两个模型的层次不完全匹配,但它们都提供了一种思考网络通信的结构化方法,并在设计和实现网络协议时起到了指导作用。

以下是一个表格,详细说明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区别和对应的协议:

OSI七层模型对应协议TCP/IP四层模型对应协议
物理层IEEE 802.3 Ethernet网络接口层ARP, Ethernet
数据链路层Ethernet, PPP--
网络层IP, ICMP网络层IP, ICMP
传输层TCP, UDP传输层TCP, UDP
会话层RPC--
表示层JPEG, ASCII--
应用层HTTP, FTP应用层HTTP, FTP, SMTP

🍁🍁 09. TCP和UDP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两种不同的传输层协议,它们在网络中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 区别:

    • 连接性: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的按序传达和不丢失;UDP是无连接的协议,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可能会丢失、重复或乱序到达。
    • 传输方式:TCP使用流式传输,数据被分割成数据段进行传输,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UDP使用数据报传输方式,每个数据包都是独立的,之间没有关联性。
    • 通讯机制:TCP采用面向连接的通讯方式,在数据传输前需要建立连接,传输结束后需要释放连接;UDP不需要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后也不需要释放连接。
    • 消耗资源:TCP相对于UDP消耗更多的网络资源和带宽,因为要维护连接状态、进行拥塞控制等;UDP消耗的资源相对较少。
  2. 应用场景:

    • TCP:适用于要求可靠传输的应用场景,如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发送等,需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和顺序性的应用。
    • UDP: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如实时视频、音频传输、在线游戏等,可以在某些丢失少量数据的情况下保持流畅性。

总的来说,TCP更适合要求可靠传输的场景,而UDP更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传输层协议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以下是一个表格,详细说明了TCP和UDP的区别和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特点TCPUDP
连接性面向连接无连接
可靠性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传输方式流式传输数据报传输
通讯机制面向连接,需要建立和释放连接无连接,不需要建立和释放连接
消耗的资源较多的网络资源和带宽相对较少的网络资源和带宽
应用场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等实时音视频传输、在线游戏等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TCP和UDP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根据特点和需求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协议来满足具体的应用需求。

🍁🍁 10. HTTP和HTTPS的区别,以及HTTPS的工作原理?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和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都是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协议,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区别:

  1. 安全性:HTTP传输的数据是明文的,安全性较低,容易被窃听和篡改;而HTTPS通过SSL/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防止了中间人攻击和窃听。

  2. 数据传输方式:HTTP使用的是80端口进行数据传输,而HTTPS使用的则是443端口。

  3. 证书要求:HTTPS需要使用SSL证书,这一般需要向证书颁发机构购买证书,而HTTP不需要使用SSL证书。

HTTPS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 握手阶段: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起HTTPS连接请求,服务器返回证书和公钥。
  2. 验证证书:客户端验证服务器返回的证书,确保其合法性和可信任性。
  3. 加密通信:客户端使用服务器的公钥进行数据加密,并将加密后的消息发送给服务器。
  4. 解密数据:服务器端使用自己的私钥对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进行解密。
  5. 数据传输:接下来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使用协商好的加密算法和密钥进行数据传输。

这些步骤保证了HTTPS连接的安全性,防止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和篡改。因此,对于需要保护隐私和安全的数据传输,推荐使用HTTPS协议。

以下是一个表格,详细说明了HTTP和HTTPS的区别:

特点HTTPHTTPS
数据传输方式明文传输加密传输
安全性
数据传输端口80443
证书要求需要SSL证书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HTTP和HTTPS的区别。HTTP传输的数据是明文的,安全性较低,而HTTPS通过SSL/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此外,HTTP使用的是80端口进行数据传输,而HTTPS使用的是443端口。对于使用HTTPS协议的网站,需要使用SSL证书来加密和保护数据的传输过程。

🍁🍁 11. DNS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如何解析域名为IP地址?

域名系统(DNS)是互联网中用于将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的系统,它的作用是为了简化我们访问互联网资源的过程。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时(比如www.example.com),DNS 就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相应的 IP 地址,然后路由器就可以根据这个 IP 地址找到相应的服务器,最终实现访问网站的功能。

DNS 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域名查询请求: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时,计算机会向本地 DNS 服务器发送一个域名查询请求。

  2. 本地 DNS 服务器查询:本地 DNS 服务器首先会在自己的缓存中查找这个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如果找到了,就直接返回给用户;如果没有找到,就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

  3. 根域名服务器查询:如果本地 DNS 服务器没有找到对应的域名和 IP 地址,它就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根域名服务器会告诉本地 DNS 服务器哪里可以找到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4. 顶级域名服务器查询:本地 DNS 服务器接收到根域名服务器的回复后,就会向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获取目标域名的权威域名服务器地址。

  5. 权威域名服务器查询:本地 DNS 服务器接收到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回复后,就会向权威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获取目标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

  6. 返回结果:权威域名服务器将查询结果返回给本地 DNS 服务器,本地 DNS 服务器将结果缓存并返回给用户。

这样,用户的计算机就获得了所查询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可以发起与目标服务器的通信了。

总的来说,DNS 解析域名为 IP 地址的过程涉及多级 DNS 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通过逐级查询,最终将域名解析为相应的 IP 地址,完成了域名到 IP 地址的转换。

🍁🍁 12. 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概念,以及如何划分子网?

IP地址是用于标识网络上设备位置的地址,而子网掩码则指定了IP地址中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的划分。IP地址由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组成,在IPv4中通常以32位二进制来表示。子网掩码是一个与IP地址相对应的32位二进制数,用来指示IP地址中哪些位属于网络部分,哪些位属于主机部分。通常子网掩码的网络部分全部为连续的1,主机部分全部为连续的0。

划分子网是指在给定的IP地址范围内,将这些IP地址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网。划分子网可以有效地管理IP地址,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性能。

划分子网的方法如下:

  1. 确定所需IP地址范围:确定要划分的IP地址范围,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

  2. 确定所需子网数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需要划分成几个子网,每个子网的大小是多少。

  3. 选择合适的子网掩码:根据子网数量和每个子网所需的主机数来选择合适的子网掩码,确保可以满足需求。

  4. 划分子网:根据选择的子网掩码,对给定的IP地址范围进行子网划分,确定每个子网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划分子网的结果就是将给定的IP地址范围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子网,每个子网都有自己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从而更好地满足各个子网的需求,并提高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 13.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作用?

路由器和交换机是网络中常见的两种设备,它们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

  1. 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并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它通过对网络流量的管理和控制,确定最佳的数据转发路径,使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路由器能够识别目标IP地址,并根据其内部的路由表来决定将数据包发送到哪个接口或下一个路由器。

在网络中,路由器的作用包括:

  • 路由选择:根据数据包源地址和目标地址,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转发。
  • 网络分割:将一个大的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络,实现不同子网间的分隔和通信。
  • 网络地址转换(NAT):将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共IP地址,实现局域网内多台设备共享一个公网IP地址。
  1. 交换机(Switch):交换机是用于建立局域网(LAN)内部连接的网络设备。它根据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包,在局域网内提供高速、安全和可靠的数据传输。交换机可以检查数据包中的目标MAC地址,并根据其学习到的MAC地址表,将数据包仅发送到目标设备所在的接口,而不是广播到整个网络。

在网络中,交换机的作用包括:

  • 数据转发:根据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将数据包只发送给目标设备,提高局域网内部的通信效率。
  • 广播控制:根据需要将广播数据包或组播数据包只发送给特定的接口。
  • 用户接入:充当用户设备(如电脑、手机等)与网络之间的连接点,连接大量用户设备到网络。

总结来说,路由器主要负责不同网络间的数据转发和路由选择,而交换机则负责在局域网内部有效地转发数据包,提供高速的局域网通信。路由器和交换机结合使用,可以构建复杂的企业网络或互联网接入网络,提供灵活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说明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

特征路由器交换机
操作层级在网络层(第三层)操作在数据链路层(第二层)操作
主要功能数据包转发,路由选择,网络地址转换数据包转发,广播控制,用户接入
数据传输范围不同网络之间同一网络内部
数据转发方式基于IP地址基于MAC地址
学习通过路由表学习临近网络信息通过MAC地址表学习设备信息

🍁🍁 14. ARP协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如何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的协议,它在局域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ARP的作用:

  • 解析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将目标IP地址解析为对应的MAC地址。
  • 在局域网中建立和维护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表。

ARP的工作原理如下:

  1. 主机A想要向目标主机B发送数据包,但只知道目标主机B的IP地址,不知道对应的MAC地址。
  2. 主机A首先在自己的ARP缓存中查找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表。如果找到了对应关系,就直接使用该MAC地址进行数据包发送。
  3. 如果在ARP缓存中找不到对应关系,主机A将发送一个ARP请求广播帧到局域网上的所有设备。
  4. ARP请求广播帧中包含主机A自己的MAC地址、IP地址以及目标IP地址。其他设备在接收到此广播帧后,会比较自己的IP地址与广播帧中的目标IP地址是否一致。
  5. 目标主机B收到ARP请求广播帧后会将自己的MAC地址以ARP响应的形式发送给主机A。
  6. 主机A收到目标主机B的ARP响应后,会将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存储在自己的ARP缓存中。
  7. 主机A使用目标主机B的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发送。

通过上述过程,ARP协议实现了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的功能,并且建立了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这样,主机可以直接使用目标主机的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提高了网络通信的效率。

🍁🍁 15. NAT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如何实现内网和外网之间的通信?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是一种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用于在私有网络(内网)和公共网络(外网)之间进行通信和连接共享。

NAT的作用:

  • 将私有IP地址转换成公共IP地址,实现多个内网设备共享一个公网IP地址。
  • 提供一种方式,使内网设备能够与外部网络(如互联网)进行通信。

NAT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内网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等)发起一个网络请求,请求发送到默认网关(通常是路由器)。
  2. 默认网关(NAT装置)接收到请求,检查请求源IP地址是否为内网地址(非公网地址)。
  3. 如果请求源IP地址是内网地址,NAT装置会将请求的源IP地址改为公共IP地址,并将这个转换关系记录在NAT转换表中。
  4. NAT装置将修改后的请求发往外部网络,如互联网。
  5. 外部网络上的目标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将响应发回给NAT装置,响应中的目标IP地址是公共IP地址。
  6. NAT装置根据记录在NAT转换表中的信息,将目标IP地址还原为对应的内网IP地址,并将响应发送给内网设备。

通过上述过程,NAT实现了内网设备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内网设备使用内网IP地址进行通信,但通过NAT转换被映射为公共IP地址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来自外部网络的响应经过NAT装置时,被再次映射回对应的内网IP地址,并将响应发送给正确的内网设备。

NAT不仅提供了IP地址转换的功能,还可以实现端口转换,使多个内网设备可以通过相同的公共IP地址进行通信。这种方式能够节约公共IP地址的使用,并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因为内网设备不直接暴露在外部网络中。

🍁🍁 16. ICMP协议的作用,如何使用ping和traceroute命令进行网络诊断?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中传输与控制和错误报告相关的消息。

ICMP协议的主要作用:

  1. 提供网络连接性测试和诊断:通过发送ICMP回显请求(Ping)消息到目标设备,测试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性。
  2. 发送错误消息:当发生网络或主机错误时,ICMP协议可以生成和发送错误消息,以通知相关设备或网络管理员。

具体来说,Ping和Traceroute是基于ICMP协议的网络诊断工具。

使用Ping命令进行网络诊断:

  • Ping命令可以检测目标设备的可达性,即是否能够与目标设备建立网络连接。
  • 命令示例:ping <目标IP地址>。
  • Ping命令发送ICMP回显请求消息到目标设备,并等待目标设备发送回ICMP回显回应消息。
  • 如果目标设备能够响应,这意味着网络连接正常;如果没有响应,可能存在网络故障或目标设备不可达。

使用Traceroute命令进行网络诊断:

  • Traceroute命令可以帮助确定到达目标设备的路径和跳数(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 命令示例:traceroute <目标IP地址>。
  • Traceroute命令使用递增的TTL(跳数限制)值发送一系列的ICMP报文,每个报文的TTL值递增,以获取到达目标设备的路径。
  • 路由器收到报文会将报文的TTL减1,当TTL值达到0时,路由器会丢弃报文并发送ICMP“超时”通知给源主机。
  • 源主机根据收到的“超时”通知确定报文的源和目标路由器之间的跳数。

使用Ping和Traceroute命令可以帮助判断网络连接是否正常、测量网络延迟、诊断网络故障等。这些工具提供了简单且快速的方法来进行网络诊断和排错。

🍁🍁 17. 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以及每个阶段的作用?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TCP使用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来建立和终止连接。

三次握手的过程:

  1. 第一步(SYN):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同步)报文,请求建立连接。
  2. 第二步(SYN + ACK):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发送一个SYN + ACK(同步 + 确认)报文给客户端,表示能够建立连接。
  3. 第三步(ACK):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 + ACK报文后,发送一个ACK(确认)报文给服务器,确立连接。

三次握手的作用:

  • 确保双方的接收和发送能力正常,检查双方的网络通信是否正常。
  • 同步双方的初始序列号(Sequence Number),用于确认数据传输的顺序和完整性。
  • 协商双方的连接参数,例如接收和发送窗口大小等。

四次挥手的过程:

  1. 第一步(FIN):当客户端想要关闭连接时,向服务器发送一个FIN(终止)报文。
  2. 第二步(ACK):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FIN报文后,发送一个ACK(确认)报文作为响应。
  3. 第三步(FIN):当服务器也想要关闭连接时,向客户端发送一个FIN报文。
  4. 第四步(ACK):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的FIN报文后,发送一个ACK报文作为确认,双方关闭连接。

四次挥手的作用:

  • 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安全地关闭连接,释放资源。
  • 双方确认对方已经关闭连接,以免出现半开连接状态(Half-Open)。

在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消息交换和确认确保了可靠的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 18.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防火墙、VPN、加密算法等?

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等威胁的过程。以下是网络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

  1. 防火墙(Firewall):防火墙用于监控和控制网络数据流,过滤和阻止不安全或未授权的网络流量。它可以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允许或禁止特定的网络连接和通信。

  2. 虚拟专用网络(VPN):VPN利用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上创建一个安全的连接,用于保护数据的传输和通信。它通过建立加密的隧道,使远程用户能够安全地访问私有网络资源。

  3. 加密算法:加密算法用于将敏感数据转换为加密形式,以保护其机密性。加密算法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并且只有具有正确密钥的人才能解密和访问原始数据。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如AES)、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和哈希函数(如SHA)。

  4. 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是验证用户身份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网络资源。通常,这涉及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身份验证,如指纹识别、智能卡等。访问控制用于限制和管理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具有适当权限的用户可以执行特定操作。

  5. 恶意软件防护:恶意软件(如病毒、木马、间谍软件)是一种有害的软件,它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恶意软件防护采用多种技术来检测、阻止和清除这些恶意软件,包括使用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等。

网络安全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还涉及其他概念和技术,如入侵检测和预防系统(IPS)、安全策略和合规性、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等。这些概念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保护敏感数据的机密性。

🍁🍁 19. 网络拓扑结构的种类,如星型、总线型、环型等?

网络拓扑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设备)之间连接的方式和模式。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1. 星型拓扑(Star Topology):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集中的设备(通常是交换机或集线器),形成一个类似于星型的结构。所有数据传输都经过中心设备进行转发。星型拓扑易于扩展和管理,如果一个设备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若中心设备故障,则整个网络将中断。

  2. 总线型拓扑(Bus Topology):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共享的总线(传输介质),形成一个线性结构。数据传输通过总线进行广播,所有设备都可以接收到传输的数据。总线型拓扑简单且经济,但若总线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将中断,并且总线的带宽会受到限制。

  3. 环型拓扑(Ring Topology):每个设备都连接到两个邻近设备,形成一个环形结构。数据传输按照环路的方向进行传递,直到达到目标设备。环型拓扑适用于小规模的网络,但如果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整个环路都会中断。

  4. 树型拓扑(Tree Topology):设备通过分层的方式连接,形成树状结构。树型拓扑可以支持大规模和复杂的网络,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一般来说,树型拓扑结构的根节点是某个核心设备或中心设备。

  5. 网状拓扑(Mesh Topology):每个设备都与其他设备直接连接,形成一个多对多的结构。网状拓扑具有高度的冗余和可靠性,允许多条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即使某些连接断开,仍然可以保持网络的连通性。网状拓扑适用于关键业务和大规模互联网交换机等场景。

这些网络拓扑结构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规模选择适合的拓扑结构。在现实中,常见的网络可能采用混合拓扑结构,将多种拓扑方式组合使用。

🍁🍁 20. VLAN的概念和作用,如何实现虚拟局域网?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逻辑上划分网络的技术,可以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虚拟的逻辑子网。每个VLAN相互隔离,就好像它们是在不同的物理网络上一样。

VLAN的作用:

  1. 网络分割和隔离:VLAN允许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子网,提供更高的隔离性,防止广播风暴和冲突,提高网络性能和安全性。
  2. 管理灵活性:通过VLAN,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需求对不同的用户或设备进行灵活的管理,调整访问权限和资源共享。
  3. 提高网络性能:VLAN可以根据需要对流量进行划分和控制,减少冲突和广播风暴,提高网络性能和带宽利用率。
  4. 节省网络设备:通过使用VLAN,可以减少网络设备的需求,降低成本和维护工作量。

实现虚拟局域网的方法:

  1. 端口型VLAN(Port-based VLAN):根据端口将设备划分到不同的VLAN。交换机上的每个端口可以归属于不同的VLAN,根据端口连接的设备的MAC地址,将数据转发到相应的VLAN。
  2. MAC地址型VLAN(MAC-based VLAN):根据设备的MAC地址将设备划分到不同的VLAN。交换机会根据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划分和转发。
  3. 802.1Q VLAN标签型(Tagged VLAN):通过在数据帧中添加VLAN标签来划分VLAN。交换机使用VLAN标签对数据帧进行识别和转发,支持跨不同交换机的VLAN通信。
  4. 动态VLAN(Dynamic VLAN):根据用户登录进行VLAN分配,动态地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VLAN。通常通过RADIUS服务器进行用户认证和VLAN分配。

以上这些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细粒度的VLAN划分和管理。实现虚拟局域网可以通过交换机的配置来完成,设置端口的VLAN成员关系、VLAN间的互联和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VLAN标签等。

🍁🍁 21. 网络负载均衡的概念和实现方式,如DNS负载均衡、反向代理等?

网络负载均衡是一种分布式计算的技术,旨在将网络流量均匀地分布到多个服务器上,以提高网络性能、可用性和伸缩性。通过网络负载均衡,可以实现对网络请求的分发和处理的优化,避免单个服务器负载过高、瓶颈和单点故障等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实现方式:

  1. DNS负载均衡:使用域名系统(DNS)来实现负载均衡。DNS服务器会返回多个服务器的IP地址列表,客户端通过DNS解析获取其中一台服务器的IP地址,并发起请求。DNS负载均衡可以通过在DNS服务器的配置中指定多个服务器的IP地址,设置其相应的权重和优先级等方式进行。

  2.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反向代理服务器位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客户端通过反向代理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反向代理服务器根据预设的负载均衡算法,将请求转发到后端的多个服务器上处理。常见的反向代理软件有Nginx和Apache等。

  3. 硬件负载均衡器:硬件负载均衡器是一种专用的网络设备,能够根据预设的负载均衡算法,将流量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上。硬件负载均衡器通常位于网络的入口处,可以根据流量的特点进行智能分流,并根据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动态调整请求分发。

  4. 操作系统级负载均衡:一些操作系统提供了负载均衡的功能,如Linux的IPVS(IP Virtual Server)。通过将流量分发到虚拟的IP地址,然后由操作系统的负载均衡模块进行流量转发,实现负载均衡。

实现网络负载均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负载均衡算法的选择、服务器的健康检查、数据同步和会话保持等。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多种负载均衡技术,以确保网络的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和性能。

🍁🍁 22. 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基本知识,如DDoS攻击、防火墙规则等?

网络攻击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对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或入侵的行为。网络防御则是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而采取的各种技术和措施。以下是一些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基本知识:

  1. DDoS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利用大量的请求向目标系统发起攻击,使目标系统无法正常对外提供服务,导致服务不可用。防御DDoS攻击的方法包括使用专用的DDoS防护设备、流量清洗服务、网络带宽扩充、协作过滤等技术。

  2. 防火墙(Firewall):防火墙是用来保护内部网络不受来自外部网络的不良影响以及限制网络通信的安全设备。防火墙基于设定的规则来控制数据包的进出流量,通常用于防范恶意攻击、网络入侵和数据泄漏等。在防火墙中设定的规则可以包括允许或阻止特定IP地址、端口、协议等参数的流量。

  3. IDS/IP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用来检测和防御网络入侵攻击的设备。IDS用于监测网络和系统中的异常行为和攻击迹象,IPS则可以主动地对恶意流量和攻击行为进行阻断和防御。通过IDS/IPS可以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潜在的入侵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通过加密技术和隧道协议等手段,盘活公共网络(如互联网)构建私密安全的通信网络。通过VPN可以有效实现远程用户访问和数据传输的加密与隐私保护,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5. 加密技术:网络通信中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被窃取、篡改或伪造。常见的加密技术包括SSL/TLS加密协议、IPSec协议等,可以有效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有效的网络安全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系统的全面保护。

🍁🍁 23. 详细讲解一下 tcp 粘包是怎么产生的?

TCP粘包指的是在进行TCP数据传输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包被接收方接收后,粘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数据块。这种现象是由TCP协议的工作机制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下面详细解释TCP粘包产生的原因:

  1. 传输延迟和网络拥塞:在拥塞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包的传输可能会有延迟。当发送方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时,由于网络状况不佳,这些数据包可能会被一起发送到接收方。因此,接收方在接收数据时可能会将这些数据包看作一个整体,形成粘包。

  2. TCP缓冲区:TCP协议在发送和接收端都维护了一个缓冲区,用于存储数据包以便传输。在发送方,多个数据包可能会被放入TCP缓冲区中,然后一次性发送出去。接收方在接收数据时,也是从TCP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如果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包被接收方的缓冲区一次性读取,就会形成粘包。

  3. MSS(Maximum Segment Size)限制:MSS是TCP协议在进行数据分段时每个分段的最大大小。如果发送方发送的数据量小于MSS,那么多个数据包可能会合并成一个分段发送,这可能导致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包的粘连。

  4. Nagle算法:Nagle算法是TCP的一种流量控制算法,用来优化发送端的网络传输。当发送方有较少的数据要发送时,Nagle算法可以将这些数据缓冲并合并成一个较大的数据块一起发送,从而提高网络利用率。但是合并数据块可能造成粘包的发生。

针对TCP粘包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法包括:

  1. 显式消息边界:在发送的数据包中添加消息边界标志,接收方根据这些标志来切分接收到的数据,从而识别不同的消息。

  2. 消息长度固定化:在每个消息的开头添加固定长度的消息头,指示消息的长度,接收方根据消息头中的长度信息来切分消息。

  3. 使用专门的分隔符:发送方在消息之间添加特殊的分隔符,接收方根据分隔符来切分消息。

  4. 应用层协议调整:通过在应用层设计合适的协议,将消息划分为固定长度、带长度信息或者明确的分隔符,从而避免粘包问题。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在TCP协议层面或者应用层面解决TCP粘包问题,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24. 什么是跨域?跨域的实现场景有哪些?如何实现跨域?

跨域指的是在 Web 开发中,当一个页面的 JavaScript 代码尝试去请求另一个域下的资源时,浏览器会对这种行为进行限制,这种限制被称为同源策略。同源策略要求页面中所包含的脚本、样式、图片、链接、iframe 等来源与页面所属的域名、协议、端口完全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跨域行为。

跨域的实现场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

  1. 不同的域名:比如通过 AJAX 请求或者动态创建 script 标签加载不同域名下的资源时,会触发跨域问题。

  2. 不同的子域名:比如将页面部署在 www.example.com,而请求后端 API 却部署在 api.example.com 下,也会触发跨域问题。

  3. 不同的协议、端口:比如页面使用 https 协议,在尝试去请求 http 协议下的资源时,同样会触发跨域问题。

常见的跨域解决方案包括:

  1. JSONP (JSON with Padding):通过动态创建 <script> 标签,指向一个跨域资源的 URL,并在请求中携带一个回调函数,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会作为回调函数的参数执行。JSONP 只能用于 GET 请求,且只支持跨域请求 JSON 数据。

  2.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CORS 是目前主流的跨域解决方案,通过在响应头中设置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来允许指定域的请求。跨域请求会先发起一个 OPTIONS 预检请求,用于检查目标服务器的支持情况,然后再发送实际的请求。

  3. 代理:通过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设置代理,将跨域请求转发到目标服务器,并将响应返回给前端。这种方式可以绕过浏览器的同源策略限制,但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和网络请求的时间成本。

  4. WebSocket:WebSocket 是 HTML5 新增的协议,不受浏览器同源策略限制,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通过 WebSocket 可以在不同域之间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以上是常见的跨域解决方案,根据实际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跨域问题。

🍁🍁 25. 什么是JSONP?说一下JSONP的实现原理?

JSONP(JSON with Padding)是一种解决跨域请求的方法,它允许在不同域之间进行跨域访问获取数据。JSONP的实现原理是利用了<script>标签没有同源策略限制的特性,通过动态创建<script>标签向目标服务器请求数据,并将响应数据作为参数传递给事先定义好的回调函数来处理。

下面是JSONP的实现原理:

  1. 前端页面定义回调函数:前端页面中定义一个全局的回调函数,该函数用于在接收到响应数据后进行处理。通常,该回调函数需要在全局作用域中定义,以便在<script>标签加载完成后调用。

  2. 前端发送JSONP请求:在前端页面中动态创建一个<script>标签,并将其src属性设置为目标服务器的URL,同时将回调函数的名称作为查询参数传递到URL中。例如,请求的URL可能类似于:http://www.example.com/api?callback=callbackFunction。

  3. 服务器返回响应数据:目标服务器接收到JSONP请求后,根据查询参数中的回调函数名称,返回一段JavaScript代码,并将响应数据作为参数传递给该回调函数。响应的内容通常包含在一个函数调用中,类似于:callbackFunction({data: “response data”})。

  4. 前端处理响应数据:当<script>标签加载完成后,目标服务器返回的JavaScript代码会立即执行,触发执行回调函数。前端页面中定义的回调函数被调用,并传入响应数据作为参数。前端可以在该回调函数中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JSONP的限制和安全性较低,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因为返回的响应数据可以是任意的JavaScript代码。因此,在使用JSONP时需要保证目标服务器可信、对请求进行严格限制和校验,以防止潜在的安全威胁。另外,JSONP只能用于GET请求,不支持发送POST请求。在现代浏览器中,基于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的跨域解决方案已逐渐成为更为常见和安全的选择。

🍁🍁 26. 讲一讲SYN超时,洪泛攻击,以及解决策略?

SYN超时和洪泛攻击都与网络安全和TCP协议相关。

  1. SYN超时:

    • 在TCP三次握手过程中,客户端发送SYN(同步)包到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后会发送SYN+ACK(同步确认)包给客户端,客户端再发送ACK包给服务器以建立连接。但是,如果服务器长时间没有收到客户端发送的ACK包,就会触发SYN超时。
    • SYN超时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资源浪费,因为服务器会为每个未完成的连接分配一些资源,而如果连接未完成,这些资源将无法释放。
  2. 洪泛攻击(Flood Attack):

    • 洪泛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大量的恶意请求(如TCP连接请求)淹没目标服务器或网络的攻击方式。攻击者通常发送大量的无效或虚假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使得合法用户的请求得不到处理。
    • SYN洪泛攻击是洪泛攻击的一种形式,攻击者发送大量的SYN包给目标服务器,但不发送ACK包,从而使得目标服务器等待ACK包而占用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有几种常见的解决策略:

  1. SYN超时的解决策略:

    • 调整服务器的SYN超时时间,使其适应实际网络状况。可以增大超时时间以避免过早触发,也可以缩短超时时间以更早地释放资源。
    • 使用防火墙来过滤恶意的SYN包,减少不必要的连接请求。
  2. 洪泛攻击的解决策略:

    • 使用反洪泛(Anti-Flooding)技术,如自动适应防御系统(Automatic Adaptive Defense System,AADS)等,监控网络流量并检测异常流量,及时采取防御措施。
    • 配置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或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IPS)来检测和阻止洪泛攻击。
    • 使用防火墙来过滤恶意请求,例如基于流量的防火墙,只允许合法用户的请求通过。

综合应对洪泛攻击,通常需要多种方法的组合,并且需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层面上进行综合防御,以减轻攻击造成的影响。此外,及时更新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安全补丁,并保持监控和日志审计,也是重要的防御措施。

🍁🍁 27. 详细讲一下TCP的滑动窗口?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滑动窗口是一种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用于调节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滑动窗口的基本概念是: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维护了一个固定大小的窗口,该窗口表示发送方还可以发送多少字节的数据而不需要等待确认。窗口大小由接收方通过通告(通过TCP首部中的窗口字段)告知发送方。

下面是TCP滑动窗口的工作原理:

  1. 发送窗口:发送方维护了一个发送窗口,表示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的字节数。发送窗口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商定确定,取决于接收方的处理能力和网络拥塞程度。发送方在一个时间窗口内发送数据,等待接收方确认。

  2. 接收窗口:接收方维护了一个接收窗口,表示接收方还可以接收多少字节的数据。接收窗口的大小由接收方通过TCP首部中的窗口字段告知发送方。如果接收窗口为0,发送方必须停止发送数据。

  3. 滑动动作:发送方维护了一个基序号(seq)和一个确认序号(ack),基序号表示发送方发送的数据的起始序号,确认序号表示接收方期望接收的下一个字节的序号。发送方每次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就会将窗口向前滑动,重新计算窗口内还可以发送的数据量。

  4.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实现了流量控制,保证发送方不会发送过多的数据给接收方。接收方可以通过调整窗口大小告诉发送方自己的处理能力,发送方会根据窗口大小来限制发送的数据量。

通过滑动窗口,TCP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 可靠性:滑动窗口机制可以确保数据按顺序传输,发送方只需等待接收到确认后窗口滑动,防止丢包和重复传输。

  • 流量控制:通过接收方的窗口大小,发送方可以控制发送速率,避免过多的数据拥塞接收方。

  • 拥塞控制:通过监控网络时延和丢包情况,TCP可以调整滑动窗口的大小,适应网络拥塞情况,防止网络过载。

总之,TCP的滑动窗口机制使得数据的传输更加可靠和高效,同时也适应了网络的不同状况,提高了网络传输性能。

🍁🍁 28. 详细介绍一下HTTP的长连接和短连接?

HTTP长连接和短连接是指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在通信过程中是否保持持久的连接。

  1. 短连接(Short Connection):

    • 在短连接中,每次HTTP请求/响应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就会被立即关闭。
    • 每次请求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TCP连接,发送完请求后立即关闭连接,服务器响应后也立即关闭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会造成大量的连接建立和断开操作,可能会影响性能,并且增加了网络负载。
  2. 长连接(Keep-Alive Connection):

    • 在长连接中,客户端和服务器在完成一次HTTP请求/响应后,并不立即关闭连接,而是保持连接打开一段时间,可以在该连接上发送和接收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
    • 长连接可以减少因频繁建立/断开连接带来的性能开销,避免了TCP连接的重复建立和释放,提高了网络通信的效率,降低了延迟。

HTTP的长连接和短连接对比如下:

  • 短连接:

    • 每个请求都需要建立新的TCP连接,增加了连接建立和数据传输的开销。
    • 适用于频繁的短时通信,无需保持连接状态,每次连接都独立处理。
    • 每个连接都需要进行握手和挥手等操作,增加了网络开销。
  • 长连接:

    • 可以在一个TCP连接上发送多个HTTP请求,减少了连接的建立和释放次数。
    • 可以降低延迟,提高网络通信的效率,节约网络资源。
    • 适用于需要保持长时间连接状态的通信,如实时通信、长轮询等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长连接并不是永久保持连接,它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连接的活跃状态,一旦连接在约定的时间(通常是Keep-Alive时间)内没有新的请求,连接就会被关闭。HTTP/1.1默认使用长连接,除非明确指定Connection: close来关闭连接。

总的来说,长连接适用于需要保持长时间连接状态的通信,可以减少连接建立和释放的开销,提高性能效率;而短连接适用于瞬时性通信,每次通信建立连接可以独立处理,不需要保持连接状态。

🍁🍁 29. 在地址栏键入 URL 后,网络世界发生了什么?

在地址栏键入URL后,网络世界经历了一系列步骤以完成请求和接收响应,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 URL解析:浏览器会解析URL,提取出协议(如HTTP、HTTPS)、域名和路径等信息。

  2. DNS解析:浏览器需要找到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通过向本地DNS服务器或者递归查询迭代地向其他DNS服务器发起请求,获取到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

  3. 建立TCP连接:浏览器使用HTT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通信,通过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这个过程包括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SYN包,服务器回应SYN+ACK包,浏览器最后发送ACK包进行确认。

  4. 发送请求: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包括请求方法(如GET、POST)、头部信息(如User-Agent、Cookie)以及可选的请求体(如表单数据、JSON数据)。

  5. 服务器处理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根据路径等信息处理请求,可能执行后端代码、查询数据库或者访问文件资源等。服务器生成对应的HTTP响应。

  6. 接收响应:服务器将生成的HTTP响应发送给浏览器。

  7. 渲染页面:浏览器接收响应后,开始解析HTML、CSS和JavaScript文件,并渲染页面,构造DOM树、CSSOM树和渲染树,进行布局和绘制。

  8. 下载显示资源:浏览器解析HTML文件时,遇到其他资源(如图片、视频、样式表、脚本)的引用,浏览器会下载并显示这些资源。

  9. 关闭连接:资源加载完成后,浏览器会关闭TCP连接,释放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过程是一个简化的描述,实际中可能还涉及到HTTP重定向、缓存机制、安全验证(如TLS握手过程)、服务器负载均衡等其他步骤。整个过程的时间取决于网络连接质量、服务器响应速度、页面复杂性等因素。

🍁🍁 30. 请详细介绍一下 TCP 的三次握手机制,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TCP的三次握手是在建立TCP连接时使用的一种协议,目的是确保双方都能够正常通信并同步初始序列号。

以下是TCP三次握手的详细过程:

  1.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SYN(同步)包:

    • 客户端生成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列号(ISN)并发送一个标志位设置为SYN的TCP数据包给服务器。
    • SYN标志告诉服务器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
  2. 服务器收到SYN包后回应SYN+ACK(同步+确认)包:

    • 服务器收到SYN包后,将确认标志和同步标志都设置为1,并生成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列号(ISN)作为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
    • 服务器发送一个带有SYN和ACK标志的TCP数据包给客户端,确认客户端的SYN请求,并告知客户端即将开始传输数据。
  3.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后回应ACK(确认)包: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后,将确认标志设置为1,并发送一个确认服务端收到的ACK包,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都被确认。

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TCP连接成功建立。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呢?

  1. 确保双方都能正常通信:通过三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都能确保对方能够接收到数据,以建立双向的通信路径。

  2. 同步初始序列号:TCP连接中的初始序列号用于标识TCP报文段的顺序,通过在握手过程中交换初始序列号,双方能够同步序列号,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顺序性。

  3. 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触发错误:如果只有两次握手,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客户端发送了连接请求,但突然在网络中断的情况下,服务器没有收到连接请求,但仍然分配了资源。当客户端重新发送连接请求时,服务器无法区分是新的连接还是已失效的连接。通过三次握手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TCP的三次握手机制可以确保双方都能正常通信,同步初始序列号,同时也能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触发错误。三次握手提供了可靠的连接建立过程,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中,三次握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以下几个重要的需求:

  1. 确定双方的收发能力:在第一次握手中,客户端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服务端收到之后便可以知道客户端的发送能力、服务端的接收能力。在第二次握手中,服务端发出应答报文段,确认客户端的接收能力,服务端的发送能力。这样,在第三次握手中,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应答报文段之后,就可以知道服务端的发送能力、客户端的接收能够力。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了传输双方的通信能力。

  2. 防止历史连接的建立:经过了第一次握手以后,遭到了攻击请求的一台服务器,会创建过多TCP半开连接,高负载中就会变得不稳定,因此通过第三次握手,可以避免服务端一直等待客户端的请求,防止历史连接的建立,使得服务端的资源不会因为等待而得不到释放。

因此,TCP的三次握手是建立稳定连接的重要过程,能够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篇关于由浅入深,一文读懂网络知识文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519760

相关文章

Java架构师知识体认识

源码分析 常用设计模式 Proxy代理模式Factory工厂模式Singleton单例模式Delegate委派模式Strategy策略模式Prototype原型模式Template模板模式 Spring5 beans 接口实例化代理Bean操作 Context Ioc容器设计原理及高级特性Aop设计原理Factorybean与Beanfactory Transaction 声明式事物

sqlite3 相关知识

WAL 模式 VS 回滚模式 特性WAL 模式回滚模式(Rollback Journal)定义使用写前日志来记录变更。使用回滚日志来记录事务的所有修改。特点更高的并发性和性能;支持多读者和单写者。支持安全的事务回滚,但并发性较低。性能写入性能更好,尤其是读多写少的场景。写操作会造成较大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在事务开始时。写入流程数据首先写入 WAL 文件,然后才从 WAL 刷新到主数据库。数据在开始

Linux 网络编程 --- 应用层

一、自定义协议和序列化反序列化 代码: 序列化反序列化实现网络版本计算器 二、HTTP协议 1、谈两个简单的预备知识 https://www.baidu.com/ --- 域名 --- 域名解析 --- IP地址 http的端口号为80端口,https的端口号为443 url为统一资源定位符。CSDNhttps://mp.csdn.net/mp_blog/creation/editor

ASIO网络调试助手之一:简介

多年前,写过几篇《Boost.Asio C++网络编程》的学习文章,一直没机会实践。最近项目中用到了Asio,于是抽空写了个网络调试助手。 开发环境: Win10 Qt5.12.6 + Asio(standalone) + spdlog 支持协议: UDP + TCP Client + TCP Server 独立的Asio(http://www.think-async.com)只包含了头文件,不依

系统架构师考试学习笔记第三篇——架构设计高级知识(20)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章知识考点:         第20课时主要学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课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而在历年考试中,案例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并不多,虽在综合知识选择题目中经常考查,但分值也不高。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按照以往的出题规律,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点多来源于教材内的基础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和教材外最新时事热点技术。本课时知识

poj 3181 网络流,建图。

题意: 农夫约翰为他的牛准备了F种食物和D种饮料。 每头牛都有各自喜欢的食物和饮料,而每种食物和饮料都只能分配给一头牛。 问最多能有多少头牛可以同时得到喜欢的食物和饮料。 解析: 由于要同时得到喜欢的食物和饮料,所以网络流建图的时候要把牛拆点了。 如下建图: s -> 食物 -> 牛1 -> 牛2 -> 饮料 -> t 所以分配一下点: s  =  0, 牛1= 1~

poj 3068 有流量限制的最小费用网络流

题意: m条有向边连接了n个仓库,每条边都有一定费用。 将两种危险品从0运到n-1,除了起点和终点外,危险品不能放在一起,也不能走相同的路径。 求最小的费用是多少。 解析: 抽象出一个源点s一个汇点t,源点与0相连,费用为0,容量为2。 汇点与n - 1相连,费用为0,容量为2。 每条边之间也相连,费用为每条边的费用,容量为1。 建图完毕之后,求一条流量为2的最小费用流就行了

poj 2112 网络流+二分

题意: k台挤奶机,c头牛,每台挤奶机可以挤m头牛。 现在给出每只牛到挤奶机的距离矩阵,求最小化牛的最大路程。 解析: 最大值最小化,最小值最大化,用二分来做。 先求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然后二分匹配牛到挤奶机的最大路程,匹配中的判断是在这个最大路程下,是否牛的数量达到c只。 如何求牛的数量呢,用网络流来做。 从源点到牛引一条容量为1的边,然后挤奶机到汇点引一条容量为m的边

配置InfiniBand (IB) 和 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 (RoCE) 网络

配置InfiniBand (IB) 和 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 (RoCE) 网络 服务器端配置 在服务器端,你需要确保安装了必要的驱动程序和软件包,并且正确配置了网络接口。 安装 OFED 首先,安装 Open Fabrics Enterprise Distribution (OFED),它包含了 InfiniBand 所需的驱动程序和库。 sudo

【机器学习】高斯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引言 高斯网络(Gaussian Network)通常指的是一个概率图模型,其中所有的随机变量(或节点)都遵循高斯分布 文章目录 引言一、高斯网络(Gaussian Network)1.1 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1.2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1.3 应用1.4 总结 二、高斯网络的应用2.1 机器学习2.2 统计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