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纳尼】为什么京东能进财富500强,而BAT不行?,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听说,最近中国的互联网圈出了件大事儿:京东打败了BAT,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跻身世界500强的互联网公司。
小编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着实被震惊到了。前几天的新闻明明写着,京东位居2016年中国500强亏损公司的榜首,亏损额达到93.78亿元。现在竟然似坐着火箭一般,飞到了中国互联网的金字塔尖。小编使劲儿揉了揉眼睛才发现,原来只是因为计算方法不同而已。
《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行榜自1955年发起,榜单以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revenue)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而净利润和市值对排名并无影响。某种程度上说,500强只是“500大”而已。这种“古董级”的排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时的企业实力主要靠规模说话,营业收入大多数情况下与利润成正比。
今年能够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门槛是209亿美元。2015年,阿里营收122.93亿美元,腾讯总收入158.41亿美元,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663.82亿元(约合102.48亿美元),所以BAT三家全部止步于500强门外。而京东去年的全年净收入为1813亿元人民币(约280亿美元),在500强中排名第 366 名。但从市值上来看,腾讯(2060亿美元)、阿里(2050亿美元)和百度(620亿美元)均高于京东(340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发出了质疑:沃尔玛、京东卖货是一斤白菜算一斤,BAT是开场子赚黄金。“赚一斤黄金才算一斤体量,卖一斤白菜和赚一斤黄金怎么能比呢?”
的确,《财富》500强仍然遵循那个诞生“巨无霸”时代的丛林法则。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单凭营业收入来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够“强”恐怕远远不够。特别这种单凭营收来说话的榜单,既代表不了经济活力,也代表不了创新实力,更代表不了工匠精神,而这却是当今中国社会所提倡和缺乏的。
财富中文网用了“有数量、缺力量”的标题来形容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这正是中国经济的复杂之处和转型痛点:旧动能乏力,新动能仍在孕育。今年,进入500强的中国公司共有110家,仍然集中在钢铁、煤炭、汽车、建筑以及金融等行业,然而,这110家公司中,要么天然垄断,容易上榜;要么处于去产能的重灾区,负担沉重,陷入“大而不强”的尴尬。忽然想起那几天铺天盖地的标题:欢庆XXX公司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进入100强,成为所属行业世界第一......
产业更新迭代的速度超乎人们想象。短短几十年,那个崇尚重资产的时代已经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绚丽多彩的新兴产业。不过,新兴产业能否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取决于这一代从业者的创新能力。
其实,即使进入500强,也提升不了普通员工的幸福感。前几天,一篇名为《做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刷爆朋友圈。文章称,80后的员工在500强企业工作五年,月薪仅为六千,而在阿里工作同样年限的员工,可能拿到60万的年薪以及公司期权。对于员工来说,幸福感和企业活力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无关,垄断企业可能除外。
纠结于BAT能进500强,还是京东能进500强,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于一家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仍然停留在仅以做大为目标,打肿脸充胖子,终归不过是别人的陪练而已。
这篇关于【纳尼】为什么京东能进财富500强,而BAT不行?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