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一档访谈节目引发的“碳”思考,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平时见到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营销官方良周博士,不是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演讲,就是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现场侃侃而谈,抑或是在华为举办的各类大会上畅谈能源革命。但是从2021年开始,方良周博士“跨界”做起了主持人,一档名为《方博碳讨室》的大型访谈节目让“方博”这个昵称不胫而走,并且与“数字能源”“碳中和”“节能减排”等热门词汇紧紧绑定,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打开了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独特且专业的视角。
第一次亲密接触:满满的“黑科技”
开播至今,《方博碳讨室》已经播出了九期,虽然播出频率不高,但每一期都是干货满满,而且不管是绿色数据中心样板点实地探访,还是业内专家大咖发表的真知灼见,总有一个点能够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笔者第一次被《方博碳讨室》深深触动,是方博携访谈嘉宾共同探访东莞松山湖华为云数据中心,首次揭秘了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与众不同。
该数据中心可容纳8000个IT机柜,其中一期工程1000个机柜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便2019年4月便实现了上线运营,6个月的建设周期刷新了数据中心最快建设速度。神奇吗?由189个建筑模块堆叠而成的数据中心,每个模块都自带“身份证”,通过数字化管控,确保每个模块甚至每个零部件都能可视、可控、可管、可监测。整个数据中心的PUE控制在1.3左右,每年可节约电费超过千万元,真正做到了绿色低碳。
实际上,不止一个东莞松山湖华为云数据中心,更多绿色能源、低碳项目蕴藏的“黑科技”通过《方博碳讨室》被一一揭秘,从而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一档访谈节目玩起“揭秘”驾轻就熟,吸引眼球不说,更重要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贴合,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实地探访,用事实说话,以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让行业用户乃至普通大众对绿色低碳发展有了切身体会,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普及推广作用。
点击图片,《方博碳讨室》
带你走进MWC2023,
了解运营商新动向,揭秘“黑科技”
跟着潮流走:从宏观到微观 深入浅出
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确实是《方博碳讨室》赢得广泛关注的重要一点,但追根究底,最关键的第一步还是主题聚焦、紧跟潮流,这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档访谈栏目能否做得长久,以及能否做出差异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22)》指出,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量将占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的32%以上;未来,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部署、工业制造业减排升级、交通运输业绿色转型、建筑能效提升和负碳技术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零碳发展重点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达成这一目标,既需要顶层设计的规划,同样也需要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碳普惠、碳积分的激励形式,调动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未来,只有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释放数字化、智能化的驱动力,才能真正推动产业数字化、低碳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能源行业革命,加速零碳社会的到来。而《方博碳讨室》也正是遵循这一思路和原则,通过嘉宾座谈、趋势研讨、样板案例解析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对全球能源发展形势与格局、“双碳”战略的执行与落地、企业与组织的绿色低碳实践等进行全面地梳理、剖析,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从而加深观众对“双碳”战略的理解,推动共同参与、协作共赢。
比如在《方博碳讨室》第七期节目中,方博与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国际低碳论坛发展中心主任王东,华润置地深圳大区城市运营事业部总经理徐亚男等嘉宾,就低碳智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城市的碳排放也占据了整个碳排放的70%~80%。嘉宾们一致认为,建筑与园区已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的主战场。在数字技术持续渗透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以不牺牲生活质量为前提下实现建筑的“低碳、零碳”,打造节能建筑、智慧建筑、绿色建筑,实现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以及智慧城市发展尤为关键。
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零碳改造建筑群建设做出了榜样。在该项目中,华为通过智能分布式光伏系统、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多系统协调优化,实现了发储用智能协同和一体化调度,同时借助精细化管理,使得综合节能率最高可达15%。
从宏观智慧城市建设到微观绿色建筑的打造,从政策、趋势、产业再到具体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分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专家的解读,《方博碳讨室》将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路娓娓道来,极具指导性和启发性。
总感觉意犹未尽:世界眼光 中国创新
《方博碳讨室》背倚华为数字能源,在节目立意、主题选择、嘉宾邀请上,具有前瞻性且视野开阔,能够结合当下市场热点,对一个现实性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诠释和解读,每期节目时长虽然有限,却让人过目不忘,意犹未尽。
比如,《方博碳讨室》第六期的主题为《欧洲绿色能源转型之路》,邀请到UNFCCC、全球太阳能理事会主席等专家,共同探讨欧洲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于全球“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思考。《方博碳讨室》也首次漂洋过海,将会客厅搬到国外,让国内观众也如身临其境,能够学习借鉴欧洲“碳中和”的成功经验。在访谈中,UNFCCC全球创新中心项目执行官Massamba Thioye提出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实现碳中和,仅考虑各行各业自身降低碳排放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做的是回归人类的核心需求,探索如何利用创新去重塑价值链和供应链。”这一观点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诠释,就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直达病灶并根治。
再比如,在“碳中和”目标框架下,交通电动化正在加速,“智能+电动”已成为前沿汽车产品的标配,也吸引了全球主流汽车厂商纷纷入局。华为顺势而为,赋能赛力斯推出了智能电动——AITO问界M5。在《方博碳讨室》第二期节目中,方博与来自小康集团、赛力斯的嘉宾,揭开了AITO 问界M5强大功能背后的“黑科技”与精彩故事。AITO 问界M5不仅动力强劲,“推背感非常强”,而且有效解决了续航焦虑,并且将电池的安全性推向了极致。随着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拐点”,正从智能汽车向智慧汽车迈进。这又给了华为一次“换道超车”的机会。
还有不能不提的5G,随着5G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加快释放,5G时代网络流量的持续倍增也带来了总能耗的节节攀升。为此,《方博碳讨室》邀请到移动设计院信息能源所所长刘宝昌、华为站点能源领域总裁彭建华等嘉宾,就如何推动5G的绿色低碳演进进行了座谈。嘉宾们达成了共识:节能减排包括节电、节地、节材等多个环节,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建站时,不能只关注主设备和能源系统,“盒子”背后还有着70%的沉没成本,包括运输、安装、运维等;绿色低碳要贯穿网络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全场景、全流程。通过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加5G不加能源OPEX”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也是华为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全球“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制造、交通、金融等行业的智能化要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低碳、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推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践行绿色化,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落地、夯实。《方博碳讨室》正是从这些趋势、焦点问题入手,提出独特见解,引发广泛关注,为推动“碳中和”贡献力量。
虽然《方博碳讨室》的表现形式是一档访谈节目,但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靠热点博眼球,而是希望借助访谈这种轻松、亲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专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肩负的社会责任,以真实、生动的形式展现,从而激发共鸣,真正让“碳中和”这个世界性话题、中国式实践与创新,能够扎扎实实推进,并结出硕果。
「往 • 期 • 精 • 选」
数据中心如何念好低碳生意经?
行业绿电迎商机,看华为数字能源如何“智”取?
三峡再添“绿色明珠”,东岳庙数据中心背后的力量
这篇关于一档访谈节目引发的“碳”思考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